每天資訊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菜單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廣義的三國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算起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共歷經了近100年的時間,說到這一時期的惡人,隴西的

董卓

若位居第二,則無人敢稱第一,他乃是整個三國時期名至實歸的第一大惡人。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正史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董卓的描述為:

“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

又在最後對其評價為:

“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我們就以正史中的描述來看看董卓是個怎樣的人。

一、年少豪爽講義氣,作戰勇武封官吏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是東漢末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年少的時候喜歡遊俠,豪爽講義氣。一次,那些豪傑首領們到他家去看他,董卓就殺了家裡耕地的牛來招待,首領們大為感動,就一次性送了董卓一千多頭牛羊馬等。

桓帝時,董卓作為“六郡良家子”被朝廷選拔為羽林郎,因為他有才武,氣力大,能夠左右開弓,又擔任了軍司馬,他還將朝廷賞賜的九千匹細絹全部分給了隨軍將士。

黃巾起義時,董卓奉命前往討伐,沒有成功;後來又因平定西涼韓遂叛亂有功,被封為前將軍、斄鄉侯,擔任幷州牧。

二、勤王救駕掌兵權,廢立少帝無視天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和宦官“十常侍”互相爭鬥,勢同水火。何進就密召董卓帶兵進京,欲除掉宦官張讓、段圭等“十常侍”,但董卓還未進京,何進就被張讓等殺死了。

何進的部下袁紹、曹操等衝進宮裡,見太監就殺,中常侍段珪劫持少帝逃到了黃河岸邊的小平津渡口,段珪在亂軍中被殺死,少帝躲在洛陽北郊的北邙山,正好遇到董卓帶兵前來,於是得以迎接少帝回到宮裡。

進入京師的董卓先是收集了何進、何苗兄弟的殘兵,又利用呂布除去了保衛京師的執金吾丁原,並將他的軍隊也收歸己有,這樣董卓掌控了京師的兵權,不久又廢掉了少帝,改立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自此董卓升為相國,“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一次,董卓帶兵出城,遇到一個地方正舉行廟會,董卓就下令將所有的男人抓起來割下頭顱,掛在隨行車上,回到洛陽說是盜賊的頭顱,還把掠來的女人分給士兵們做奴做妾。董卓甚至到宮中Jian Yin嬪妃和公主,枉殺公卿和大臣,弄得滿城烏煙瘴氣、人人自危。

三、山東英豪起兵討,遷都不忘燒、掘、盜

河內太守王匡不滿董卓的暴行,率軍駐紮在黃河渡口,準備進攻董卓,不料被董卓繞道背後偷襲成功,幾乎全軍覆沒。而這時,崤山以東的各路英雄豪傑們都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以渤海太守袁紹、袁術、孫堅、曹操等為主,組成關東聯軍進逼洛陽。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董卓抵擋不住,遂決定遷都長安。公元190年,董卓挾持獻帝逃到了舊都長安,臨行前還燒燬了洛陽城中的宮殿,並安排呂布挖掘帝陵,盜走了其中的各種寶物。

四、修建“郿塢”享盡樂,死後暴雨漂棺槨

逃到長安的董卓自封為太師,號稱獻帝的“尚父”,不僅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目無一切,僭越皇權,大肆封賞家族中人擔任朝廷要職。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董卓還仿造長安城給自己另外修建了一座城池,叫“郿塢”,他將掠奪來的金銀珠寶和糧食積藏在裡面,三十年都吃不完。文武百官、士兵百姓們就更不用說了,想殺就殺,而且變著花樣地玩,邊吃邊看,面不改色。曾擔任過太尉的張溫因為不得董卓的歡心,被董卓拿鞭給活活打死了。

這樣過了兩年,朝中官員再也忍不住了。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和董卓的部將呂布共同謀劃就一起刺殺了董卓。董卓死後,長安城裡無論當官的還是百姓們,都跑到街上爭相慶賀。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後來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帶兵攻入長安,他們將董卓的屍身葬在了郿地,誰知剛下葬,就颳起了大風,下起了暴雨,雨水直接流入墓穴,將董卓的棺槨給衝了出來。

看來,董卓的暴行連老天都為之震怒了,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人神共憤”吧。

歷史上的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關於董卓,

曹操

說他的罪行“暴於四海”;

裴松之

說其為“禍崇山嶽,毒流四海。其殘賊之性,寔豺狼不若”;

李世民

:“人神所疾,異代同憤”;

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中作詩曰:董卓遷都漢帝憂,生靈滾滾喪荒丘。狗銜骸骨筋猶動,烏啄骷髏血尚流。郿塢追魂憑李肅,宮門取命有溫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罵未休。

可以說,歷史上對董卓的評價是從古罵到了今,作為三國時期的第一大惡人,董卓應是當之無愧的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加關注。

本文參考自陳壽的《三國志•董二袁劉傳》,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