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菜單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要是說五代十國,別人可以不瞭解,但有一個人是必須要了解的,甚至有些割據一方的諸侯都沒他重要,這個人就是歷任四朝十帝,被稱為“不倒宰相”的馮道。

馮道最著名的事蹟也就是一身侍四朝五代的事情了,在儒家眼中,不忠是馮道永遠摘不掉的標籤。從宋開始,批評馮道不忠的文章、話語數不勝數。與大多數人評價的“衣冠禽獸”、“惡浮於紂、禍烈於蹠”、“名妓轉世”“,歐陽修、司馬光針對馮道的著名評語不同,王安石的稱讚

“菩薩,再來人也”

顯得十分孤獨。瞭解歷史我們就知道,馮道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有著

“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

的聲望。當然了,之所以後世這麼批評馮道,完全是說他不忠、伺候的人太多。換句話說,批評的並不是馮道本人,而是一具名為馮道的道德屍體。真實的馮道,根本不是宋朝道德家們所謂的貳臣、佞臣、奸臣,如果按他們的邏輯,同樣做過唐晉遼漢周大臣的宋初名臣張昭、名將符彥卿豈不都是那種人,可卻從未見過宋人罵過他們不忠。後唐

馮道,字可道,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父親曾當過唐朝的秘書少監,就是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馮家不算是大戶,但卻是典型的儒門清流名家,家中藏有不少圖書。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中,馮道肚子裡從小就灌了不少墨水。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馮道的家庭雖然比當時的普通百姓要好,但實際上背景一般般,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靠自己。從小開始,不管什麼環境,馮道都端坐於房中,手捧書本,學習先王治政之道。本來馮道是打算考科舉的,但當馮道成年時,天下已經大亂,科舉之路是行不通了。馮道唯一能選擇的,就是給軍閥當個幕僚,積累名望,然後再一步步往上爬。馮道是景城人,當時控制景城的是劉守光,所以馮道的第一個老闆註定是劉守光。

其實馮道是不願意做劉守光的幕僚的,因為劉守光十分殘暴,而且對讀書人很不友好。後世很多人批評馮道只是個拍馬屁的,所以才能活的久。實際上,馮道在成為劉守光幕僚沒多久,就挺著被殺頭的風險,當眾勸諫劉守光別老沒事就殺人,別做昏君了之類的話。劉守光一氣之下,直接給馮道下進了大牢,好在馮道人緣好,最後幽州官員合力勸諫才把他從牢裡撈出來。劉守光沒殺馮道也不想用他了,直接讓馮道捲鋪蓋走人。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當時,河東正在開疆擴土,事情繁雜,李存勖十分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掌書記(辦公廳主任)。河東大總管張承業就向李存勖推薦了馮道,不過河東的掌書記地位很高,盯著這個位置的人很多,但卻沒一個有才的,李存勖自然不會用那些飯桶,直接就定了馮道。

令人吃驚的一幕出現了,馮道拒絕了李存勖的任命。不難理解,馮道畢竟是新人,而且還人生地不熟,他不打算為了這個位置而去得罪那一大群人。李存勖看出了馮道的小心思,最後,李存勖保證擺平那一群人後,馮道才接受了這個任命。

李存勖有一次和河東軍界頭號人物郭崇韜發生了嚴重衝突,郭崇韜非常反感李存勖身上的江湖土匪習氣,李存勖則認為自己如果不這樣做,弟兄們誰還肯給自己賣命?盛怒之下的李存勖賭氣地說自己回太原養老,讓郭大帥在軍前掌兵權。但李存勖又怎麼可能把兵權交給外人,李存勖叫來馮道,讓馮道寫一篇攻擊郭崇韜的文章。

馮道明白,一旦君主與主將鬧彆扭,將會加重國內的政治生態,馮道雖然提了筆,卻一直沒有落筆,任憑墨汁滴在紙上。李存勖有些生氣,而馮道卻語氣平緩地告訴李存勖:郭崇韜是國之重臣,大王自毀長城,是朱友貞之福。

李存勖逐漸冷靜下來,他知道馮道說的這句話其中的關係利害,而郭崇韜也已經主動向李存勖道歉,給足了李存勖面子,李存勖就坡打滾,大家和好如初。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馮道這次勸諫,李存勖既看清了馮道的才華,還欣賞馮道的膽量,雖然當時馮道的資歷還不夠,但在李存勖的心目中,他已經開始把馮道當成宰相了。公元923年十月,李存勖稱霸中原,開始大封文武,時任翰林學士賜紫(三品紫袍)的馮道,晉升為正四品下的戶部侍郎,相當於財政部副部長。但其實,這個戶部侍郎不過是李存勖安排馮道進入內閣的一個跳板而已。

