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誰製造了“眯眯眼”的焦慮?

菜單

誰製造了“眯眯眼”的焦慮?

“中國人屬於白人,只有一些南方的省份,由於接近熱帶,所有的人都膚色較深。……他們的眼睛很小,呈黑色,橢圓形且向外突出,無論是眼睛還是眉毛,都是外側比內側高。”這是明代來華的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寫下的話。

利瑪竇在中國生活了28年,將《幾何原本》前六卷譯成中文(與徐光啟合譯),製作了中國第一張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並將《四書》譯成拉丁文,是東西文明間的偉大擺渡者。

利瑪竇對中國人無偏見,但“他們的眼睛很小”“無論是眼睛還是眉毛,都是外側比內側高”等記錄,卻成後來西方對中國人“眯眯眼”的刻板印象之始。近日,網友發現2年前某品牌廣告中,女模特有迎合此刻板印象之嫌,引發爭議。

“眯眯眼”是Slant-eye(也寫成Slit-eyes、Squint)的雅譯,本意為“斜眼”,英文字典亦承認有歧視性。更惡毒的說法是Ching Chong Eyes,Ching Chong是當年美國人以惡仿中國人語調,來蔑稱中國人。籃球明星姚明剛到美職籃時,奧尼爾曾用Ching Chong稱姚明,致輿論譁然。

“眯眯眼”一說在西方較普及,是否惡意,要看具體語境,不可一概而論。值得注意的是,“眯眯眼”焦慮正在蔓延,中國目前每年超10萬人接受割雙眼皮的手術。

臉上的“眯眯眼”易除,心中的“眯眯眼”難去。

誰製造了“眯眯眼”的焦慮?

《揮扇仕女圖》卷,傳為唐周昉繪

兵馬俑不乏雙眼皮

所謂“眯眯眼”,一般指單眼皮。

1795年,德國的人種學家布盧門巴赫提出,蒙古族人群中90%是單眼皮,所以純種的黃種人都應是單眼皮,其他皆為混血。

布盧門巴赫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因被一個來自高加索地區的女性頭骨吸引,認為是白種人的標尺,竟創造出“高加索人種”。其實,今蒙古國人群中,55%的基因與棕色人種相關,28。7%來自黃色人種,北方漢人則77%來自黃色人種(黃色人種、棕色人種是習稱,違背了科學研究的定義,此處從俗)。

中國南方人雙眼皮比率為86%,北方人為52%(只是部分地區的調查結果,非全面調查)。可見,一多半中國人並非“眯眯眼”。

但在傳統審美上,中國人較認可女性細長、柔順的眼睛,比如“水剪雙眸霧剪衣,當曲媚春輝”“明眸橫秋水,手簧醉心起”,清代名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稱:“(女子)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但男性“濃眉大眼”,一直被認為是“英雄像”。

誰製造了“眯眯眼”的焦慮?

清代任熊《仕女消閒圖》

有網友稱,秦始皇兵馬俑都是單眼皮,說明“純種漢人”都是單眼皮。此為妄說,一是兵馬俑不乏雙眼皮,只是東西方雕塑技巧不同,兵馬俑中的雙眼皮多用畫的方式表現,或用線刻,看上去不明顯;二是兵馬俑表現的多是秦人,中原列國認為秦國“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秦人相貌絕非當時的標準臉。

馬戛爾尼之流潑了不少汙水

大多數中國人是雙眼皮,為何西方人覺得中國人都是“眯眯眼”?

