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菜單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這是一個兩難問題,抗爭到底有抗爭到底,成功翻身的例子,妥協有妥協,最終實現逆轉的例子,首先我對這兩種不同選擇的歷史事件做一個簡單回顧。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雍正

首先是妥協的例子,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苟道大成的越王,的確是妥協界的翹楚,深得苟之精華,透過妥協,最終實現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千古佳話。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臥薪嚐膽

第二個大家知道的可能會是漢高祖的白登之圍的故事,漢高祖透過遠嫁公主,解除白登之圍的危機,弱小時向匈奴

妥協

,這一政策一直持續執行了三代人,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祖孫三代人的妥協,最終為漢武帝的大決戰奠定了基礎,成功幹翻匈奴,強大的匈奴帝國分崩離析,消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白登之圍

第三個故事,唐朝早期與突厥的故事,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向突厥借兵,納貢,甚至稱臣(野史記載,雖不可信,但也表示當時的唐朝是在向突厥示好妥協),以及唐太宗時期,突厥大舉南侵,一度進逼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外,唐太宗被迫與突厥的頡利可汗結下渭水之盟,透過妥協贏得喘息之機,然後勵精圖治,消滅突厥!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唐太宗

以上三個故事的主角都是透過暫時的妥協,為自身贏得發展的時機,最終實現超越,一舉趕走甚至消滅敵對勢力。

反過來,抗爭到底的故事有沒有呢?也是有成功的案例,比如:

第一個故事是五胡亂華時期的冉閔,當時的中原大地,漢人被視作兩腳羊,被異族任意欺凌屠殺,一度有亡族的危機,晉室南遷,衣冠南渡,棄中原大地於水火之中!是冉閔的一道殺胡令,選擇了抗爭到底,剿滅了最為殘暴的羯趙,為之後的後秦乃至北魏,漢人的大量出仕,胡漢融合,不能不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幾個小故事,分別對應兩種不同的選擇,最終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可一概而論!從我個人的理解具體來說,我認為:

1.如果選擇妥協,一定要保有抗爭到底的力量,或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鬥志

。勾踐得以保全,是因為他可以穩定越國南方的土蠻,防止其騷擾吳國的大後方;漢高祖劉邦可以與匈奴講和,是因為漢軍即將完成對匈奴的反包圍;文景時期,漢匈可以保持相對良好的外部條件,是因為匈奴意識到漢軍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南下進攻漢朝,得不償失,於是選擇西進,進攻月氏;唐太宗可以與頡利可汗確立盟約,讓突厥認錯,是因為唐軍擊敗了突厥的西路軍!

故而,我認為,

如果選擇與敵妥協,同時又想保持自身民族的獨立性

,那麼一定要有讓對方忌憚的力量,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和鬥志,這樣兩個民族之間,雖然實力相差懸殊,但是最終可以實現平等對話,如果自身努力發展,積蓄實力,未必沒有實現逆轉的可能。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漢武大帝

2.如果選擇妥協,融入其中,相互融合,不分彼此

。漢民族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也融入許多異民族,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兩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歷史上,清朝的建立,也是漢民族的一次妥協,正是因為清朝統治階層的主動融入,最終才有清王朝276年的江山!反觀元朝,也是一次妥協,然而蒙元的四級等級制度,民族壓迫政策,很快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故而,我認為,

如果選擇與敵妥協,進行民族融合,需要敵方勢力的真心接納,從上到下對民族文化的真心認同

。只有如此,才可能消弭民族融合帶來的陣痛,贏得最終民族融合結出的豐碩果實!

3。反之,

一味無原則的妥協

,沒有抗爭的勇氣,也沒有玉碎的決心,敵對勢力又非真心接納,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民族的苦難!比如,二戰時期的猶太人,一味忍讓,妥協,最終的結果呢?一場民族的巨大浩劫。

4。如果選擇抗爭到底,那麼則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畏艱難險阻,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做好流血犧牲的覺悟,懸殊的實力不是那麼容易追上的,盡一切可能發展自身實力!

最後,總結一下。儒家中庸,道分陰陽。事務都有其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具體事情具體對待,妥協和抗爭從而都不是唯一的選項,鬥爭中妥協,妥協中鬥爭,哪一個對於民族的發展有利,就用哪一種戰略,一時的忍辱負重算得了什麼?自身的民族發展才是根本,丟失了這個根本,就什麼也不是了,只能是別人砧板上肉,任他人揉捏!

宋金聯合滅遼,結果呢?宋遼皆亡!宋蒙結盟滅金,結果呢?宋金皆滅!民族的發展就不能指望外族的幫助,唯有獨立自主的力量,才是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錢!

當一個民族遭遇侵略,是選擇抗爭到底,還是選擇妥協,儲存火種

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