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菜單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臨淄區,屬淄博市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總面積66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1萬。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一、歷史沿革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1、西周至戰國時期為齊國都城臨淄。臨淄故城在今臨淄北。2、秦置臨淄縣,治今臨淄北,為臨淄郡治;又置東安平縣,屬臨淄郡。西漢增置西安縣,與臨淄同屬齊郡;東安平縣改屬淄川國。

3、東漢、三國魏、晉三縣同屬齊國。南朝宋改東安平縣為安平縣,僑置高陽郡於西安縣。北齊廢安平縣,徙高陽郡治出境,廢西安縣改置高陽縣(治今北高陽),臨淄縣省入。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4、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臨淄縣,又析高陽縣置時水縣,大業初二縣俱廢入臨淄縣,屬北海郡。唐屬青州。宋因之。金屬益都府。

5、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益都縣,十五年復置,屬益都路。

6、元末因故城傾圮,建新城於其南,即今臨淄城。明、清屬青州府。

7、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淄青道,1928年道廢直屬於省。

8、1939年後歷屬清河專區(1940年)、渤海行政第三專區(1945年)、淄博專區(1950年)、昌濰專區(1953年)。1958年併入益都縣。1961年復置。1969年劃入淄博市,撤縣改置臨淄區。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二、地名來歷

1、原稱營丘。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西北臨淄故城。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建都於此。《漢書·地理志》 齊郡臨淄注引臣瓚曰: “臨淄即營丘也。”《水經·淄水注》: “今臨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內,週迴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營丘之名。”

2、臨淄。臨淄地名源於淄水。《水經注?淄水》:“淄水又北徑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

淄河是山東省境內一條重要的縱向河流,因河水呈墨綠色而得名。《括地誌》雲:“俗傳雲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關於淄河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書。禹貢》記載:“濰淄其道(導)。”《元和郡縣誌》中,亦記有大禹疏導淄河的傳說。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二十六《淄水》中開篇就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

山東省的一個市轄區,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請看它的前世今生

三、臨淄為齊國都城六百餘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 )。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

《史 記? 齊太公世家》載,約在公元前9世紀中葉,齊國第七位國君齊獻公由薄姑(今山東博興)遷都於此,自春秋戰國至公元前221年秦滅齊止,先後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六百三十多年,是當時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列國中最繁華的都城。1964年開始對故城進行多次勘探試掘,已查明故城分大小兩城,總面積60餘平方華里。小城套築在大城西南隅,大城周長14158米,小城周長7275米,城牆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現在地面上的城牆遺蹟猶隱約可見。《齊記》載,故城城門共13座。已探明11座,門道寬多在10米以上,幹道10條,多與城門相通。人工挖掘的排水溝、護城濠與天然河流構成比較完整的用水、排水和城防系統。已發現鍊銅、鑄錢、冶鐵和制骨作坊遺址多處。小城是貴族聚居的地方,城西北有高臺,名“桓公臺”,傳說是齊桓公會見諸侯和檢閱兵馬的地方。臺周圍有許多夯土建築遺蹟,是當時宮殿建築區之一。大城內發現墓地兩處,大型殉馬坑一處。晏嬰冢在城西南部,系後人修築的紀念性墓葬。城東南部有韶院村,傳為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1984年興建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