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菜單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潼關之戰,清軍兵分兩路。

一路由阿濟格、吳三桂等統領,從陝北向關中攻擊。這一路清軍,起初兵力約三萬,後在山西吸納了明軍降兵後,達到八萬。

另一路由多鐸、孔有德、耿仲明統領,從河南向潼關進攻。這一路清軍兵力約兩萬,配屬了紅衣大炮。

大順方面,李自成獲悉情報後,也知道清軍這次是來者不善。所以他會同劉宗敏、劉芳亮等人,親自帶著順軍主力趕往潼關增援。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為什麼他要增援潼關,而不是陝北呢?

因為當時阿濟格遠在榆林,而多鐸已經殺到了潼關城下,只是由於紅衣大炮未到,才沒有發動進攻。如果紅衣大炮運到,轟開了潼關,西安立即就會門戶洞開。

所以李自成沒得選,只能是先擊潰多鐸,然後回頭再迎戰阿濟格。

16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劉宗敏率順軍主動攻擊清軍,潼關戰役開始。

雙方大戰一天,順軍未能擊退清軍。

休息幾天後,1645年正月初四日,劉芳亮領兵再戰,又被清軍擊敗。

兩戰皆敗,李自成遂決定親自率領馬、步兵迎戰。結果還是未能擊退清軍。

見正面突擊難度太大,李自成改變戰術,於初五、初六,連著對清軍發動夜襲。不過仍沒能擊退清軍。

正月初九,清軍的紅衣大炮運到。多鐸隨即用紅衣大炮轟擊潼關,同時指揮全軍對潼關發動大舉進攻。

李自成指揮順軍“鑿重壕,立堅壁”,一面加固潼關防線,一面派騎兵反擊,同時又調遣部分兵馬迂迴到清軍陣後搞偷襲。但可惜還是沒能動搖清軍陣型。戰爭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清軍手裡。

如果說,大順軍在山海關被清軍擊敗,李自成輸得還不服氣。那潼關之戰,大順軍數戰皆失失,拿清軍一點辦法也沒有,李自成就真是被打得沒脾氣了。

而同一天,清軍阿濟格部在陝北避開了順軍防線的訊息也傳到了潼關前線。

這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前面說了,為了增援潼關,李自成調走了順軍主力。所以此時的西安只是一座空城。

如果李自成繼續留在潼關與多鐸硬拼,放任阿濟格不管,他留在西安的物資,以及大順朝廷的文武官員,可能會被阿濟格一鍋端。

這個損失,任誰也承受不起。於是,回西安就成了順軍所以人的共識。

可是,回去之後又該怎麼辦呢?

是固守西安?還是放棄?

如果放棄西安,順軍又要退去哪裡呢?

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李自成召集眾將臨時開了個會。

在會上,大家一致決定棄守西安。並決定由西安經藍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順軍這時候為什麼要棄守西安,並且還要退到河南呢?

棄守西安的原因很簡單,順軍守不住。

單一個多鐸就已經讓李自成頭疼了,再來一個阿濟格,順軍如果硬鋼,怕是要團滅。

既然守不住,那自然是走為上策。

退到河南的原因也很簡單。

順軍沒地方去了,只能往河南方向突圍。

1645年的形勢,大順的東面、北面都是清朝勢力範圍,順軍不可能往這兩個方向突圍。

南面的四川是張獻忠地盤,也不可能去。

西面是瓦剌地盤,以順軍的情況,先不提打不打得過人家,就說跨過大沙漠,那也是個死亡之旅。

看來看去,也就只有往東南方向突圍,先退到荊襄,然後拿下南京,才是上上策。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做出決定後,李自成於當晚撤離潼關。只留下七千順軍繼續鎮守。

正月十二日,留守潼關的順軍將領派人向清軍投降,潼關城失守。

不過,潼關的順軍守將是假裝投降,實際上是想趁機配合李自成內外夾擊,擊破多鐸。

但不料,順軍的計劃被多鐸獲悉。

正月十三日,多鐸以打獵為名,在潼關郊外的金盆口設伏,然後謊稱舉行宴會,把七千順軍的馬匹器械全部解除。最終,這七千多順軍被清軍全部屠殺。

多鐸屠殺潼關順軍的同一天,李自成、劉宗敏等人回到西安。

回去的當天晚上,他們就帶領兵馬、部分文職官員、家屬和財物,總計十三萬人,按預定計劃撤出了關中。

五天後正月十八,多鐸率軍佔領西安。

不久,從陝北方向突擊的阿濟格部也抵達。

兩路清軍會合後,多爾袞隨即下令,阿濟格負責對李自成進行清剿。多鐸不再參與後續對順軍的行動,改為攻擊南明。

阿濟格領命後,兵分兩路,一路對留守關中和甘肅的順軍,也就是未來得及隨李自成一起撤退的順軍進行清剿。一路沿著李自成退卻的路線,進行尾隨追擊。

由於清軍的動作很快,第一時間截斷了李自成和留守西北的順軍之間的聯絡。因而順軍也就因此被迫分成了東、西兩路軍。

東路軍是李自成從西安帶出來的十三萬人。

西路軍是李自成侄子李過(李過雖然是李自成侄子,但年紀比李自成大)和大將高一功率領的陝北、甘肅順軍,約十萬人。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李自成這邊,他經商洛退到河南後,繼續向南轉進,抵達襄陽。

