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故事中的威海?|姜房與萬戶村

菜單

故事中的威海?|姜房與萬戶村

故事中的威海?|姜房與萬戶村

萬戶村村民都姓姜,姜姓為膠東土著舊族,與峒嶺村姜姓為同一先祖,其遠祖也是姜太公子牙後裔。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姜太公28代孫姜永泰到此地落戶,取名山莊。此後,姜氏世代繼賡、開枝散葉,1300多年過去了,山莊已是人煙旺盛。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軍攻陷膠東,村民出於民族意識和對故國的思念,更村名為魯宋裡。

光陰荏苒,世事多變。到了金末元初之際,山東境內戰亂交織。宋金、蒙金、宋蒙交鋒歷時60餘年。為反抗金朝的殘暴統治和蒙古軍的燒殺搶掠,各地起義軍紛起。由於金王朝、蒙古軍及起義軍的互相爭戰,起義軍一些將領在宋、金、蒙古三個政權之間幾次叛降,使戰亂波及山東的青、濰、沂、密、萊、登、寧海等地,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人民流離失所,農田荒蕪,食物稀缺,呻吟哀號的饑民被迫賣兒鬻女。一些嘯聚山谷的盜賊趁火打劫,竟然比賽“獵人以為食”。

在膠東百姓遭受歷史上空前的浩劫之際,魯宋裡有一位勇敢的壯漢毅然挺身而出,決心收拾混亂局面。此人名叫姜房,字漢臣,生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他雖然是大戶人家,但坦誠剛毅,見識非凡,開朗樂觀,仁義愛人,性格耿直,講義氣,在方圓百里有一定知名度。當地民眾認為他非同凡響,將來必定能夠成就大事,都推崇尊重他。

金貞祐二年(1214),蒙古軍攻破金朝統治的寧海州。隨後,山東起義軍最大的一支主力軍“紅襖軍”首領楊安兒領兵東進,攻陷寧海州。此時,而立之年的姜房正值血氣方剛,他再也不能忍受金政權的橫徵暴斂了,也不想眼睜睜看著外族的入侵。這一天,他召集當地幾個土豪鐵桿哥們兒議事,說:“如今已是亂世,金廷未亡,蒙軍入侵,各路義軍紛起,盜賊也趁機作亂。如此繼續混戰下去,局面不堪設想,咱們可不能坐以待斃啊。”

“願聞兄長高見!”大家幾乎眾口一詞。“好,命運就在自己手中。我等也行動起來,成立義旅,與紅襖軍聯手,保一方平安。不知列位以為如何?”

“唯大哥馬首是瞻!”大家又是齊聲迴應。

於是某日,就在村頭那棵約400年(栽於唐末)樹齡的大銀杏樹下,姜房率眾舉事,並親任總指揮。方圓百里的豪族大戶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民們也一呼百應,拿起武器,奮起自衛,首先共同抗擊盜賊的襲擾。在戰鬥中,姜房披堅執銳,不怕生命危險,身先士卒。經過出生入死的無數次戰鬥,歷盡不知多少回的艱難和兇險,最終消滅了盜賊,平定了寧海州一帶的局勢。仰仗姜房活下來的人,可以說難以計數。

1222年,當時歸附南宋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山東的實際統治者李全(紅襖軍首領,先後被南宋朝廷授為武翼大夫及京東路副都總管、京東總管,承宣使、保寧軍節度使等),對姜房忠勇仁義平定膠東的行為大加讚賞,奏請朝廷,後授予姜房寧海州同知(從六品)之職。

1227年5月,李全與蒙古軍交戰失敗,不得已降蒙。成吉思汗授李全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代蒙古繼續鎮撫山東。於姜房穩定了膠東局勢,其功聞於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因而他更加受到重視。1230年,姜房被李全舉薦升至寧海州刺史(沿金制稱,從四品),不久被加封元帥左監軍、昭武大將軍(正三品)等職。

寧海州當時領文登、牟平二縣,是北方重要的經濟、軍事地區。姜房上任以後,安撫百姓有方,治理地方有道,著力盡快恢復發展生產和安定社會,並召集流民,將他們安置在荒閒土地上生產自救。他為政務實寬容,倡導節儉,並且以身作則,為部屬和百姓做出了表率。整個州內的百姓都受到教化,社會風氣變化很大,秩序井然,人口增加,安居樂業,百姓的富裕程度超過毗鄰州郡一倍,所轄軍民都讚揚姜房的功德。