公元923年,馮道的父親病故,他需要回去守孝三年。馮道沒有想到,他這次回鄉反而是因“禍”得福。馮道在家鄉每天除了守在墳前,就是在地裡耕種,與農夫一般。而無比欣賞馮道的李存勖卻死在了洛陽城門之上。可以想見,如果馮道這兩年間一直留在李存勖身邊,刀兵之下,或許很難保全自己。

接替李存勖的李嗣源與馮道也是老關係了,李嗣源同樣十分欣賞有才能的馮道。公元927年正月十一,李嗣源下詔,戶部侍郎馮道與太常卿崔協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就是意味著馮道正式步入了官場一線。

馮道當上宰相之後,經常薦賢有才之人。當然,從小的生活讓馮道對出身豪門計程車人有一些偏見,他更看重寒門士人多一點。但對於豪門士子,馮道也沒有一棍子打死,也是擇優舉薦。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不管怎樣,馮道將舉薦這塊蛋糕的部分資源分配給了寒門,這就引起了貴族的不滿。這些人就開始對馮道進行人身攻擊,嘲笑馮道經常讀《兔園策》(農村兒童教育讀物,貴族看不起),意思就是諷刺馮道是個泥腿子。

按理說,被人嘲笑不管怎樣也要報復一下,尤其是當機會擺在眼前時,但馮道並沒有那麼做。嘲笑馮道的工部侍郎任贊有一次犯了事,馮道完全可以藉機發揮,但馮道卻極力挽救下了任贊。

李嗣源的性情與馮道相似,又立志做一個明君,自然就與馮道走得很近,所以李嗣源非常器重馮道。而馮道自然也對得起李嗣源的這份器重,只要有接近李嗣源的機會,馮道都會給李嗣源上政治課。

在軍權大於相權的五代,樞密使往往才是真正的宰相,因為樞密使可以與皇帝單獨討論軍國大事,宰相不可以。安重誨為樞密使,四五年間,獨綰大任,臧否自若。是當仁不讓的二皇帝。宰相馮道在官場上的角色,實際上更接近於翰林學士,手上並沒有多少實權。如何與公司的二老闆相處好,其實是一門大學問。馮道知道只要和安重誨搞好關係,自己在官場上就有大靠山,但馮道從來沒有這麼做。安重誨看似春風得意,但馮道早就看穿了。安重誨為人蠻霸,還不擅長搞人際關係,甚至還想要搞掉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這樣的人指不定哪天就被人幹掉了,馮道絕對不會把自己的未來搭在不靠譜的安重誨身上。

雖然馮道曾經在安重誨的授意下與趙同聯名上表治罪李從珂,表面上看馮道屈從於安重誨的淫威,但馮道一出場,李嗣源就知道馮道是被安重誨逼出來的。換個角度看,馮道給安重誨當槍使,實際上在洗白自己沒有黨從安重誨,等於換回了一張保命符。至少在安重誨倒臺之後,安重誨的敵人從來沒有對馮道有過一絲不敬。

在亂世,卻能做太平宰相。非大聰明者,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在安重誨倒了之後,最有資格承繼大統的是秦王李從榮和李從厚。馮道的選擇很簡單,誰贏了就給誰打工,李從榮受寵後,他就支援李從榮,不過李從榮性格乖戾,他懷疑馮道有二心。這就讓馮道成了李從榮的對手花見羞、孟漢瓊等人的“朋友”,至少後宮集團不會把馮道當成敵人。在李從榮愚蠢地自毀前程的情況下,馮道反而得到了安全保障。

結果很快出來,李從榮兵敗身死,李從厚繼位(之前的文章講過過程)。

馮道的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絕不參與家族公司內部的權力競爭,兩邊都不下注,兩邊都不會把他當朋友,但也不會把他當敵人。李從榮倒了,李從厚上位,馮道還是馮道。李從厚倒了,李從珂上位,馮道依然還是馮道。

