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菜單

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康熙帝:“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鄭克塽要求將鄭成功遺骨遷至故鄉,康熙帝首肯,同意以禮安葬,並手書輓聯。“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鄭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這裡講的四鎮是南明江北四鎮,分別由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鎮守,其中二劉背主,黃得功寧死不降,力戰後自盡。高傑被叛將誘殺。雖然高傑和黃得功沒有投降,但窩裡斗的最狠,幾乎是不死不休的也是他倆,所以可以說四個人都有二心,兩個貳臣,另外兩個行事並沒有把南明朝的利益放到首要位置,黃得功算是其中相對來說比較乾淨的了吧。

初期鄭成功憑藉金門、廈門,以此為基地希望北伐收復大明故土,連南明諸王都無寸土可守,逃的逃,死的死,那時候鄭成功還在狹小的生存空間中矢志不渝的抗擊清兵,這種忠貞和勇猛都是值得誇讚的。當然,康熙帝的輓聯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我就省略了,畢竟陣營不同,而且另外一層意思是必須要有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鄭克塽投降,康熙可以優撫,如果鄭成功是勝利者會給康熙活命的機會?再者,天下初定,康熙朝還有不少前明舊臣,把鄭成功捧得太高,這些人的情緒如何安撫呢,誇讚太過會給人一種錯覺,你康熙也要我造反以證明自己是有骨氣的忠臣?

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這副輓聯對鄭成功的一生做了很好的概括,再說他過世前的一段時間:

鄭成功是收復臺灣後的當年就去世的,年僅38歲,正值壯年,去世的原因到現在還有諸多猜測,有的說是因為接二連三的精神打擊加上日常軍務繁勞造成鄭成功心力交瘁,區區小病就能奪去生命,有的學者則說他是死於毒殺,各有各的道理,又沒有直接的史料證據。

在他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為什麼說鄭成功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這就是其中之一:

永曆皇帝被殺,無從盡忠;

與父鄭芝龍暗通書信,清廷察覺,遂殺其父,無從盡孝;

反攻大業受阻,遭受挫折;

麾下叛將,挖其祖墳,愧對列祖宗親;

最後就是鄭經的亂倫不孝。

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所謂亂倫之說,其實並站不住腳,乳母也只是個職業,並無血緣、親眷關係,何來亂倫,雖然尊孝乳母的事例也很多,但並非必然,也沒有規制。

鄭經娶的正妻,是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敢打敢拼作風彪悍,她自然是不會打仗,所說的狀態是在家裡,家有悍婦的鄭經是不敢跟父親提出來休妻的,又實在無法容忍,苦悶異常,所以勾搭上了四弟的乳母,乳母陳氏還產下一個嬰兒。

岳父唐顯悅斥責鄭成功:“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賞賚。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飽受打擊的鄭成功聽說鄭經此舉,暴怒之下傳令鄭泰要求他將負有管理責任的妻子董酉姑、兒子鄭經、乳母陳氏、所產嬰兒全部殺掉,鄭泰是鄭成功的兄長,對自己人無法下手,只是應付差事殺了陳氏母子,在交令時苦勸鄭成功放過董酉姑母子(其實當時要是殺了董酉姑,施琅未必造反),鄭成功不允。

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這件事最終引發了“兵變”,鄭泰無法下手,鄭經也無法從容赴死,董酉姑更是自覺冤枉,因為她也極其反感鄭經和陳氏的事情,但是他倆瞞的挺好,董酉姑事先也不知道,現在要掉腦袋,董酉姑自然不幹。

於是,一個傳聞火速在大營蔓延,鄭成功軍紀極嚴是眾所周知的,凡抗命不殺的都要問罪,眾將也覺得冤枉,你自家事我們怎麼處理,把你老婆孩子殺了,等你消氣了我們還活麼,家事自己處理,幹嘛拿我們當出氣筒,反正裡外不是人,所以就推選人望較高的鄭泰當首領,集體抗命。

面對這些,鄭成功再也無法承受打擊了,一病不起,在那種你死我活的狀態下,他病死、毒死都有可能,機率都很大:

鄭成功有一親信,是清朝降將馬信,不知為何鄭會如此相信他,清廷當時已經控制全國局勢,一個投降大清12年的將軍為何反叛,這很難說,雖然藉口可以很多······

馬信向鄭成功介紹了一位名醫,這位醫生看了說是沒什麼,只是中暑,開副藥就走了。而民族英雄鄭成功服藥後當晚也走了······(5日後,馬信死)

對於馬信只是懷疑,沒有實據,但他的功勞是有實據的,收復臺灣,馬信自請先鋒,身先士卒,為奪取臺灣城,收復全臺灣做出了極大貢獻。

一代英雄鄭成功,在臨死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六年。今日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

無君可忠,無父可孝,事業受阻,眾叛親離,鄭成功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寰,生前籌謀的最後一件事是出兵菲律賓,為華僑報仇,後來鄭經也曾想過出兵菲律賓,裡應外合的條件具足,可惜後因馳援耿精忠致使計劃再次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