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菜單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楚國從西周到春秋,在君位繼承方面,到底是以怎樣的形式進行的?

這個問題史學界一直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說法,當屬童書業先生提出的“少子繼承製”。

童先生說:“楚國初年多行少子繼承製,秦國初年多行兄終弟及制,他們到春秋中期以後才改遵嫡長繼承製。”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童書業先生與顧頡剛先生

筆者認為,這一說法在某些方面仍然存疑。

那麼,我們先來回答一個問題——認為楚國實行“少子繼承製”的理論根據從何而來?

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楚國的“少子繼承製”是受母系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由《左傳》中所記載的“楚國之舉,恆在少者”作為佐證,因為這句話直指楚國慣常以少子來繼承王位。

“少子繼承製”受母系社會影響——此說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楚國地處南方,並且自稱“蠻夷”。近年來,關於楚國與商、周的關係,受到相當的重視,大多數人多偏向——楚國與周的關係較為親近。陝西西岐山周原遺址出土的西周初年甲骨文中,有“曰今秋楚子來告”的記載,因此可以推論在周文王時期,楚就被稱為“子”,亦可見從周文王之時,楚與西周的關係就已經很密切了。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成王劇照

實際上,從西周初年的甲骨文看來,楚君還曾親自朝見天子,並且有所報告,更有所貢獻。這些證據證明,楚並非如同印象中全然是個蠻夷之國,而且周與楚的關係不言而喻。

從《史記》中所載,可以得知楚人的始祖是季連。換句話說,楚人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最保守估計可追溯至季連。

由此可見,如果說楚國的“少子繼承製”是受母系社會影響,這一說法則可存疑。

由文獻和出土資料可以得知,楚國進入父系社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與周王室的關係也很早就開始了。我們雖然不能排除楚仍留有母系社會的遺風,但是否仍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甚至成為楚在繼承方面的定法,這的確是可以再商榷的。

“楚國之舉,恆在少者”——此言暗藏玄機

楚成王詢問子上,是否要立商臣為太子時,子上回答:“楚國之舉,恆在少者”。這句話成了後世討論楚國即位情況時,相當重要的一個依據。

那麼,關於這一句,究竟是楚國繼承上明定的制度,抑或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所提出的呢?子上是別有用心,還是因為政治需求而說?是否可以將子上之語,奉為楚國繼承的圭臬?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楚莊王是商臣的兒子

商臣,即是楚穆王。楚成王靠弒了自己的兄長莊敖而自立,因此當他自己立太子之時,顯得相當猶疑不決。楚成王欲立商臣,雖然問過子上,卻沒有聽從子上的建議,而後又改立公子職。

楚成王如此更立太子的結果,必然是受到自己兒子的報復,楚成王最後以自殺收場。《左傳》、《史記》和《列女傳》關於楚成王立太子一事,有不同的說法。

從《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可知,子上認為不宜立商臣的原因有幾點:楚成王年紀尚輕,寵子也多,而且“楚國之舉,恆在少者”;加上商臣此人的一些個人特質並不討喜,所以,子上以為不應該立商臣為太子。

而《列女傳》中則省去了“楚國之舉,恆在少者”這一句,其餘全部都相同,另外又多了子瞀對於此事件的看法,其曰:“王多寵子,皆欲得國”。說遠一點,此言放在楚共王諸子爭立也一樣合適。

綜合上述文獻,我們得出了結論——楚成王因為多寵而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游移,但是仍舊先立了長子而不是幼子。事實上,楚成王的做法,純粹是源於個人的愛憎。這件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國君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會有所偏私,如晉獻公也曾因嬖愛驪姬而改立太子。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劇照

我們知道在立太子的過程中,雖然有立長的觀念,但是在“人治”的政治系統裡,統治者雖然必須受到現實環境的影響,但他既然是最高權力中心,自然其愛憎就有了極大的影響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嫡長觀念雖然出現得很早,卻始終沒有辦法貫徹落實的原因。

關於《左傳》和《史記》皆提到子上所說的“楚國之舉,恆在少者”,不同學者對於此語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一者即以此語字面上的意思判斷。杜預注曰:“舉,立也”,就是按照此語解釋楚國的繼承者,立的常常是少子,那麼就得出楚國行“少子繼承製”。

二者欲另闢蹊徑,認為此“舉”實為“舉動”的意思,即“起兵動眾”。那麼“楚國之舉,恆在少者”指的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以弟廢兄的舉動”。

筆者認為將“舉”解釋為“舉動”,似乎略顯牽強,加之賈逵、杜預等人皆以“舉”為“立”之意,實際上“立少子”的解讀並無不妥。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然而,仔細研究西周到春秋的歷任楚君,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從我們所觀察、總結的楚國國君即位始末,可見楚國並沒有“立幼子”的習慣。

那麼,為何子上會這麼說呢?

在筆者看來,這是為了掩飾楚成王弒兄奪權的醜行,而作出的一番搽脂抹粉的說辭。楚成王的上位履歷,子上必然知曉,他自然會說出一番道理以合理化楚成王的行為。再加上楚成王既然多寵子,不見得就最喜愛商臣這個兒子,純粹只是因為他是長子,而在立長的觀念中,似乎應該要立商臣。

子上深知此理,揣摩上意之後才說出這番話來,為的就是給主子一個臺階可下:既暗暗治癒了楚成王的心病,又讓楚成王不必因為立了長子,就不能再立自己喜歡的兒子。

正因如此,子上的建議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是他很快就風風光光地當上了令尹,可見他的話是深得楚成王私心的。

所以說,子上說的話,實乃“雞賊”地探知上意,並不能作為楚國繼承情況的概括。

楚國繼承製度:不能只著眼於表面現象,“少子繼承製”一說仍存疑

歷來討論楚國繼承製度者,大多著眼於表面的現象,以為楚國出現幾次少者立王的情形,以及因這一句“楚國之舉,恆在少者”的影響,就斷言楚國為“少子繼承製”。

事實上,這些並不能概括楚國的繼承現象。在筆者看來,楚國在決定嗣君之前,現實的政治力量和國君的個人意志,往往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