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德州城的尉署衙門

菜單

德州城的尉署衙門

德州城的尉署衙門

(德州新湖風景區)

“甲申之變”清朝進駐北京,史為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建立初期,他們在南方反清勢力威脅下,把德州城當成了京師南大門的屏障。故於順治二年(1645年),便在德州城設立了“城守尉署”,將領為正三品武官,掌管旗籍和城防事務。

德州尉署衙門

清軍入關後,為維護其統治地位,他們在全國設立了十六個城守尉署,其中獨立設防的有四處:即保定、滄州、太原、開封。另有十二處(德州、古浪、開原、遼陽、復州、廣寧、蓋州、義州、鳳凰城、岫巖城、右衛、古城)由當地副都統或將軍兼任管轄。

城守尉署也稱尉署衙門,是清朝八旗兵駐防之地的軍事指揮機構。最高將領為:城守尉,正三品武官,總掌本城旗籍和城防事物。

城守尉的下屬有:防禦、正五品;驍騎校、正六品;章京(滿語職守官之意),如參領為甲喇章京等;另有筆帖式,滿漢文字的翻譯等官員;

所屬的甲丁即兵士數量不等。清朝在八旗制度中規定,滿族男子足十六歲時,即為壯丁年齡,每年由各佐領①選充甲兵。被挑選的兵丁稱為被甲。應選者必須透過馬、步、箭等武藝的嚴格考核,考核合格者為待補充甲丁。一旦需要應立即入伍為甲丁(兵)。

清初,由於德州城的軍事防禦,由北向性逆轉為南向性,且系北京的南大門。故於清順治初年,就在德州城設有旗兵駐防,民間稱其為:“滿洲兵或滿洲營”。該部隊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是“城守尉署”。地址在現勤奮街(原東門裡街)西部路北,原“城鄉建設委員會(市房管局)”的大院裡,民間稱其為“衙門園子”。

德州尉署衙門始建時的佈局,它不僅突出了軍營的威嚴,而且又有州衙的特色。它的整體建築座北面南,轅門外兩側是一對石獅子,門裡聳立著兩個高大的旗杆。寬大翹簷、大屋頂、前出廈的正房為尉署衙門的大堂,大堂門兩邊是“堂鼓”“銅鑼”的架子,大門兩側東西耳房分別是戈什哈②房和先鋒③房。

大堂後為二堂、三堂,最後的院落為住宅、書房等,整個建築被分割成四個院落。為顯示軍營的威嚴,在整個建築的東西兩側建有防護型的院落,四角均有崗樓。整個建築大體可稱為:四進四出的中國式建築群體。院內有種植花草樹木的小花園,環境靜謐幽雅。

德州城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昌伊蘇就出於這個衙門。昌伊蘇十四歲就在城守尉署裡當差,是侍奉城守尉的一名甲丁。由於他自己平時能刻苦練武,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考中武舉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中武狀元。

清光緒十六年(1890),德州守尉署與山東督糧道捐資,在盧家井街(今石蘆街)一帶,合建了“正誼書院”,供滿族兒童學習。

德州城的尉署衙門

今日的“尉署街”,也是因德州城的尉署衙門,曾駐在該街南頭的路西而獲“尉署街”之名的。

該尉署衙門自順治二年(1645年)建立,到辛亥革命的勝利(1912年)清朝的滅亡止,它在德州城走過了二百六十餘年曆史。其間,它有風光之時、也有倒黴之日。如清朝後期,由於朝廷的腐敗無能,該衙門的部分建築出現了倒塌,而無人出錢修復的現象;據傳最後一任城守尉下落不明;特別是民國初軍閥混戰時期,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而逐步失去了它當年的威風。德州城解放後,因該大院的部分建築還能居住,故曾先後有幾個機關的入住,後經修繕翻蓋成為德州市房管局(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駐地。

城守尉署始末

德州城為北京的南大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便派遣由御林軍組成了滿洲軍隊駐防德州城,並設立了“城守尉署”取代了原德州衛的屯守城軍。德州的城守尉為正三品武官,與明朝時的德州衛指揮使同級,掌管旗籍和德州城的防務。

之初,德州城守尉署的額定編制為:城守尉1名、固山章4名、驍騎校4名、筆帖式2名、馬步甲兵500名、弓匠鐵匠4名。

清順治二年(1645),原在德州駐防的八旗兵移防江寧(今南京市),但德州城守尉署仍在。故清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又從河間府調來滿洲、蒙古的正黃、鑲黃二旗的馬步兵500名,均攜眷屬仍駐紮在城東門裡一帶。

康熙十三年(1674),在德州駐防的八旗兵,奉命參加了討伐吳三桂的戰鬥,勝利後仍回到德州原地駐防。這期間,因戰爭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缺員150餘名。

雍正二年(1724),德州守尉署奉命,分別在駐德州的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滿洲鑲黃旗、蒙古鑲黃旗中挑選了89名甲丁補充了兵源。

雍正三年(1725),又從京師調撥滿洲正黃旗、鑲黃旗、蒙古正黃旗的71名甲兵,補足了500甲兵的名額。清乾隆二年(1737),德州又增加了50名步甲兵。

乾隆二十六年(1761),德州守尉署的額定編制為:城守尉1人,防禦、驍騎校各4人,鳥槍前鋒、鳥槍馬甲200人,領催④、馬甲300人,養育兵40人,匠役4人,共有駐防官兵553人。

德州城守尉署的第一任城守尉為海音布,系滿州正黃旗人;最後一任為奎岱,也是滿州正黃旗人;在這260餘年中,先後有67人出任德州的城守尉。

至清嘉慶十一年(1805),德州城守尉署下屬的退伍和現役八旗兵,加其眷屬已達兩千七百餘人。開始他們是支能征善戰的部隊,為清朝的社稷立下了功勞。但隨著長期的和平環境和對優越生活的迷戀,逐步變成了城市的負擔。可喜的是辛亥革命後,他們全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為德州城的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注:

1、佐領:清朝官名。牛錄章京的漢譯。前者為編制單位名稱,後者為官名。

2、戈什:清代高階官員的侍從護衛(武弁),簡稱“戈什”。

3、先鋒(斥候):即偵察、警衛隊。

4、領催,指清代官名,馬甲之優者選為領催,以司冊籍、俸餉。

5、部分資料源於《山東駐防》,表示感謝。

6、附歷任城守尉名單:

順治年間:海音布、滿州正黃旗人;阿爾進,滿州正黃旗人;

康熙年間:倭赫、滿州正黃旗人;松阿力,蒙古正黃旗人;達爾化、努爾布、楊義達、巴明均為滿州正黃旗人;

雍正年間:西勒塔、蒙古正黃旗人;三格、色勒敏、常明、均為滿州正黃旗人;

乾隆年間;伍雲珠、穆爾泰、揚寧、雅金泰、伍什布、格圖懇、武靈阿、福保、義成保、韋陀保均為滿州正黃旗人;

嘉慶年間;尼音珠、滿州正黃旗人;祿成、蒙古正黃旗人;博卿阿滿州正黃旗人;蘇倫保,滿州正黃旗人;

道光年間:來忠、蒙古正黃旗人;佛貴、文藝為滿州正黃旗人;

咸豐年間:慶祿、滿州鑲黃旗人;瑞成、滿州正黃旗人;富明、蒙古鑲黃旗人;

同治年間:塔克蘇堪 青州駐防。

光緒年間:樂蘇、滿州正黃旗人;宗室、和連薩勒哈圖、中林、奎岱等。

(作者馬惠彬,2020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