1234年,姜房的才能和政績經襲任山東淮南行省、益都行省繼續統治山東的李璮(李全之子,元世祖即位後,加授江淮大都督)舉薦,蒙古朝廷又加授他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之職,褒封上護軍、天水郡開國侯,並賜以金符,其子世襲,以表示對他的褒寵。

姜房雖然沒有應試及第,但胸中還是頗有文墨的。史籍中記載了他曾陪上司陳總戎打獵夜晚過巋山(今屬牟平)南峰鷹嘴石時所作的一首七絕:

盤空人馬上崔嵬,鷹嘴山前特地來。

懸纛搖搖鳶跕跕,將軍恰自北平回。

姜房共有9個兒子6個女兒。他對子女要求嚴格,為他們選擇名師,使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蒙古太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1240)秋,56歲的姜房病臥不起,病情日重,遂將子女叫至病榻前,囑咐說:“我乃一平民,今有如此地位,可謂榮耀。靜心思考,不是憑僥倖得到的,全靠先輩的影響和個人的努力。回想一生,無愧於先祖啊!因此,我日夜努力不懈,盡心考慮怎樣才能無愧於祖先。我對上勤政,對下恭謙,對家人慈祥,對朋友重情誼。居官行為端正,廉潔奉公,在位想到不在位。我畢生修身慎行,是繼承先輩之德。你們承受著先輩的思想,倘若他日能夠步入仕途,應按我的指教去做人,把兄弟當作自己,把朋友當作手足,假若拋棄他們,就等於毀掉自己啊!你們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百姓中的長者,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百姓中的幼者,若虐待他們就等於虐待自己的父親和孩子。”

說至此,姜房視其子女,子女們含淚點頭稱是。姜房繼續吃力地說下去:“爾等當以廉慎保爾家,以畏謹保爾身,以孝思奉先世,以清白貽子孫。今吾殆將不起,苟或及此,則吾死無恨矣。乃翁之言,可不念哉!”姜房告誡子女:你們應當以廉潔保持家族名聲,以謹慎維護自己的形象,靠孝道來供奉先世,將清白留給子孫。現在我快要離開人世,你們如能做到這些,我就死而無憾了。為父的話,你們千萬要記住啊!

是年九月五日,為官在任19年的姜房與世長辭。他病榻教子這些話,雖是封建官僚之言,但其中有許多可供借鑑的為人之道。

姜房所轄地區的百姓聽說他去世了,無不痛哭流涕。

姜房死後,李璮顧念其生前美德,有心旌表其後代,上表保舉其長子思明、次子思聰分襲父職。其中長子俾承總管萬戶之符節,後累遷至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軍;次子俾襲本郡刺史之職,累遷至昭毅大將軍元帥右監軍。他們為官時,依照父囑,恪盡職守,都能夠體察百姓的利益和痛苦,因而得到百姓擁戴。其三子姜思溫也官至寧海州都總領。其6個女兒,也都嫁入名門。

蒙古憲宗五年(1255),襲授父職的思明、思聰將姜房遺骸遷歸故里,並立墓碑,刻有1400餘字的碑文,時為姜氏家族政治上的鼎盛時期。元中統三年(1262)李璮歸宋,元軍討殺之,姜房家族受其牽連而衰落。

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出了這麼一個聞名朝野的人物,村民們都此以為傲,但總覺得村名仍叫魯宋裡不合時宜。於是幾年後,村民們一致決定以姜房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的官職更名為“萬戶”村。此名既紀念了其姜氏家族的一時顯達,又寓意吉利,以祝福山村興旺發達。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姜房,最大的貢獻是順勢應變,穩定了膠東局勢,拯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避免了更大的生靈塗炭,促進了膠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清乾隆年間本邑名士宋克智讀舊志感懷姜房時作詩曰:

野棠花下問孤墳,瞻拜英風淚滿巾。

海上孫盧如間發,吾鄉保障屬何人。

萬戶村的那棵銀杏樹,至今樹齡1100多年了。胸徑2。38米,主幹胸圍8。4米,樹高30多米,冠幅約37米×34米。這株銀杏樹雖經歷無數風雨雷電,卻從未有損傷,如今仍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不知何時根部萌生出的一枝條(子樹),其枝杈伸向大樹(母樹),如今也有一抱粗了,成為攀爬大樹的豎梯。“子樹”在2米多高處,又與“母樹”長到一塊兒了,像母子相抱。

萬戶村不僅有一位卓有名聲的歷史人物姜房,還有這樣一棵久負盛名的銀杏樹。這株給萬戶村帶來美譽的大樹,陪伴著一代代村民成長,見證了這個村莊的生息繁衍、快樂傷悲。(高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