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菜單

【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提起南京,你會想起哪一首詩?

很多人會隨口吟詠: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

劉禹錫詩中寫的朱雀橋在哪?

有兩個說法,一是今天南京秦淮河畔,中華路以東的軍師巷口的朱雀橋,橋畔楊柳依依,橋下畫舫往來。

【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二是中華門內的鎮淮橋。橋的兩側分別有兩座輔橋,分別為鎮淮東橋與鎮淮西橋,同樣是淮水微轉,橋臥晚霞。

【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那麼哪座橋才是大名鼎鼎的朱雀橋呢?

朱雀橋由兩部分組成:朱雀、橋。

“朱雀”來自中國傳統風水中的“四象”,在上古中國神話裡,朱雀被視為鳳凰的化身,身覆火焰,終日不熄。

根據五行學說,朱雀色紅,屬火,尚夏,在四大神獸中代表南方。

就南京地形而言,鐘山在東面,為“青龍象”;石頭山(清涼山)在西面,為“白虎象”;秦淮河在南面,為“朱雀象”;覆舟山(九華山)——鼓樓崗一線橫亙於北面,為“玄武象”。

六朝時期的秦淮河從城南流過,就像今天的集慶門橋、漢中門橋、清涼門橋等以城門命名橋樑一樣。

東晉建康城南建有朱雀門,位於都城之南、秦淮河北岸,北直對宣陽門五里的御道之南。朱雀門外的橋樑也就順理成章叫做朱雀橋。

【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當時的朱雀門上,起重樓三層,樓頂置銅雀二枚,名“朱雀觀”,用以觀測天象。由於這一渡口與御道相接,直通臺城,正對皇宮南門,向東有烏衣巷,東晉最大計程車族王、謝的府邸皆坐落在此。因此在秦淮二十四航中,其勢最雄,也最為繁華。

不過,當年的秦淮河與今天所見完全不一樣,用八個字形容就是:波濤洶湧、風波無常。

這是因為六朝時期,長江的入海口還近在京(今鎮江)、廣陵(今揚州)一線。以致經常出現海水沿長江倒灌秦淮河的現象,就連東吳的皇宮,也還不能完全避免水災的威脅。《建康實錄》卷二記載,東吳太元元年(二五一),“八月朔,大風,江海溢,平地水一丈。右將軍呂據取大船以備宮內,帝聞之喜。”

當時平地水深一丈,建業宮城也被洪水圍困,孫權得知有船來救援,十分高興。

整個六朝期間,有據可考的水災有十次之多!

不僅水災頻繁,六朝時期的秦淮河也遠比今天要寬很多,無論是根據歷史記載還是考古發掘,河面的寬度都已超過百米。

由於河水太寬,且朱雀橋的戰略地位太重要,東晉以後,朱雀橋始終都是一座浮橋。

【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所謂浮橋,即以船搭成浮橋,平時供行人貨物透過,戰時則迅速撤除或燒燬,水流湍急的秦淮河立即變成守衛南京的重要防線。

當時秦淮河上自石頭城東至青溪共有24座浮橋,今天珠江路的浮橋也是當年橋名的留存。這二十四座橋中,朱雀橋地理位置最為重要,也最為繁華。

這一點也得到考古的證實,前幾年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發現在內橋的東南側、距離中華路不到10米處,還有六朝期間的“御道”,這充分證明了早在六朝時,內橋、中華門、朱雀橋、長幹橋一段就已成為南京城市的中軸線了。

整個六朝期間,朱雀橋都是浮橋,

“陳天嘉六年(565年)九月,新作大航”

,這是見於史載的最後一次修橋。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重修金陵城,此前一直在城外的秦淮河被納入城內,朱雀橋也成了城內之橋。隨著兩岸居民越來越密集,大河變成了小河,橋寬也跟著越變越窄,據宋代史書記載,橋長為50米,寬為9。8米。

即便如此,宋代的朱雀橋依舊“甚為壯麗”,寬大的木頭橋身上面蓋有16間大屋,史書記載為“廊橋”,

廊橋的作用是保護木質橋身,還可供行人遮陽避雨。

風雨瀟瀟,歷經千年,清朝以後,朱雀橋故址早已縹緲難覓,古渡口也無跡可尋。

清人陳文述的《朱雀橋》詩云:“野草溪花媚晚涼,殘基猶說晉鹹康;鎮注橋北無遺址,何處當年廿四航?”

說明朱雀橋遺址在清代已難尋覓。

自清代以來,朱雀門位置亦有兩說:其一,在今鎮淮橋處;其二,在古桐樹灣長樂渡處,即明代聚寶門內東北武定橋西側。

那麼鎮淮橋究竟是不是朱雀橋呢?

史載,朱雀門南臨淮水,《宮苑記》中稱朱雀門距臺城7裡,《地圖》中稱距宣陽門6裡。此外,宋、元二志認為朱雀門在“鎮淮橋北左南廂”,即在今鎮淮橋東北,但又認為當時府城南門裡鎮淮橋可能即古朱雀航所在。

明代陳沂《金陵古今圖考·歷代互見圖考》認為:“鎮淮橋即朱雀橋者,蓋蕭梁時移航於此,遂名。舊航之處,唐所謂長樂渡也。”認為朱雀橋初在鎮淮橋東北的古長樂渡,梁代向西遷移至今鎮淮橋處。

六朝時期秦淮河水道或有變遷,其水面寬闊,水流湍急,朱雀橋屢遭沖毀,多次重建,所以明代陳沂推測朱雀橋前後易址的可能性確實存在,這也與前述史料中臺城大司馬門和朱雀門之間御道長7裡或8裡的兩種記載相吻合。

事實上,朱雀橋在哪並不重要,因為它體現的更多是一種懷古感今的幽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劉禹錫本人也不知道朱雀橋在哪。

他雖然寫了著名的《金陵五題》,但其實並沒有來過南京。在《金陵五題》之前有一篇小序,“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

大意是,我自小在江南長大,從來沒去過南京,秣陵是南京的別稱,我經常感到很遺憾。後來在安徽和縣做官,經常踮起腳朝南望,剛好有朋友寫了一組詩《金陵五題》給我看,我讀完很有感覺,於是寫詩和了他。“

所謂“朱雀門前朱雀橋,行人喚渡雨瀟瀟。六朝遺事知多少,流盡清淮水一條。”

【歷史大爆炸】"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今天的朱雀橋、烏衣巷等地名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南京富有詩意的象徵,正如鄧海南在《詩意之城》中所寫,“讓我們面對斑駁的古城牆,遙想當年的城市風景。其實更為重要的紀念,是比城磚更厚更重的方塊漢字!如果沒有劉禹錫的詩句,誰還會記得,早已不存其跡的朱雀橋和烏衣巷;如果沒有韋莊的詩句,一道破廢的臺城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