一方面,可能是受中國古典繪畫影響。郭朝緒在《人體美的塑造》中指出:“到了明清人物則是鵝蛋臉,丹鳳眼,三寸金蓮,十指纖纖。”古代繪畫中,男性人物有時是單眼皮,有時是雙眼皮,但仕女圖的基本程式是單眼皮。

另一方面,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回國後,他推出了大量作品,潑汙中國,法國社會學家阿蘭·佩雷菲說:“他們(指馬戛爾尼之流)盡全力摧毀這個啟蒙時代被理想化了的中國……中國形象從此暗淡了。”

此前歐洲出版過許多讚美中國的繪畫作品,出於獵奇,多將中國人畫成“眯眯眼”。在馬戛爾尼等人抹黑下,“眯眯眼”變成負面形象。

不論是此前的“中國熱”,還是後來的“中國黑”,都沒引起當時國人關注。著名學者薩義德說:“在西方人談論東方的時候,東方人是並不在場的,而東方主義出現正是由於東方文化缺席而導致的曲解印象。”直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人才知道歷史上發生過“馬戛爾尼來華”事件,才知道西方人竟以為中國人都是“眯眯眼”。

1913年,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的《神秘的傅滿洲博士》出版,暢銷一時,書中塑造了辱華形象傅滿洲,此後47年,羅默又寫了13部傅滿洲小說,這些作品都被搬上銀幕,社會影響巨大,“眯眯眼”遂成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給傅滿洲做“配套”設計

羅默從沒來過中國,他是站在倫敦的萊姆豪斯區看中國的。“一戰”前後,許多中國水手在那裡聚居。

羅默出身貧寒,堅信母親醉後胡言,認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憤世妒俗之情無處寄託,所以他寫道:“當然,並非所有生活在萊姆豪斯的中國人都是罪犯。但不可否認,不遠萬里來到這兒的中國人大多都有著迫不得已的原因,他們除了犯罪之外,不懂任何營生的手段。”

羅默筆下的傅滿洲“長得像貓一樣”,西方人認為貓就長著丹鳳眼(即翹眼角)。傅滿洲系列小說撫慰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焦慮——據學者常江鉤沉,1870年代起,美國各地掀起“排華風潮”,僅1871年,全美媒體披露的公開殺戮華人事件便達200餘次,以致英語出現一句俗語:“擁有中國佬那樣的機會。”意思是徹底絕望。

1882年,美國頒佈《排華法案》,這是有史以來首部禁止特定族裔群體進入美國的法律。

美國社會急需將自身的暴行合法化,傅滿洲完全迎合了這一需要:他精通高科技,透過恐怖組織搞“白奴貿易”,常用毒蛇、毒蘑菇、毒蜘蛛等殺人。

為與傅滿洲“配套”,羅默還設計出兩種東方女性形象:一是愛上白人後殉情而死的工具人,一是為佔有白人男性而殺掉對方妻子的“龍夫人”。

在傅滿洲的電影中,東方人一律是“眯眯眼”,傅滿洲的“東方元素”更強烈,除“眯眯眼”,還附贈了大板牙、長辮子、厚嘴唇、長指甲等。

美國醫生藉機賺錢

在西方的“眯眯眼”鼓譟下,國人亦漸失淡定,開始關注西式美容術。

1878年,《申報》頭版有《論種皮》,介紹西方美容中的“面板移植術”,近於志怪:“今西婦以機器揭去其皮,至於去其頭皮之半,並耳皮、麵皮一併揭去,則去皮太多,其不能補葺亦其勢使然也。而醫乃獨以新皮種之,種至一萬二千粒之多,一人之皮不足,復募之於他人。”

《申報》曾記“巴黎府”為老婦人做拉皮手術,卻予以酷評:“夫冶容者,其心未必淫也,然人或因其容色之美而徒陷於淫焉,是不啻誨淫矣。”

1910年,美國女醫生吉凌漢到上海,帶來整形美容手術,號稱“男則變為翩翩美少年,女則變為美貌佳人”。她花錢在《申報》上發廣告,用某年過40歲的女患者口吻稱,術後雀斑盡退,皺紋亦消,看上去似乎20歲。致“凡官場及大商家、闊買辦之少女、寵妾就請修治者不少。初時毎人不過二三百金,後至千餘金,吉凌漢乃大獲利”。