但他剛抵達襄陽不久,阿濟格的追兵就殺到了河南鄧州。

這時候,李自成面臨一個抉擇。

在荊襄四府,他還留了七萬人。這是原本拿來防備左良玉的。他現在計劃東征南京,這七萬人要不要也一起帶上?

如果帶上,他拿下南京的把握會大一點。

但荊襄四府,就只能放棄了。

如果不帶,他能有一個還算穩固的後方。並且這七萬人還能頂一陣子,為李自成東征南京爭取時間。

但這樣一來,李自成想拿下南京的把握就不大了,因為不算上南明的江北四鎮,單單鎮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就有七十萬人。(當然大多數都是家眷)

李自成從西安帶來的十三萬人,也是算上了家眷的數字。真實兵力還不到十萬。

用幾萬人PK幾十萬人,李自成沒把握。

而李過、高一功那邊,由於大路被截斷,只能繞道漢中,走蜀道,再順長江東下荊襄。

路途遙遠不說,而且漢中的順軍還反水投降了清朝,對李過、高一功進行截擊。李自成短時間內指望不上這一路順軍與自己會合。

於是在斟酌再三後,李自成決定賭一把:放棄荊襄,帶上留守荊襄的七萬順軍,集中全力對南京發動猛攻。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李自成的命令下達後,順軍將領齊聲反對。

反對理由前面說了,一旦放棄荊襄四府,順軍就又會回到無後方作戰的流寇形態。

並且,如果攻擊南京不利,清軍又從荊州方向截斷順軍的退路。到那時候,順軍就會陷入進不能進,退無可退的地步。這麼幹的風險太大了。

很顯然,眾人的反對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來,不管是守江南,還是取江南,首要前提都是先據守江南上游的荊州。否則長江下游就缺乏屏障,即便攻克了南京,也很難守得住。

李自成佔據了荊襄,可以順長江東西,攻克江南地區。

他把荊襄拱手送給清軍後,難道阿濟格就不能原封不動的再來一次東征嗎?

所以說,李自成放棄荊襄,導致清軍能立即追上他,絕對是昏了頭的決定。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可是李自成不聽勸,一意孤行。最終順軍還是把荊襄四府拱手讓給了清軍。

1645年三月底,李自成攻下武昌。

在此之前,守武昌的左良玉藉口接到崇禎皇帝“太子”得密諭,以“清君側”的理由,放火焚燬武昌,先李自成一步,東征南京。

所以,李自成佔領的武昌,只是一座被焚燬殆盡的空城。二十萬順軍在當地別說是徵集糧草了,就連住的地方也沒有。

而在同一時間,清軍也如順軍將領們預言的那樣,尾追而來,輕鬆佔領荊襄,抄了大順軍最後的一塊根據地。讓大順軍又回到了流寇作戰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的部隊軍心渙散,毫無戰鬥力可言。

1645年四月,清軍追兵殺至武昌。

劉宗敏、田見秀領兵五千與清軍大戰,被清軍打得大敗。

眼瞅著武昌也守不住,李自成隨即決定放棄武昌,繼續東下。

可這時候,阿濟格怎麼可能還放過李自成?

在阿濟格的指揮下,清軍在九江附近追上大順軍,並發動突襲,殺得順軍丟盔棄甲。不僅俘虜了劉宗敏,宋獻策等一票順軍高層人物,而且還繳獲了李自成為東下南京而準備的幾萬條船隻。

李自成見水師沒了,且軍心渙散,已經不可能再東下了,便不得不改變進軍方向,準備穿過江西北部,轉入湖南,然後在西南再開闢一塊根據地。

應該說,李自成此時的這個決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如果他能擺脫清軍追擊,並能在西南站住腳跟,與李過、高一功會合,順軍還是有可能獲得轉機的。

潼關之戰後,李自成為什麼果斷放棄陝西,向河南撤退?

但很不走運,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率軍行至湖北通山縣境的九宮山下時,陰溝裡翻船,被當地民團武裝打死了。

隨著李自成的死,幾萬順軍瞬間瓦解。

王體忠等人,投降了清朝。

郝搖旗等人,投降了南明。

劉體純等人與此時才突圍出來的李過、高一功會合。後來,他們接受南明冊封,在夔東繼續抗清。直到1664年覆滅。

或許連多爾袞也想不到,他最重視的對手李自成和大順軍,會以這樣的一直方式,稀裡糊塗就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