李從珂為人愚暴,他的繼位並沒有改變混亂的局勢,馮道知道李從珂的皇帝也當不長,直接抹油溜了,出任匡國軍節度使。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馮道在同州實施“無為而治”,史稱“為政閒澹,獄市無撓”,百姓安足。而前方李從珂與石敬瑭的撕逼大戰,馮道從來都沒關心過。不過,李從珂也沒忘記馮道。根據記載,馮道的副手、同州節度副使胡饒就極有可能是李從珂安插在馮道身邊的耳目。

胡饒為人兇暴,常因小事而暴怒。所以馮道不想招惹這樣的人物,常常避而不見。胡饒脾氣暴怒,忍不下這口窩囊氣,就經常藉著酒勁,坐在節度使衙門前的地上,大罵馮道祖宗八代。馮道不但不生氣,反而讓人準備好酒菜,請胡副使進府來吃,並春風滿面地給胡饒敬酒談笑,弄得胡饒很不自在。沒喝幾杯,胡饒就紅著臉溜了。

不久後,李從珂又把馮道調回洛陽,出任並無實權的司空,形同軟禁。後晉

如果說李從珂時代是馮道仕途中的低谷,那麼等到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把李從珂幹掉之後,馮道又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個高峰。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石敬瑭剛得天下時,想要迅速穩定局面,就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宰相。而這個合適的人,除了馮道沒有別人。馮道在官場有一個特點,就是專門幫助和他有過節的人。

史圭擅長管理鹽務,但之前曾經因為官員選擇問題與馮道大鬧一場。七年後,刑部侍郎兼鹽鐵副使空缺,馮道立刻推薦了史圭接手這個職務。

馮道推薦史圭可謂是聰明之舉。既可以彰顯馮道的寬宏大量,又不會影響到馮道的首輔地位。同時,馮道此舉還給其他觀望的官員吃了一顆定心丸,你看史圭與我有過節,我還推薦他,其他人自然不會再擔心馮道對他們打擊報復,降低了馮道被人暗算的可能性。

石敬瑭為了穩住耶律德光,派馮道北上契丹,給幹祖母述律氏上尊號,成功地維持了晉遼二國之好,石敬瑭在世一天,耶律德光不會放馬南侵。可以說,馮道幾乎是拼了老命保住了石敬瑭的飯碗。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馮道回來後,石敬瑭幾乎把除帝位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給了馮道。為了馮道,石敬瑭還廢除了樞密使的職務,讓馮道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石敬瑭甚至還讓馮道參與軍事事務,可見石敬瑭對馮道器重到了何種程度。

當然,石敬瑭這麼做是有私心的,石敬瑭打算等他駕崩之後,讓馮道輔佐幼子石重睿。不過馮道還是出於天下公器的考慮,把帝位交給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這讓馮道捱了南宋大儒胡安國好一頓痛罵。

對石重貴,馮道幾乎是把這位正值壯年的國君當成李從珂第二了。事實上,石重貴對馮道也幾乎是李從珂態度的翻版。雖然馮道於他有擁立之功,但石重貴很不喜歡這個糟老頭子。

石重貴對馮道的不冷不熱,立刻激起朝中那些對馮道羨慕嫉妒恨的官員們的強烈反應,他們強烈要求石重貴恢復樞密院建置,實際上就是為了分馮道之權。馮道當然明白,石重貴驕傲自負,下場一定好不了,就非常知趣地上表,請求恢復樞密使。

看準了石重貴的將來之後,馮道開始抽身撤退。石重貴決定向契丹稱孫不稱臣時,引發了朝野的極大爭議,主戰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唾沫橫飛,互相問候祖宗。馮道一言不發,任他們隨便聊,就是不參與。

在耶律德光藉助杜重威、張彥澤等人滅掉石重貴後,馮道突然主動北上汴梁,求見大契丹皇帝,並對耶律德光三跪九叩。馮道此舉,讓那些道德家對馮道嚴重批判。但馮道不是為了求官發財,而是為了救百姓。

契丹人入主中原,就做了一件事情,對中原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馮道不忍中原百姓受難,說了一句違心的話:天崩地裂之際,佛出也救不得百姓,唯有皇帝陛下能救得(馮道知道耶律德光信奉佛法)。

馮道一言,救了無數百姓,契丹人再沒有進行過大屠殺(至少是明面制止了,私下肯定存在,畢竟管不住),中原漢人最大限度儲存了元氣。《舊五代史·馮道傳》就稱讚馮道“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後漢

