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菜單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蘇東坡少年成名,二十一歲考中進士,文采飛揚,天下一流,連皇帝都曾對他讚不絕口,將他視為大宋王朝未來宰相的絕佳人選。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君王的賞識、絕世的才華為他早早鋪墊好了通往未來事業的錦繡之路,無限美好的人生前程就在不遠的前方等待著他。可以想象,如果假以時日,他必將身居廟堂之高位,成為國家之棟樑,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夙願,將自己的畢生才學和滿腔抱負全部施展出來,為國為民傾盡一生。

然而世事無常,人生難料,在後來的日子裡,各種坎坷與困難向他撲面襲來。那麼蘇東坡在仕途之路上究竟遭遇了什麼?他又是因為什麼具體原因來到了偏僻淒涼的黃州的呢?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蘇東坡是四川眉州人,考中進士,他就一直在這個朝中做官。那他為什麼來到了偏僻的黃州?又是在什麼背景下才寫出如此淒涼的詩句呢?這一切還要從北宋時期最大的一個文字獄“烏臺詩案”來講起。

公元1067年,二十歲的趙頊登基,他就是北宋歷史上第六位皇帝——宋神宗。神宗是少年天子,他登基之初啊,雄心勃勃,一心想做一箇中興皇帝。親政以後呢,馬上想到變法,以復國強兵。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粉墨登場了。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志向遠大,一心要變法圖強來報效國家,宋神宗也急於用變法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所以兩個人是相見恨晚、一拍即合。

從熙寧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開始,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的核心就是“理財”和“整軍”,涉及到這個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各個方面。以歐陽修、蘇東坡為代表的舊黨則認為變法操之過急,所以是極力反對。蘇東坡認為自己看到了問題就應該知無不言,而且要言無不盡。他就開始蒐集各方面的資料,在熙寧二年給皇帝寫下了萬言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上神宗皇帝書》。這個萬言書全面駁斥新法,否定王安石變革。蘇東坡的萬言書不但沒有得到皇帝的支援,最後呢還徹底和王安石為首的新黨撕破了臉。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元豐二年,蘇東坡被任命為湖州知州,他按慣例給宋神宗上了一個謝表,謝表中寫了這樣一段話:“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那什麼意思啊?蘇東坡是說啊,自己迂腐,不識時務,難以和親近之人,也就是有新思想的人來共同進步,皇上體察到臣年老,不會多生是非了,或許呢能夠保全一方百姓,所以才讓臣來到湖州任職。

這本來就是一個例行公事的謝表,可是卻被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誣陷,說他是有意諷刺朝廷,全面否定熙寧新政。接著呢,又從蘇東坡的詩集中找出一些詩句來,一起上奏給朝廷。在這些人的唆使下,宋神宗雷霆大怒,下令逮捕蘇東坡,就把他從湖州抓回汴京,關在御史臺。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漢朝的時候呢,御史臺再有很多的柏樹,這個柏樹上住著許多烏鴉,所以御史臺又叫烏臺,這個稱呼據說一直延續到宋代。蘇東坡因為詩歌而獲罪,在烏臺關押了一百多天,所以後人就把這個冤案叫做“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最終的處理結果就是革去蘇東坡現任的官職下放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東坡少年得志,一直以來都是順風順水,沒想到人到中年,在仕途上卻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45歲的蘇東坡來到黃州,雖然他頭上還頂著一個團練副使的官帽,實際上他就是一個貶官。蘇東坡被貶黃州,那遭受了他人生道路上毀滅性的打擊。

因詩歌獲罪,與王安石衝突遭皇帝驅逐,卻留下天下第三行書

當時的黃州還是欠發達地區,偏僻荒涼。蘇東坡以貶官之身來到黃州,舉目無親啊,他蝸居在一個叫做定慧院的寺廟裡面,是閉門不出,整天的埋頭睡覺。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這是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了。這一年的雨水特別多,斷斷續續啊下了兩個多月。這蘇東坡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像天氣一樣是灰暗陰沉,看不到盡頭。所以呢他就研墨鋪紙,提起筆來寫下了銘心絕品《寒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