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揭秘2000年前漢代金縷玉衣之謎

菜單

揭秘2000年前漢代金縷玉衣之謎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金縷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等皇室宗親死後特有的一種殮服。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他們認為玉可通靈,以玉殮葬能引導逝者靈魂歸於九泉,保證屍體不朽。

揭秘2000年前漢代金縷玉衣之謎

金縷玉衣直白點說,就是將做成眉、眼、鼻、口形狀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狀排列,輾附在織物上,再覆蓋在死者面部。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葬玉的習俗,東周時進一步發展為“綴玉面幕”,“綴玉衣服”,也就是將玉綴在死者的面部和衣服上,這就是金縷玉衣的雛形。到了西漢,玉衣開始逐漸流行。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穿玉衣下葬,能夠穿玉衣的必須是皇帝和高階皇室。據史書記載,根據金縷玉衣上連線玉片所用的材質不同,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當時規定,皇帝和高階貴族可用金縷;一般諸侯王、列侯可用銀縷;帝妃、皇后、長公主可用銅縷;再往下,只能用絲縷,穿玉衣下葬極其嚴格,絕對不能亂了規矩。作為皇室必備葬服,金縷玉衣製作起來極為繁瑣。一套完整的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組成;準確的說,是全部由玉片拼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縫合,周邊用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讓玉衣完全固定,玉衣內用一層裡襯貼合身體,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和人的體型相配套。

揭秘2000年前漢代金縷玉衣之謎

根據2000多年前的西漢手工業生產力,且不說製作一件金縷玉衣需要花費一個技能嫻熟的玉匠至少十年的時間,就是玉衣上重達一公斤以上的金絲,就略等於一百戶中等家庭的全部家產總和,可見這物件有多奢侈。就拿滿城漢墓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揭秘2000年前漢代金縷玉衣之謎

那麼漢代的皇室宗族死後為什麼要用玉衣殮服呢?原來歷代的帝王都渴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帝王們生前就費盡心機尋找長生不老藥,其中秦始皇曾派徐福去東方尋找不死神藥為典型代表,或者讓人煉製丹藥來養生,死後更是希望自己能夠千年不腐,甚至起死回生。古人認為人死後魂魄會分離,而玉可以讓死者魂氣昇天,肉身不腐。古人過度迷信玉的防腐作用,尤其是漢朝,所以金縷玉衣開始盛行;然而他們千年不腐的美好夢想並沒有因為身穿玉衣而實現,無論帝王還是貴族,他們的屍體都沒能抵禦歲月的侵蝕,最後都腐爛成了一堆白骨。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所在在漢代出現了更多的盜墓賊,不但將玉衣盜走,還將帝王的骨架焚為灰燼。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金縷玉衣下葬,金縷玉衣的歷史才算真正結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