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由國君諡號來分析戰國的程序

菜單

由國君諡號來分析戰國的程序

由國君諡號來分析戰國的程序

諡號是對一個人生前的評價,在秦始皇的眼中,諡號相當於“子議父,臣議君。”雖然比較片面,畢竟很難用一兩個字來準確概括一個人的一生,但是一般還是能夠從諡號看出人們對一個人的認可程度。那麼在諡號十分盛行的戰國時期,人們是怎麼來評價自己的國君呢?

由國君諡號來分析戰國的程序

根據《諡法解》的介紹,我們知道諡號大概分為以上幾種:稱讚、肯定、中性、同情、批評。稱讚的諡號一般用於讓人們引以為傲的國君身上,例如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諡號“武”。肯定的諡號一般用於能得到人們認可的國君身上,例如道德專一而不懈怠的諡號“簡”。中性的諡號一般用於比較普通的君主身上,例如治理政事而無過失的諡號“平”。批評的諡號一般用於表現很差,人們很不認可的君主身上,例如心思蔽塞而昏亂的諡號“幽”。同情的諡號比較特殊,不是在定義人的功過是非,而是在表達一種感情,例如中年早逝的諡號“悼”。根據諡號的分類,我們可以發現戰國七雄的人民對於自己不同時期的國君認可度是在不斷變化的,而這些變化與戰國的程序是息息相關的。

由國君諡號來分析戰國的程序

縱向觀察上圖我們可以看出,秦國的國君在戰國初期很不被國民認可,但是到了戰國中後期已經能夠做到讓國民引以為傲了,這也符合秦國國力日漸強盛的情況。齊國國民對於國君的認可度在齊威王時期達到巔峰,而在齊閔王時期又跌入谷底。因為在齊威王時期,齊國兩度打敗戰國前期的霸主魏國,而在齊閔王時期,齊國被樂毅攻佔了七十多座城池,幾乎亡國了。楚國國民對於國君的認可度是戰國七雄中最差的,僅有少數國君能被國民認可,畢竟地大物博的楚國在戰國時期的表現的確不盡如人意,前期被魏國壓制,後期一再被秦國欺負。燕國的國君就比較奇葩了,在整個戰國期間,燕國在燕王噲讓位後被齊國亡國,後來經燕昭王的勵精圖治才復國,並幾乎一度滅亡齊國。燕昭王獲得國民認可還在情理之中,而燕後文公與燕武成王就比較讓人難以理解了,兩位國君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實在不知道是如何在死後獲得那麼大的褒揚的。韓國國民對於國君的認可度是最高的,甚至超過了秦國,這也與韓國的國情有關,畢竟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國土最少的,又處在四戰之地,而韓國卻能長期躋身七雄之列,所以國民還是比較滿意國君的表現的。趙國國民對於國君一直是比較認可的,這也與趙國在戰國的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較強的國力有關,但是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的實力迅速衰落,而國民對國君的認可度也迅速降低。魏國國民在戰國前期對國君十分認可,因為在戰國前期魏國是戰國唯一的霸主,多次帶著趙國與韓國兩個小弟欺負其他的國家,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同時也得罪了很多國家。

由國君諡號來分析戰國的程序

橫向觀察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魏文侯與魏武侯時期,三晉聯合行動的效果確實很好,三晉國民都很認可自己的國君,而秦國與楚國由於長期被三晉欺負,國民的認可度很低。但是到了魏惠王后期,魏國開始陷入困局,一方面是魏惠王的個人能力不如魏文侯與魏武侯,另一方面也與魏國在這段時期的對手有關,魏惠王面對的是秦孝公、齊威王、楚威王、燕後文公、韓昭侯以及趙肅侯,這些都是戰國時期比較有作為的國君。魏惠王天天被這些人算計,想不失敗都難,例如圍魏救趙就是典型的多國聯合圍剿當時的霸主魏國。到了秦昭襄王后期,強大起來的秦國面對的卻是與魏國完全不同的局面,當時楚國與燕國都不是很英明的君主,齊襄王之所以被國民認可,是因為田單復國使得齊國免於亡國,並非國君很英明。所以秦國真正的對手只有趙國與魏國,這樣就避免了重蹈魏惠王的覆轍。等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始皇所面對的都是些亡國之君,國家都滅亡了,自然沒有國民來給國君上諡號了。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為了避免後人評價自己,自稱始皇帝,廢除了諡號制度。據說春秋時期楚成王因被太子逼迫而自殺,繼位的楚穆王本來給他上的諡號是“靈”,楚成王死不瞑目,直到把諡號改為了“成”,楚成王才閉上眼睛。由此可見,古代君王多麼重視自己的身後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