清末維新派代表人物汪康年曾記:“聞有度支部(清代掌管財政事務的機構,成立於1906年,相當於後來的財政部)員某攜其妾來,欲去其面上之數粒麻點,吉索四百五十金。部員曰:‘吾買之尚不須此。’後減至二百五十金。”吉凌漢抓住當時中國男女不平等的問題,給自己創造了商機。

1932年,日本學成歸來的石霜湖在上海創辦石氏美容醫院,可做隆鼻術、割雙眼皮術等,到1936年時,已發展至5家醫院。

名流們帶動了整容風潮

據學者湯嘉在《美人制造》中鉤沉,徐天任是早期接受割雙眼皮術的名人,此前她演過《日出》,恰好國華公司有新片可能找她當女主角,她便求上海慈光眼科醫院的楊樹蔭割了雙眼皮。楊樹蔭是中國最早的美眼專科醫生之一,曾出版中國首部美眼專著《美眼整容新療法》。他還給戲曲演員吳素秋、電影男明星鄭重做過整容。

女明星王漢倫靠電影《女伶復仇》賺足錢後,隨法醫李卻德氏學美容,後開辦王漢倫美容院。清代末期,人們尚認為“毀傷父母之遺體以爭媚而取憐,既蹈不孝之愆又犯誨淫之戒,居萬惡之首,背百善之先。”可王漢倫卻常對客戶說,在法國,不論男女老少都常去美容院。“要是幾天不美容,就要給人瞧不起,說她不講究衛生,失去人格,宴會和一切社交都沒有她的份”。

名演員白楊到上海加入明星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補面部缺點,凹鼻樑、凸嘴唇、面部雀斑均加改造”,“割了眼皮,修了鼻尖,白楊又犧牲了兩片豐腴的肉”。

錢鍾書在《貓》中寫了個名流人物李太太:“李太太從小對自己的面貌有兩點不滿意:面板不是上白,眼皮不雙……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許多條件,第十八條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進醫院去修改眼皮,附帶把左頰的酒靨加深。”

有人早年是單眼皮,後來成了雙眼皮,未必是動了手術。有研究稱,許多人早期是單眼皮,中年後自然長成雙眼皮。

姚明式處理值得點贊

眼皮由顯性基因決定,但父母都是雙眼皮,子女也可能是單眼皮。單眼皮成因至今是謎,有偽科學稱單眼皮脂肪多,可應對熱帶、沙漠和北極地區環境,但在寒冷的芬蘭、瑞典等地,以及沙漠地帶,單眼皮並不多見。

1998年,迪士尼推出動畫片《花木蘭》,仍用細眉毛、丹鳳眼、厚嘴唇代表中國美,該形象被美國《亞裔雜誌》評為當年亞裔風雲人物第一名,強化了歐美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據學者李歐倫在《當下國際時尚文化中的中國女性模特刻板印象研究》中調查發現,將花木蘭與華裔女演員黃柳霜的形象並列,讓歐美人辨識,結果認為花木蘭更像中國人的達4。203分(5分制),認為黃柳霜像的僅2。984分。

在此誤解下,西方模特界追捧“中國眼”,模特呂燕因此走紅,這激勵更多中國模特按西方標準,自我“東方化”。其實,“眯眯眼”之外,龍鳳圖案、京劇元素、紅燈籠等“東方風情”,多源自西方誤讀,卻常被國人以誇張的方式呈現。

“眯眯眼”是文化殖民的產物,代價是雙眼皮手術成東亞最常見的整容手術,市場價值已近9千億元。每到畢業季,女生常結伴割雙眼皮,因為這會提高70%的應聘成功率。

在國外童書、兒童故事中,常稱中國人是“眯眯眼”,很多西方人不知有歧視意味,甚至用來開玩笑、表示親暱,對此不必急躁,平心靜氣地解釋清楚即可。正如姚明得知奧尼爾確實不知道Ching Chong是種族歧視的字眼後,予以寬容,這也許更有利於維護民族尊嚴,畢竟溝通與善意是正能量。(責編: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