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菜單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吏鶩肥如瓠,民魚爛欲糜。交徵誰敢問,空想素絲詩。”——《蛇鼠》洪諮夔

隨著人類步入到了私有制時代,貪腐這一現象就成為了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膿瘡,給政府、國家、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傷害。滿清是我國最後封建朝代,這個朝代的統治者創造出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反腐制度,政府會給官員們開出非常豐厚的福利補貼來避免官員因為工資收入少而去搜刮民脂民膏,這種制度被稱之為養廉銀。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養廉銀所發放的補貼是官員們正常俸祿的十倍到百倍之間不等,若一名官員的年薪為一百五十兩,那麼他的養廉銀可以高達一萬兩銀子。養廉銀所需要花費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那麼這一政策究竟有沒有達到防止官員腐敗這一目的呢?

在滿清的諸多稅負中,火耗是老百姓們負擔最重的一項稅負。火耗指白銀在重新熔鑄成貨幣時,會產生的損耗,最早起源自明朝中晚期,被滿清發揚光大。很多官員會在徵收火耗的時候額外加徵,這收上去額前自然就進了官員們的腰包。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滿清早年曾屢次頒佈過禁止徵收火耗的法令,但並沒有起到實際效果,到了雍正朝,皇帝乾脆下令正式將火耗作為政府的正式財政收入,並由中央直接統一徵收。

由於火耗歸公,就算官員想要多收,最後還是會進到朝廷的口袋,自己撈不著什麼利益,所以這一政策有效打擊了地方官員任意攤派,減輕了老百姓們的稅收負擔。根據曾小萍教授所著的《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資料顯示,在康熙年間各地徵收的火耗甚至高達稅負比例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雍正在實行火耗歸公政策時,當然也考慮到了很多官員收入過低,難以養活全家人的問題。斷了官員們的財路,到時候官員還得想辦法從別的地方老錢,所以雍正便乾脆決定要提高官員們的整體待遇。

養廉銀推出後,各地官員們的正式收入大幅度提高,平均提高了約十倍左右。不過在京城當差的官員收入則只提高了兩倍,相對地方官員來說差距十分明顯。不過地方官在趕赴京城的時候,為了讓京官多多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各自都會準備一些“冰敬”、“炭敬”來賄賂京官。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所以養廉銀製度實際上是雍正將官員們的無節制搜刮民脂民膏,改為了中央政府正式的、有節制的徵收賦稅。養廉銀與火耗歸公制度在剛剛推出的時候的確起到了打擊地方貪腐、降低百姓負擔、彌補國庫虧空、降低社會矛盾等諸多積極作用。

不過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養廉銀也逐漸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和意義,因為火耗在上繳的過程中,官員們還是會各種想辦法揩油走一部分,養廉銀在發放時同樣也會被上級官員再貪腐走一部分。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利弊在其中

此外,某些地方官員由於有養廉銀的存在,他們的收入比起同級別的京官能夠高上好幾十倍不止,進而導致官員們普遍喜歡外調,不願意留在京城任職。

養廉銀的本質是透過提高官員收入,讓他們能夠過上以往需要貪汙才過上的好日子,從而保證官員止住貪汙之手;但雍正再製定這一規定時卻高估了人性,要知道人的貪心是無窮的,要保證官員廉潔,應當加強巡檢,努力改善整治相關問題,而不是企圖“餵飽”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