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菜單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一、聖旨必須是黃色的?錯。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看到聖旨就是黃色的絹帛,太監或大臣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宰相劉羅鍋》這一經典劇集了。其實這是錯誤的。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劇情

“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運”指的是繼承”五德“(金木水火土)的執行。所以“奉天承運”意為君權神授,君權是上天賜予的。聖旨開頭為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連續的,之後兩個字根據聖旨的內容和詔告物件的不同可分為三種:“詔曰”“制曰”和“敕曰”。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無論是斷句還是說法,都是有問題的。

我們還經常看到聖旨有著一成不變的材質和顏色,這一點也是不對的。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有所不同:

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非常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多以祥雲瑞鶴為圖案,可謂富麗堂皇。

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聖旨的顏色就越豐富。最近熱播劇《軍事聯盟》中,聖旨從外觀看上去,就比一般粗製濫造的劇集考究了許多。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軍事聯盟》劇情

二、宦官等於太監?這個真不是。

簡單一句話概括,宦官包含太監,但宦官不等於太監。在東漢之前,宦官有的被閹割,有的是正常男人。例如歷史上知名的宦官趙高,史學家就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正常男人。秦漢時代,不管是“宦人”、“宦籍”,還是“宦官”的用語,都沒有指被去勢(割掉)的男人出仕宮內官職。小編深深喜愛的《大秦帝國1黑色裂變》中,秦孝公所在的秦宮中,也沒有明顯的宦官,無疑是值得稱讚的。

到了東漢之後,宦官才全部使用閹人。但是,即便這個時候,宦官也不一是太監。因為太監(tài jiàn)指宦官中的高階官員,只不過現代用來代指古代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效能力、專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員,又稱閹人、寺人、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

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被稱為“太監”。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哥割掉了,但哥不是太監

三、太醫怎麼給後宮嬪妃看病?

影視劇中,太醫動不動就直接給後宮嬪妃診脈,這是錯誤的。後來,為了體現男女有別,開始用幾根絲線號脈,這也是錯誤的。

後宮嬪妃都是皇帝的親人,太醫給這些人看病時,不能當面診脈,必須隔著屏風,在外瞧病。有人不僅要問,那太醫又不是X光,怎麼保證不誤診呢?畢竟這是與腦袋關係的事情。

因此,太醫為了保命,就會打聽小道訊息來得知生病嬪妃的症狀,然後對症施藥。畢竟皇帝如果做了醫鬧,那可是真的傷不起啊!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太醫:我TM真是嗶了狗了!

四、妃子自稱臣妾?

《還珠格格》中,令妃和皇后都自稱臣妾,其實這是錯誤的。

臣是臣,妾是妾。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這還叫你不敢說?

臣不是妾,妾也不是臣。

《周禮》雲:“臣妾,男女貧賤之稱。”意思是,臣妾是地位低賤者的代名詞。

通常,皇后和妃嬪對皇帝自稱為妾,妾身,賤妾,小妾等。如果皇后和嬪妃自稱臣妾,則說明這位皇后或者嬪妃自身的出身非常的低。

五、官員就是大人?錯。

百姓稱呼官員為大人,源於清朝,在此之前不是這樣的稱呼。

唐朝時,不論官民,對年輕男人的尊稱是某郎,對年長男人的尊稱是某公。

對官員稱呼官職,比如徐尚書、魏侍郎等。或者稱呼縣級官員為明府,刺史級官員為使君。代表可見《陌上桑》中,羅敷怒斥太守,“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對宰相一級的大官則稱呼閣老,這個無須多說,問問元芳怎麼看就知道了。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睡你馬比,起來嗨!

六、本宮是什麼宮?

