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南京玄武湖的消失可謂王安石的敗筆!

菜單

南京玄武湖的消失可謂王安石的敗筆!

隋朝統一全國後,隨著南朝的逐步衰亡,南京城市地位開始下降,玄武湖自然也就此被冷落,到了宋朝時期,玄武湖的淤塞情況已經極度嚴重。於是,在王安石第二次調任江寧知府時,便提出了“洩湖為田”的解決方案,此舉雖然增加了貧民的耕地,也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但他卻忽視了玄武湖作為南京重要水利設施的作用,導致南京城陷入“雨則澇,旱則涸”的局面。

王安石為何要“洩湖為田”

在隋朝攻滅南陳一統天下後,曾下令將南京城夷平,這是玄武湖首次遭劫,導致玄武湖就此消失兩百多年。此後,隋唐時期隨著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地位下降,玄武湖也就此被冷落,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才使得玄武湖一度復興。

而到了北宋時期,《宋史·河渠志》有載“城北有後湖,往時歲旱水竭,給為民田,凡七十六頃,出租錢數百萬,蔭灌之利遂廢”,可見此時的玄武湖淤塞面積極廣,部分湖面在乾旱後已經被開闢為農田,長此下去,玄武湖必然要再度消失。

南京玄武湖的消失可謂王安石的敗筆!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深秋,變法受挫的王安石再度外放為江寧知府,面對關乎江寧百姓生存的玄武湖問題,王安石陷入了深思,如果將淤塞嚴重的玄武湖棄之不用,自然極為可惜;可是如果要疏浚復湖,又顯然是一項耗時耗力又耗財的巨大工程,再三思索後,王安石終於做出了一個“洩湖為田”的巨大決定。

熙寧八年(1075年)深秋,王安石向宋神宗上了一道《湖田疏》,其中寫道“臣蒙恩特判江寧軍府,於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當時集官吏軍民,宣佈聖化,啟迪皇風。終戍一載,所幸四郊無壘,天下同文。然臣竊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繁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餘頃,古蹟號為玄武之名,前代以為遊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於內權開十字河源,洩去餘水,決瀝微渡,使貧困飢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後,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貧民得以春耕夏種,谷登之日,欲乞明敕所司,無以侵漁聚斂,只隨其田土色高低歲收水面錢,以供公使庫之用,無令豪強大作侵佔。專駕巡狩,復為湖面,則公私兩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綏懷貧腐。”

從這封奏疏來看,王安石的目的很明確,他希望透過在玄武湖中開闢十字形河道,將湖水洩去,然後將湖中的魚蝦分給江寧的窮苦百姓,等到湖水洩完後,再將田地分給貧民耕種,此舉一來可以解決當地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則可以為朝廷增加財政收入。

“洩湖為田”的惡劣影響

從實際效果來看,王安石“洩湖為田”的措施顯然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然而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玄武湖同樣是南京水利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這項舉措雖然在當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長久來看,卻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南京玄武湖的消失可謂王安石的敗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便曾在南京開挖

潮溝、運瀆、青溪等河道,使其與玄武湖相通,透過積蓄周圍山上流下的雨水,一方面可以向南京城輸水,另一方面則可以用來運輸和灌溉。同時,如果遇到洪水,玄武湖還是一個不錯的蓄水地,避免城市遭遇水患。

而在王安石上書之後,宋神宗很快便同意了他的這一主張,於是改湖為田的工程得以實現,而玄武湖則幾乎徹底消失了,“惟城北十三里僅存一池”。而許多年後,返回江寧的王安石再度來到玄武湖,往日的湖水已經變成了綠田,眼看自己的計劃已經得到實施,王安石暫時拋開了變法受挫的煩惱,心情愉悅的在楊德逢屋壁上留下了一首詩——《書湖陰先生壁》,“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恐怕王安石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這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卻給南京城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不久南京便陷入了“雨則澇,旱則涸”的尷尬境地,城內河道更是因為缺水而逐漸淤塞,原本三面環水的南京城就此變成了一個缺水城市。南宋時期,《景定建康志》便曾指責王安石“田出谷麥,所利者小;湖關形勢,所利者大”。

直到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和至正三年(1343年),南京地方官先後兩次疏浚玄武湖,南京城遇雨成災的局面才得以改善。而到了明朝初年,隨著朱元璋定都南京,才派人對十字河進行了一次大疏浚,同時建閘提升城外水面,玄武湖這才得以重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