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菜單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因為資訊的便利,各類資料的“能見度”不斷提升,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有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一個是北京,一個是上海,分別謂之“京派”和“海派”。

“京派”篆刻既有像趙之謙、黃士陵這樣去留無意的大咖,也有像齊白石這樣從“北漂”到定居京華直至終老的名家,也有一些像金禹民、齊燕銘等本土印人。

張樾丞(圖1)是職業印人代表,24歲時就在琉璃廠開業治印,而且屬於“人以印傳”的典型。從他的創作來看,面目多變,各種風格皆有,如漢印、古璽、細朱文和細楷字等,甚至包括《天發神讖碑》入印。這顯然是職業化印人的特點,需要面對不同胃口。張樾丞鐫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歷史見證。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頓立夫(圖2)屬王福庵一路。曾自學篆刻數年,嘗為王福庵雜役,灑掃之餘,見廢紙笥中王福庵印稿,悉數珍藏,剪貼作一大冊,閒時檢讀,推敲點畫,如是數年。王福庵感其勤奮,遂收歸門下,不數年,藝業大進。在印章市場上,元朱和滿白確屬搶手貨,市場接受度勝過寫意類的。市場成為影響藝術創作的一個因素,成為決定印人風格取向的內在因素,在頓立夫的身上表現明顯。其印風朱勝白,朱文流麗而多字融合,白文顯得生硬。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金禹民(圖3)姓馬佳氏,滿族鑲黃旗人。世居北京。25歲獲識篆刻名家壽石工,苦心為其所感動,許列門牆。印風白勝朱,朱文比較雜,既有細朱也有吳昌碩粗壯一路的。白文路數也很多。如前所述,這是職業印人的共同點,須面對市場和大眾。白文尤其是漢印風格和多字印為最好,分朱布白,深得“計白當黑”之妙,明顯取法趙之謙,食古而化。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齊燕銘(圖4)是蒙古族。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府要職。姓齊利特氏,是“桐城派”末代代表人物吳北江的弟子。印章少字勝多字,金文、隸書入印勝過小篆。“燕銘”隸書朱文印有大家氣象,出手不凡,自然率意。“無畏”印章古樸天真,朱白對比強烈。學齊派印風者,既可以作為一種“捷徑”,單刀痛快,但又想擺脫,實際上做到很難,所以有時很容易變得不倫不類。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張志魚(圖5)如今幾乎湮滅無聞,印章難見。從純粹度來說,反而比前幾位要好,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出師承脈絡,取法黃士陵而能有自我變化,白文總體上勝過朱文,尤其是文字越多者更勝一籌。“通玄老人”乃將黃士陵和吳昌碩巧妙結合,十分不易。風格蒼古神秀,不易殘爛為能事,疏密對比強烈。張志魚曾刻扇骨八千餘柄,造詣極深,是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當時有琉璃廠雕刻三絕之說:刻銅張壽丞(張樾丞堂弟)、刻瓷朱友麟、刻竹張志魚。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傅大卣(圖6)的印章十分罕見,只見其印名而未見其資料。他的更多精力在全形拓上。這方印章可謂是偶露崢嶸,是為即將離別的學生所刻,留作紀念物,故而成為一段佳話。此印學漢而能自化變法,主要亮點在篆法處理,盤曲而不淤塞,留紅巧妙。雖不多作,屬於以少勝多者。

時至今日,篆刻的師承與地域性正在減退,但這兩個地方的地域性始終不會消失

本土印人,可以有生活上的便利,人脈上的優勢。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海乃百川、兼收幷蓄,成為“京派”篆刻的中堅力量。

流程編輯:L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