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畫家轉型期的作品,沈宗敬《山水詩意圖》

菜單

畫家轉型期的作品,沈宗敬《山水詩意圖》

沈宗敬是清代畫家,他出生於松江華亭。他的父親是一位書畫名家,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詩書畫。沈宗敬擅畫山水,尤其喜歡畫江南一帶的景色。他的畫中常常流露出文人的審美情趣,所畫山水相當蒼潤幽深。

這幅《山水詩意圖》是沈宗敬30多歲時的作品,畫面上方題寫了一首七言詩,概括畫中內容。這首詩很有意思,沈宗敬改寫元代倪瓚的詩作。詩中的典故、意象與倪瓚原作如出一轍。由此可見,他在創作中堅守以古為師的宗旨,就連畫意也參照古人。

畫家轉型期的作品,沈宗敬《山水詩意圖》

從畫風上看,這幅《山水詩意圖》有些“大雜燴”的味道。山水構圖取自清初金陵畫派常用的寫生手法,遠景和中景的山石取法五代時期的風采。到了近處的古樹舟艇,又是宋元時期的面貌。在用筆落墨方面每一層景緻看上去都略有不同,這種變化說不上有多麼精妙,甚至有一點不和諧。

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沈宗敬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他還處於摹古拼湊的創作階段。古人學習繪畫有優勢也有劣勢,他們的優勢在於自幼運用毛筆,對於筆法的理解,筆鋒的變化,熟爛於心。劣勢在於,他們受學習方法影響,很難出現開宗立派的傑出畫家。

畫家轉型期的作品,沈宗敬《山水詩意圖》

欣賞這幅《山水詩意圖》更多是看沈宗敬的筆墨調整,即便不完美,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首先,他在構圖上參照了寫生作品,畫面氣韻貫通,恰當地利用留白,打破了繁密筆法帶來的呆滯。其次,他對細節的描繪相當認真,樹叢遮蔽之下有一艘烏篷船,他用墨色變化,體現烏篷船的立體感,十分用心。第三,他畫樹林的時候,注意用墨色劃分空間,這說明他在創作中已經意識到,空間感的重要性。

古代畫家沒有透視的概念,他們有空間感,發明了“陰陽”體現空間變化。沈宗敬在用墨方面,沒有達到墨分五色的高度,卻也體現了濃淡轉換的微妙細節。從中可以看到他處於創作的轉型期,只要不放棄追求,有機會步入一流畫家的境界。

畫家轉型期的作品,沈宗敬《山水詩意圖》

據說康熙皇帝很喜歡沈宗敬的畫作,康熙南巡的時候,沈宗敬御前獻畫,受到了封賞。沈宗敬本身有功名在身,入朝擔任太僕寺卿。畫史中記載,沈宗敬畫的小品冊頁尤為精到。這個特點從區域性選圖也可以印證,整幅山水看著有些“做作”,每個區域性充滿文人情趣。

沈宗敬想要透過山水錶現心情曠達,所以他在畫中增加了“漁父”這個細節。在傳統文化中,“漁父”代表著文人和山水的親密交流,也代表著文人雅士的自由追求。

畫家轉型期的作品,沈宗敬《山水詩意圖》

欣賞古畫,未必一定要看名家大師的作品,有時看看一些“不成熟”的作品也有好處。看古代畫家身處創作轉型期時,是如何突破自我,攀登藝術高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