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林則徐日記》為清代江西鄉試細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上)

菜單

《林則徐日記》為清代江西鄉試細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上)

近讀《林則徐日記》,得知嘉慶21年(1816)林則徐擔任江西鄉試副考官,對命題、組考、閱卷、錄取這些細節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為我們瞭解清代江西鄉試細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按照制度規定他應該在宣旨後五日內起程赴任。林則徐在日記中記載“閏六月初十日,戊子(8月3日)。晴。辰刻得報,知蒙欽點江西副主考。十一日,己丑(8月4日)。陰,微雨。黎明恭詣午門前候宣旨,謝恩畢,出城料理行裝。十二日,庚寅(8月5日)。晴。所乘肩輿始購定,並自買聯、扇等事,晚回。已定十六日就程。”可見朝廷於十一日宣旨,林則徐與吳美存於十六日起程,也就是在宣旨後第五天,這樣的行程安排完全符合當時的制度規定。

嘉慶二十一年閏六月十六日(8月9日),林則徐與吳美存同道出京,循陸路驛道南下,途徑河北良鄉、新城、雄縣、任丘、河間府、獻縣、交河、阜城、景州,山東德州、恩縣、高唐州、莊平、東阿、東平州、汶上、兗州府、鄒縣、滕縣,江蘇銅山、徐州府,安徽宿州、靈璧、鳳陽、定遠、合肥、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湖北黃梅等地。七月二十五日(9月16日),吳、林兩人搭官船渡過長江,抵達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之後經過5天的行程他們經陸路途經德安、建昌、新建等縣,於八月一日(9月21日)到達江西省城南昌縣。綜上,從8月9日自京城出發,到9月21日抵達目的地,他們在路上共花費了43天的時間。

八月一日,吳美存、林則徐兩位主考官到達南昌,入住城內行館後,便接連幾天閉門不出,而地方官也都遵循條例,沒有私下登門拜訪。八月初二、初三、初四三天時間,林則徐都是以“書扇子”打發時間。初五日下午,江西巡撫錢臻派人送來“表裡各一端,金花一對”,並邀請吳美存、林則徐於次日赴貢院參加入簾宴。

八月初六日(9月26日),恰逢吳美存母親60大壽,由於沒能陪侍身側,吳美存只能在行館公所遙遙拜祝。吃過早飯,錢臻三次派人催請兩位主考赴宴,並準備好了高規格的迎賓禮儀。據《林則徐日記》記載“自進省時,地方即備八座肩輿,力辭之,改為四人。是日亦已預辭,而臨時仍備八座,倉促不及改,心甚愧之。”第一次擔任鄉試主考官的林則徐,顯然還不太適應地方官如此隆重的接待禮遇。入簾宴設在巡撫衙門,吳、林二人與江西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府官員一一相見。宴畢,二人乘“亮轎”進入江西貢院,先“在至公堂小座”,然後入內簾,下榻於奎宿堂。進入貢院後,內監試朱勳楣、內收掌繼春帆來見,吳、林二人答拜。

八月初七日,癸未(9月27日)。晴。早晨,本屆江西鄉試14名內簾同考官(負責閱卷)前來拜見主考,吳、林二人亦循例答拜。科場條例規定,“考官入場後,凡衣服等物未能攜帶完全,許於初六、初七兩日補行家取。自初八日舉子進場及三場完畢後,不得仍向家中索取什物。並令巡察各官,遇有考試官家中送到什物,即行駁回。”數日來天氣甚熱,可著亮紗。

八月初八日,甲申(9月28日)。陰,颳風,甚涼。早晨與美存前輩出玉清堂坐公案,掣十四房次第籤。申刻封奎宿堂門,自書題目,傳匠進刻。兩位主考官共同擬定首場考試的四書制義題,如下:

首題,“子曰女得人焉”(您有沒有找到什麼人才啊?)至“偃之室也”(從來不找我,從來不到我屋子裡來),出自《論語》。

次題,“所求乎子”(用要求兒女該做到的來侍候父母)四句,出自《中庸》。

三題,“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五句,出自《孟子》。

四題,五言八韻詩,題為“賦得日照香爐生紫煙”,得“煙”字,出自李白的《詠廬山瀑布》。

這次考試,副考官林則徐和正考官吳其彥從寅正刻(約凌晨5點)發下題目開始答題,到酉刻(約19-20點)才繳卷下殿,共用了近14個小時的時間。

第一場,考四書制義題三道、五言八韻詩題一道。前後三天,初八日考生進場,初九日黎明開考,初十日結束。

八月十一日,丁亥(10月1日)。晴。這一天,林則徐於巳刻寫好題目,午刻傳刻工入內簾,封閉門戶。未刻開始印刷,子刻全部印刷完畢。兩位主考官與其他六名內簾官一起監督。

次日黎明寅刻,開黌門,監臨接收題目,分發給各考生。第二場的考題包括:《易經》“有孚盈缶”(有信用達到了滿盈),《書經》“用齎爾秬鬯一卣”(賜給你美酒一卣),《詩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春秋》“吳子使札來聘”(襄公二十九年,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禮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處於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一定要透過學習呀)。

第二場,考五經制義題各一道。也是三天,十一日晚點名入場,十二日黎明開考,十三日結束。

由此可見,兩場八股文題順序正確,且體大雅正,無割裂、纖佻、晦僻之弊,詩題則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與江西鄉試甚為契合。

第三場考策問。策問題,即論述題,內容主要涉及歷史、地理、農業、軍事以及時事。考生所答稱為“策論”或“對策”。策問題的擬定和印刷較前二場略有不同。據《林則徐日記》記載,本次鄉試策題出題時間是在八月初七日,即吳、林二位主考官與各同考官相互拜會後,“上午擬策題”。而正式開始刊刻策題則是八月十三日,“錄策題五道,傳匠繕刻……三鼓策題刻畢”。八月十四日,主考官命令“傳匠刷印策題”。所謂“繕刻”,是指將策題雕刻在木質底版上;而“刷印”則是在底版上印刷題紙。

第三場的五道策題,在《林則徐日記》裡沒有具體記載。第三場也是三天,十四日晚點名入場,十五日黎明開考,十六日結束。從留存的試卷分析可知,考題完全符合當時科舉制度中鄉試出題的基本原則與出題範圍。

本次鄉試首場擬題,在印刷過程中還出現了兩個意外。一是初八日晚飯時,突然從房樑上掉下來一隻蜈蚣,在林則徐的左耳上咬了一口,致使他“痛不可忍,亟取雞冠血敷之,半夜始差”。二是當晚林則徐與其他內簾官一起監督刊印考題,但印刷速度奇慢,直到第二天黎明才印出7000多張題紙。此時考試即將開始,吳美存和林則徐乃監督伕役將這些考題先送出黌門外,由監臨接收並分給考生。其餘4000多張題紙繼續印刷,並隨即送出、分發,總算沒有違犯“主考場內發題過卯、辰二時者,罰俸六個月”的禁令。諸事完畢,內簾各官才分頭補睡。

從《林則徐日記》中我們可以知道,清代鄉試主考出題並非一次性將三場題目全部擬好併發付刊刻、印刷,而是依場次先後,逐一擬定考試題目並交付相關人員當場印刷。這種出題的方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考題不在考前洩密,同時對於主考官的個人才幹也提出了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