馮道早年就奉石敬瑭密旨,上書要求罷免劉知遠,此舉嚴重得罪了劉知遠。劉知遠建國後,對仇家大肆打擊報復,宰相李崧直接滅族。因為馮道政治地位太高,劉知遠只沒收馮道家產洩憤。馮道也知道劉知遠還忌恨自己,且後漢政權太過殘暴,馮道也輕易不管事。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劉知遠死後,劉承祐即位,後漢朝局陷入一片混亂,而年近七十的馮道正在家中撰寫一篇自傳體文章,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

《長樂老自敘》

。在這篇文章重,馮道把自己所侍奉過的君主一個不落地寫出來,計有劉守光、李存勖、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石敬瑭、石重貴、耶律德光、劉知遠,以及劉承祐。而在後世那些所謂的道德家們看來,馮道此舉,就等於一個女人滿世界宣稱自己睡過多少個男人一樣。

不過,馮道在文中最後對人生的思考,卻是非常讓人感動的。馮道認為做人要

“在孝於家,在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

之貨

。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事親、事君、事長、臨人之道,曠蒙天恕”。

或許這就是馮道的生存之道吧。後周

後漢政權僅僅四年就被郭威推翻了,郭威性格有些接近於李嗣源,而馮道的性格最適合侍奉這樣的老闆。其實馮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郭威在官場上的貴人。郭威西征三叛前,特意來請教馮道,馮道給他出了一個絕招——花公款收買人心。郭威用了馮道開的這個方子,果然把軍權牢牢攥在手中,為將來廢漢建周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郭威是個好皇帝,他建國之後,推行了很多符合百姓利益的好政策。根據《舊五代史》的記載,馮道很大程度上也參與了郭威的新政,至少郭威會向馮道諮詢有關治政經驗。

世道變了無數,馮道還是馮道。

宋朝的繁榮,其源頭就是郭威的改革,而馮道卻是一個再標準不過的舊時代人物。當郭威駕崩,養子柴榮即位後,馮道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柴榮繼位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應對北漢劉崇聯合契丹兵馬大舉南下。劉崇南犯,實際上給了柴榮在江湖上揚名立萬的機會,銳意正盛的大周皇帝決定親征劉崇,但他親征的決定卻遭到了所有官員的反對。

柴榮依舊堅持親征,馮道問其理由。柴榮認為“劉旻少(輕視)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喪,必不能出兵以戰。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將擊之”。馮道笑了,他明確表示自己堅持反對皇帝親征,理由是劉崇勢大,不可輕敵。

柴榮尊馮道是五朝老宰相,忍住怒火,但態度依然強硬。而馮道的態度同樣強硬到底,柴榮說:“當年唐太宗打天下,一人一馬一劍,身先士卒,橫掃天下。王世充、竇建德非無不授意,遂壹天!唐太宗能親征天下,朕也能!”

馮道又笑了,“唐太宗自是唐太宗,陛下自是陛下。”

柴榮反擊:“劉崇據十州手掌之地,妄建尊號。而朕率百州鋒銳健兒,苟遇劉崇老兒一眾烏合,如泰山壓卵,劉崇老兒死如齏粉!”

而馮道卻繼續踐踏著柴榮脆弱的自尊心,“泰山自是泰山,陛下自是陛下。泰山不是陛下,陛下也不是泰山”。最後還是宰相王溥出來打圓場,柴榮才勉強按下怒火,拂袖而去。

關於馮道為什麼會在即將死去之時突然向柴榮發難,歷代的史學家們多有不解。最流行的觀點是馮道當眾羞辱柴榮,實際上是做給劉崇看的。

北漢與周朝有殺子之恨,劉崇滅周是絕對不會放過柴榮的。而劉崇同樣不會忘記,正是馮道的幫助,劉贇才死於非命。若滅周,劉崇也難保不會羞辱馮道。馮道羞辱柴榮,等於在劉崇面前給自己畫了一張保命符。

馮道知道自己沒幾天活頭了,柴榮在親征之後,報復性地讓重病纏身的馮道奉太祖皇帝靈柩去二百里外的鄭州嵩陵下葬。

五代十國人物誌不得不說的人物,歷任四朝十帝的馮道

馮道回到汴梁家中,已經奄奄一息,命不久矣。

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十七日,周太師、中書令馮道在睡夢中安然離世,享年七十三歲。結語

如果說馮道的立於不敗之地的做人道理,或許從他的詩歌中可以窺其一二。比如《天道》、《偶作》。

馮道正如他的詩歌那樣,把握現在,不問將來,待冰雪消融,花草自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