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菜單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尊老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這個習俗自古代就一直存在。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年輕時為國家創造出了價值,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晚年時應該享受一些特殊待遇,故在先秦兩漢時期,統治者也認識到了這些,故實施了很多養老敬老的政策。

一、為什麼在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如此流行,甚至可以成為一種風尚?

1、氏族社會以來的絕對家長制的殘餘致使養老敬老的習俗產生

一直以來,中國內部的家族管理制度實行的都是家長制,這並不為奇,因為其他國家在奴隸和封建時代對家族,這個社會上基本的組織單位也是家長制管理。

但中國的家長制與他們的有些不同,他們大多的家長制有制衡因素存在,不像中國的家長一旦掌握當家之權,就擁有絕對權力。

比如東漢時期,多數的門閥家族都是由當時家族內最有去權威的人帶領,家族內部的婚姻,一些人的去向,甚至一生的安排也多是由這些人來決定,而且對於家族內部的權力劃分十分複雜,不亞於管理一個小國家。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家長的絕對權力是在家族內部任何東西,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故中國的家長存在很大的威嚴性,這種威嚴性要求家族內部的各個成員必須對家長十分尊敬。

加上

中國的家長制又是終身制

,故這樣的威嚴性會一直存在,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周,西周不像殷商崇尚宗教文化的一些東西,西周崇尚的是對於先祖的尊重,對於先輩的愛戴,這一點在禮記中多次提到,比如,《周禮·秋官·司刺》中就有這樣的規定

:“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

但其他國家並沒有中國如此絕對的家長權力,一是家長並沒有這麼大的權力,也可以有其他人可以對家長的一些命令提出質疑(中國的地理環境和內部文化土壤不允許質疑和矛盾的存在,一向是絕對化政策)。

家長在整個家族中並不是擁有絕對權力的,二是他們的家長制大多都有一定的任期,比如日本的隱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再一次地限制家長的權力,故在其他國家並沒有產生像中國的養老敬老的風俗,故在中國時期的先秦,兩漢有很多養老敬老的政策和風俗也就不足為奇了。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2、先秦後期,儒家思想成為顯學,到兩漢時期成為王朝的統治思想

先秦後期,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成為當時的顯學,名噪一時。後來墨家思想因不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規律,被時代拋棄,可儒家的影響依舊在。

當時的統治者也就是秦始皇嬴政,因為其自身的抱負,性格和周圍環境以及韓非子的影響下,堅持使用“暴力”且又嚴苛的法家,想要讓法家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就必須完全打碎儒家在人們心中信仰的地位,故後來對於儒家進行了一系列的迫害。

到了漢朝時期,統治者順應時代,採取了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

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人情倫理關係,一般是依據這個來作為判斷問題的標準。

並且比其他思想更加崇尚孝道

,認為父子等的親情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天命”,就應該去遵守這個“天命”,為長輩做一些事情,甚至要無條件地服從長輩的一些事。

其實這個“無條件”是不合理的,對於老人這個特殊群體應該給予正常的尊重並盡所能地幫助,但“無條件”使得階層權力的天平完全向老人傾斜,對於不同的群體來說,這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不利於社會正確風氣的養成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但是也從這個“無條件”可以看出漢朝對於孝道的重視非同尋常,不過既然重視孝道的儒家在當時成為統治思想,那麼

社會上形成養老敬老的風氣以及政府的一些傾向於老人的政策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在哪些方面政府採取過養老敬老的措施?

