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菜單

“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很多中國人對自己家鄉的地名都很重視,加之中國歷史這麼久,很多地方在古代有過不同的地名,於是很多“厚古薄今”的人會認為古代地名更好聽,合肥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人覺得其古稱“廬州”更好聽。

當然,好不好聽其實主觀印象很重,但“廬州”這個地方在古代確實出鏡很高,因為這裡出了一個包拯嘛,而且前些年許嵩還有首《廬州月》,使得這個地方似乎突然就多了一些文藝色彩。

於是,很多人認為“廬州”變成“合肥”是個悲劇,屬於“改名失敗”。

“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那“廬州”是怎麼變成“合肥”的?其實不是“廬州”變成“合肥”,更不是什麼改名失敗,很長時間裡,這兩個地名都存在。

咱先說說這兩個地名怎麼來的吧,西周時期,周王分巢國為廬、巢兩國,其中廬國都於廬邑,位於今天的合肥市區西北,“廬”就這麼來的。

而“合肥”這個地名在文獻上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

這個時候,只有“合肥”,“合肥”比“廬州”還古老。

“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對“三國”略有了解的人應該都聽過魏國和吳國之間的“合肥之戰”,魏國在這裡擋著20萬吳軍無法打過淮河,“合肥”這個時候就已經是地名了。

“廬州”正式成為建制名稱是在隋朝,隋朝把南朝的合州改為廬州,於是“廬州”也正式成為地名,合肥仍然是下面的縣,而且是首縣。

元在此設廬州路,管轄合肥、梁(在今肥東縣境內)和舒城三縣以及和州、無為州、六安州三州,明朝把元朝的“路”改成了“府”,於是明清兩代,“廬州府”成了很穩定的一個建制。

廬州府在明清先後屬於南直隸、江南省和安徽省(江南省後來分離成了安徽,江蘇兩個省),清朝廬州府下轄四縣:合肥縣(首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以及一個散州:無為州。

“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明朝南直隸,可以看到廬州府(繁體字)

其中,合肥縣是廬州府的“附郭縣”,也就是說,合肥縣城也就是廬州城,但當時的時候說城市一般只說合肥縣城,不說廬州城,因為廬州是廣義的行政區劃,不是城市具體名稱;這種情況在廣州身上體現的最明顯,明清廣州府城很大,是有兩個附郭縣的,南海縣和番禺縣同城而治,這個時候你說城市叫什麼名字?叫南海和番禺都不合適,而廣州又是廣義行政區名,不是城市的名稱。而廣州當時是通商口岸,很多外國人也這麼問當地人:這城市叫什麼名字啊?當地人也很難說,因為當地人通常是直接稱呼“府城”的,於是外國人就把歐洲語言中的府治“canton”作為廣州的英文名稱。

也就是說,本質上,城市名稱一直沒變,就是叫合肥!

1913年,民國“廢府存縣”,廬州府的名稱沒有了,合肥縣保留,而設市(這個時候的市還不算現在的地級市,僅僅是管城市本身)的時候用的也是合肥的名稱,這其實也正常,因為城市名就是“合肥”,廬州是府名,是地區名稱。

“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於是,後來地級市成了新的二級行政區來管理縣的時候,選的名稱就不再是“廬州”了,而是直接用的“合肥”,這就導致一個情況,現在的地級市其實和以前的府差不多,不過名稱由“廬州”變成了“合肥”。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特別可惜的,因為合肥這個地名本來就比廬州要古老很多,地級市的名稱只能有一個,要不叫“廬州”,要不叫“合肥”,因為民國之後我國有了“市”制,不再和明清一樣,會出現“府縣不同名”的現象,選“合肥”也很正常。

當然也有些城市選擇的是以前的“府名”嗎?這也有多種情況,有的是縣名沒了,典型的是“九江府”,江西九江府的附郭縣是“德化縣”,但因為這裡和福建德化縣同名,然後因為福建德化縣設定更早,所以“德化縣”改名為“九江縣”,後來地級市的名稱也是九江;有的屬於城市很大,附郭縣不止一個,所以設市的時候就用府名,比如廣州市,它的附郭縣有兩個,南海縣和番禺縣,那設立市的時候當然要用廣州這個府名;還有的原因比較負複雜,變來變去,比如撫州和臨川…

這個過程很亂,於是出現很多市縣同名,府縣倒置的情況,就安徽省來說,爭議最大,最可惜的還不是廬州,而是另一個地方——著名的徽州府,“徽州複名運動”到現在都有著不少聲勢。

“廬州”和“合肥”到底是什麼關係真的是改名失敗嗎!

當然,現在改名幾乎是不可能,因為首先沒有必要,早用習慣了;第二成本太高,而且,合肥本來就是城市名稱,名正言順,其實也挺好聽的。所以啊,廬州還是作為民間對合肥的一個雅稱比較好,當地人對這個名稱,還是保留了很強的文化心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