古裝劇中,“本宮”一詞,到處可以聽到。然而,在古代,身份地位是分得很清楚的,嚴格一點來講,只有一宮之主才能如此自稱。比如“東宮”“西宮”這樣的統御者。

因為古代皇宮中有很多宮殿,比如,太子叫“東宮“,就可以自稱本宮;皇后也可以自稱本宮。還有一些人,譬如公主,有正式封號的可以自稱“本宮“,否則只能是本公主。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琅琊榜中言皇后

因此不是一宮之主的嬪妃沒有資格自稱本宮。另外,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會自稱“本宮”的,而是自稱“哀家”或者“老身”。

七、格格就是公主嗎?不一定。

公主是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一般是皇女位號,部分特殊情況下,宗室之女才能破格晉封為公主。例如歷史上大大有名的文成公主,就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而是宗室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被封為公主後與吐蕃和親。

公主通常有封號、封地。西漢時期皇帝之女稱公主,級別為縣公主,諸王之女稱為翁主。東漢時期皇女及諸王女都稱公主,皇女一般為縣公主等級,也有郡公主,如長樂郡公主劉曼,王女為鄉公主、亭公主等級,也有王女破格封為縣公主者,東平憲王劉蒼女、琅邪孝王劉京女。曹魏沿用東漢制度。

兩晉時期,皇女多為郡公主,簡稱為郡主。南北朝時期,皇女多為郡公主,王女有郡、縣、鄉三等。隋朝,皇女為郡公主、王女為縣公主。唐朝以後開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宋朝,帝女為公主,皇太子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宋徽宗時期改公主為帝姬,南宋改回公主。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霓凰郡主

典籍中,常將公主簡稱為主。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

而清朝的格格則不是。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

清太宗起,重新規定了封號。格格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甚至,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如乾隆皇帝,有十位女兒,但有些女兒過早去世,所以並未被封為公主。

八、臣子怎麼稱呼皇帝?

在不同的朝代,臣子對皇帝有不同的稱呼,而不是影視劇中那樣稱“皇上”或“陛下”。

比如,唐代稱皇帝為“聖人”,在皇宮裡面稱皇帝為“宅家”、“大家”等。漢蔡邕《獨斷》:“天子自謂曰行在所……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

另外,古代人們還把學識高、品德好的婦女尊稱為“大家”(“家”在此讀gū)。如《後漢書·列女傳·班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宋代稱“官家”“官裡”等,《水滸》中說徽宗為趙官家,就是明證。從五代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將軍在上》朝會場景

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為皇帝要至公無私,所以稱為‘官家’。

九、付賬不能掃碼,銀票行不行?不一定行。

經常在古裝劇中,大俠、鉅富動輒拿出上千兩的銀票買單,真是霸氣測漏,但是,這是不對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銀票出現於北宋。元朝以使用銀票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用桑皮紙為鈔料,一貫鈔高一尺、寬六寸,是中國最大的銀票。清初不印製銀票,後由於國家困難,印發“戶部銀票”,簡稱“官票”。以後又發行“大清寶鈔”,簡稱“寶鈔”。所以,《隋唐英雄傳》中,官員用銀票行賄,也就難怪觀眾發彈幕嘲諷了。

大劇《喬家大院》中,喬致庸一生致力於實現匯通天下,也可見銀票在古代推行、流通的不易。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走嘞!

十、請問您到底多少歲?我也記不清了。

影視劇的創作中,為了劇情的需要,人物的年齡混亂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雖然豐富了劇情,豐滿了人物,但是認真你就輸了。

例如《雍正王朝》中,康熙第一次廢黜太子時,乾隆皇帝弘曆已經七八歲大。然而實際上,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廢,此時的乾隆尚未出生(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曆9月25日)子夜,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

再如《軍師聯盟》中,司馬昭(211~265年9月6日)年歲小於鍾會(225~264年1月),也與歷史不符。

還有《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稱自己為老紀,和珅為和二,乾隆為金三,更是十足的細說。因為乾隆(1711~1799年)比和珅(1750~1799年)和紀曉嵐(1724~1805年)都大,三個人根本不是一代人。

古裝劇中的這些知識點你知道嗎?聖旨必須是黃的?不…

難忘的鐵三角

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看劇就是為了開心,如果真的學歷史,那還是去讀二十四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