1、政治制度:選官和特殊政策都有老人的份

要說先秦兩漢政府的養老敬老措施的話,那就太多了。比如,在政治官員的問題上,到了一定年紀的官員可以被批准“退休”,並且在“退休”後享受特殊待遇,這個是政府出於對老人的關愛設定的這個措施。

《禮記·王制》就記載有“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敬”。

文獻上明確記載了關於官員退休的有關資訊。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在個別個特殊時期,皇帝因朝政信服力不夠,需要一些老臣來增加其皇帝的信服力,威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幼帝,漢昭帝不就是8歲即位,然後由四個有威信力的老臣來輔佐的。

當然,作為陛下的臣子,對於這樣的為國為民的要求自然沒有理由拒絕,故會有一些老人到了歸闕年齡,卻還在朝廷。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另外,在一些選官標準上,老者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先秦時期,政府會因為社會習俗和禮教的原因,而讓一些老者為官,不可能是一些政府的固定,硬性官職,一般是一些村裡,鄉里的管事或者地方上的部分官職。

《地官·司徒·大司徒》中寫道: “以保息六養萬民……二曰養老……掌不孝不弟之刑,天官冢宰大宰的職責:以八柄詔下馭群臣……五曰生以馭其福(鄭玄注: ‘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 ……以八統詔王 馭萬民,一曰親親 ……六曰尊貴( 鄭玄注: ‘掌外祭祀及卿孤子、耋老、割亨’)。

從周禮可見,周朝有許多尊老敬齒和任命老者為官吏的措施。不只是因為老者是社會上的特殊群體而給予特殊照顧,有些原因是,老者相較於年輕人來說,有更加豐富的經驗,在做起事來更加方便。像周武王任用他的亞父姜子牙,齊王任用管仲,這都是因為老者的人生閱歷較年輕人來說更為豐富。

故從《周禮》由此可見,周朝是非常重視養老方面的有關內容,甚至設出專門的官僚機構對這件事進行管理,

後世像周朝這樣設專門機構和官職對養老進行管理的很少,大多都是歸於戶部作為一種民事上的管理。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漢朝的部分官僚制度也是這個道理,漢朝由於自身生產力的提高,官僚制度發生變化,不再以之前的血緣作為選官任官的標準,採用察舉徵辟的選官法子。

既然沒有了血緣的限制,政府在選官這一方面更加的自由化。

但有一點沒有變,就是要尊敬老人,孝順老人,這一點在先秦時期,被西周寫進了禮法之中,典型的就是“七出”,後來在兩漢時期的選官標準上也是這個。

即只有明顯的孝順,並且孝道可以感動天地,得到地方上的人的認可時,這樣的人才能為官。後來政府按照人口比例進行選官,使得這樣的選官制度更加公平。

2、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孝道教育為主

不只是在政治制度上對於養老敬老有明顯體現,在教育制度上也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都會以“孝”為核心對孩子進行教育,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家族,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先秦兩漢的家庭中,一般都會將《孝經》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在孩子剛懵懵懂懂時,接觸到的第一本書不是其他書,而是有關孝道這方面的書,大多數是《孝經》。

相當於孩子的啟蒙書,那麼對於孩子未來的孝道思想的養成有著必不可少的影響。

《漢書 ·賈誼傳》有載“皆選天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 ,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

指的是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皇太子進行孝道方面的教育,突出皇太子家庭教育也注重孝道的本質。

從目前可知的一些家規,家訓等書,可以看出孝道在其中也是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的家訓,家規都會講孝道放在首位,以此來約束家族,家庭內部成員部分不和孝道的行為,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社會風氣的進化。

先秦兩漢時期,養老敬老為何如此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學校教育就更不用說了,

先秦時期的禮法講述的就是要以人為本,尊老敬齒,對於長者要給予足夠的尊敬,恪守天地禮法等

,故這時期的敬老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自然,學校教育方面也是圍繞著這個。

兩漢的學校教育也是這樣,儒家為統治思想,地方教育,學校教育也都是圍繞著注重孝道的儒家思想,故在這兩個時期會有養老敬老的風俗盛行也就不足為奇。

總結

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先秦兩漢時期的確是中國特有的注重孝道的時期,社會的風氣因為養老敬老思想的傳播得到了一定淨化,鞏固了統治者的統治基礎。但其中的孝道思想由於封建社會階級的侷限,中下層的人民對於孝道思想的精華並沒有吸收,但這不可避免。

參考文獻:

1.《漢書》

2.《秦漢史》

3.《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