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菜單

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哈嘍,大家好!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

說起好學的典故,除了“懸樑刺股”外,最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鑿壁偷光”,這個典故的主角就是匡衡。

匡衡小時候家境貧寒,別說是讀書,就連飯都吃不起,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生活別提有多苦。

不過,匡衡物質生活雖貧苦,可人家的精神生活卻很是富裕,他從小就特別渴望讀書識字,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崇高理想。

但是,匡衡的父母只是底層農民,別說是給他買書紙筆,送他去私塾讀書,就連養活家裡都有點捉襟見肘。不能去私塾讀書,又想讀書的匡衡,他只能是每天幫父母幹完農活後,偷偷地站在私塾視窗聽先生講課。

你別說,匡衡雖得不到私塾先生的親自教導,可人家聰明啊!在視窗偷聽一會,就自學成才,不但會讀書,還懂得書中的意思,可謂是無師自通。

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匡衡的毅力,最終是感動了私塾先生。老師見他這麼勤奮好學,且極其聰明,便生起了愛才之心,他告訴匡衡:“難得你這麼好學,現在起你每天可以從我這拿走一本書,回家好好讀,有什麼不明白的就來問我。”。

就這樣,匡衡終於有了書讀,也有了先生的教導。

可是,一日讀一本書,這談何容易呢!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好在第二天去請教先生。匡衡是爭分奪秒,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不放過,想盡辦法爭取時間讀書。想想看,連吃飯時間都不放過的匡衡,他又怎會放棄這漫漫長夜呢!

由於匡衡家裡窮,買不起蠟燭,晚上家裡是漆黑一片,根本就沒有亮光可以讓匡衡讀書。可匡衡又不想放棄這夜晚的大把時間,聰明的匡衡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偷偷在家裡的牆上鑿一個洞,然後藉著這個洞將鄰居家的燈光給引過來,之後就藉著這微微亮的燈光讀書。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勤奮好學的匡衡,最終是成為了享譽中外的當世大儒,為讀書人所尊敬。當時,匡衡在《詩經》上頗有造詣,儒學之士曾流傳著:“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說法,意思就是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恍然大悟,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的理解的確很深。

然而,博學多才的匡衡,他的入仕經歷卻有些坎坷,並不順利。根據漢朝的制度,貧窮子弟雖也可入仕,但卻需要經過考試。當時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透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者,可授郎中,得乙者為,可授太子舍人,得丙者,則只能授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一個丙,被補為太原郡文學卒史。

一個郡的文學屬吏,按照正常情況,除非是像主父偃、東方朔這樣的驚世駭俗之人,不然一輩子也就那樣。

天不絕匡衡,匡衡的才學被此前還是太子,尊崇儒學的漢元帝所看中。漢元帝即位後,便大力推崇儒學,以儒治國,由此身為當世大儒的匡衡漸被重用,將其調回京城,任博士,給事中,可謂是一步登天。

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匡衡剛回京不久,京城長安一帶就發生日蝕、地震等現象,這些災害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正常現象,並不會去想那麼多,但是在那個封建時代,這可是大事,被認為是上天給當權者的警示,對於當權者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稍處理不好,便會引起朝堂劇烈的動盪。

這時,早有“達則兼濟天下”之心的匡衡便乘機上書,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欲天下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讓漢元帝很是欣賞,認為他是定國安邦之才,因此他很快就被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入仕的時間實在是太正確了,如若他是在漢昭帝、漢宣帝時期入仕的,他斷然不可能有這般成就,可是誰叫漢元帝是西漢時期最尊崇儒學的皇帝,對儒學漢元帝有著一股天然的信任,認為只要重用大儒就可以興國。

故而,作為當世大儒的匡衡自然就被重用,在漢元帝即位的短短數年時間,便一躍從一個微末小吏,成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元帝,總理全國政務,成為西漢時期第一位大儒出身的丞相。

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當然,在丞相任上,匡衡也算是盡忠職守,其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並提出推行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西漢由盛轉衰的頹勢。

漢元帝后期,宦官石顯為中書令,趁元帝重病把持朝政,剝削百姓,但因有元帝的庇護,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所犯之罪行,最終讓石顯伏法,朝堂風氣一時間為之清明。

匡衡在元帝、成帝時期的所作所為,不失為一代名相。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

鑿壁偷光的勵志少年匡衡後來成了貪官?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然而,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人況且也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普通人!

匡衡公德雖無虧,然私德卻有虧。

成帝時期,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在元帝時期他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自己的食封土地四萬多畝。

後查證屬實,匡衡被貶為庶人,返回故里。

匡衡的仕途並沒有善始善終,因為自己的一時貪慾,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仕途,未能全身而退,以貪汙之罪被撤職查辦,給自己的一生抹上了一個無法消去的黑點。

這等結局,實在讓人唏噓不已啊!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小編的作品可以點個關注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