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菜單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個片段始終令我印象深刻,胡宗憲用兩首詩分別來形容自己和海瑞。一首是岑參的詩,寓意他自己。而給海瑞的這一首,名叫《封丘作》,他的作者正是本文的主角,唐代詩人——高適。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樑宋非吾土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4年),高適生於洛陽。其祖上也曾闊過,周朝時其先祖因封地在高邑(今石家莊),便以“高”為姓氏延續下去。到初唐時一位能人壯大了門庭,他便是高適的爺爺——高侃。高侃乃一代名將,陪葬乾陵,是整個唐朝高家榮耀的巔峰,他共有三子——崇德、崇文、崇禮。可惜,僅長子崇德一支官運尚可,而崇文一直在偏遠的嶺南韶州(今廣東一帶)做長史(類似秘書),退休後則定居廣陵,不僅遠離政治中心,距高家世居的洛陽也十分偏遠,由此窺測倆兄弟感情可見一般。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開元十六年,崇德之子高琛因捲入宰相宇文融的彈劾案中牽連遭貶,高琛之子高逸又早逝,重振家族的使命玩笑般的落到了本不受待見的次子崇文一支身上,而高適正是崇文的兒子。“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二十歲那年,“不拘小節、負氣敢言”的高適去往長安求取功名,彼時的他瞧不上科舉正道,試圖走李白那樣的“終南捷徑”,可惜空得一身虛名,卻沒撈著一官半職。(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就在歲月蹉跎之時,噩耗傳來——開元七年,高崇文去世了。對於在長安一無所成的高適,這無疑讓他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來源。而要將父親的棺槨從廣陵運回洛陽需要相當的花費,從事後高適被迫漂泊宋州來看,他很可能賣掉了洛陽的家宅籌錢。我們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而高崇文這一去,也斷掉了高適的人生歸途。從高適日後所作詩句“親友若雲霄,可望不可攀”推測,他那“負氣敢言”的性格並不討人喜歡,父親去世,他沒有得到親姐姐高嬇丁點幫助。而崇文赴嶺南做官,不把這個延續香火的小兒子帶在身邊,卻放任他在洛陽生長,足見父子感情之生疏。或許正是高適這一脈與人疏離的性格弱點,註定了他早年要遭受磨難方能成長。

而這僅僅是高適波瀾一生的起點,“我今行山東,離憂不能已”,開元八年,高適離開了故鄉洛陽,開始了在宋州耕種的清貧日子,這一晃就是整整十多年。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高適45歲。從20歲對科舉的不屑一顧到36歲的屢考不中、從天寶元年隱居淇上到天寶八年重返宋州、從“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寥落”到“且向世情遠,吾今聊自然”,度過了二十多年的不甘與寂寞後,高適終於被宋州刺史張九皋推舉入仕,在即將知天命的年紀當上了汴州封丘尉。而此時大唐盛世的泡沫正即將被戳破。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對於高適來說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初入官場的身份轉變,從前是民,現在是官,進來了就得遵守體制規則。規則是什麼?討皇帝歡心。唐玄宗將年號從開元改為天寶可視為大唐歷史的分水嶺,表面上盛世仍在延續,可翻開《資治通鑑》,類似“民始困苦”、“民無所訴”、“蕭然秋怨”等等隨處可見。此時的統治階級,再不復開元年間進取的鬥志,進入到皇帝“專以聲色自娛”、宰相“杜絕言路,掩蔽聰明”的狀態。對此,史書裡一針見血——“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說白了,只要宰相李林甫能哄得唐玄宗開心,讓他盡情沉浸在歌舞昇平的幻象之中,他又怎麼會去在乎李林甫打壓異己的行為。上行下效,宰相尚且如此,底層的官員自然也只顧著欺壓百姓,謊報太平。高適當時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個官場狀態。他飄零半生,好不容易擠進官場,本想著振興家族、一展抱負。可向他壓來的,是體制內的繁文縟節、是小吏對百姓的欺壓、是官僚對上級的阿諛奉承,從上到下同流合汙,打著維持秩序的幌子,幹著欺上瞞下的勾當。高適看著這一切,一定會想起,從當年被迫住到宋州孟渚的郊外,再一直到不久前,自己不也是個忙於耕種的普通百姓。為什麼現在做了官,反而就得對他們下狠手呢?甚至當高適將這些說給家人聽的時候,卻遭到了家人的嘲笑,這也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對此已是預設的狀態,難以打破。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種種悲憤和不滿積累在高適的胸中,他終於難掩失望之情,當理想在現實中破滅之時,他想到的,是再一次的歸隱田園。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高適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封丘作》,辭官而歸。《封丘作》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然而,來自幽州的漁陽鐵蹄已冒著滾滾狼煙驚醒了大唐盛世的美夢,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無數人的命運遭到改寫,被裹挾在浪潮之中,高適即將迎來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刻。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高適52歲。身處成都的他已腰佩魚符,成為了天子近臣。回想五年前,高適辭官出遊河西,做了名將哥舒翰的幕僚。而叛亂爆發時,唐玄宗依然聽信讒言強令哥舒翰出戰,唐軍兵敗如山倒,高適欲為哥舒翰辯誣,於是奔赴行在,見到了逃難中的天子。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命運的轉機就此出現——玄宗指揮失當致使京師淪陷,他不做補救反而拋棄臣民出逃,馬嵬之變貴妃自盡,太子李亨又去往鳳翔另立朝廷。當下軍士人心浮動,又怎能讓已顏面掃地的天子下令再往成都走。正在為難之時,高適恰到好處的遞上了臺階:“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閣之險,西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就這一句,換來了“讜言義色,實謂忠臣”的表彰,更讓高適緋衣加身,成為了“權幸憚之”的諫議大夫。如此圓滑且成功的政治投機,這還是當年那個負氣罷官、氣質自高的高適嗎?其實不然,此時半路離開的太子李亨已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二元格局”之下大唐的兵馬、人力和政治資源都在迅速向新皇帝靠攏,唐玄宗手裡的權力正逐漸流失,僅能維持表面的尊貴,他封出去的官又能掌握多少實權呢。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高適此次進言更多的還是為了保護玄宗的安全,封建時代強調忠君,何況高適曾隨哥舒翰入朝見駕,獲得過玄宗的表彰,而唐肅宗畢竟無恩於高適,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何他會選擇靠向玄宗了。而命運的垂青卻不止於此,高適勸誡玄宗不要讓諸王出鎮,其後果然永王李璘造反,聽聞此事的肅宗便召見了高適,封其淮南節度使前去平叛。至此,曾經窮困潦倒的落魄書生成為了名震天下、手握實權的地方大員,就連肅宗最信任的宦官李輔國也得怕他三分。彈指數年,恍如一夢,人生真是充滿了魔幻。

高適在50歲前窮困潦倒,5年內成為節度使,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之人

此後,高適又歷任成都尹、5年內做到了西南劍川節度使。唐代宗繼位後,又進封刑部侍郎、渤海縣侯。在人生的最後十年,身居高位的高適依然不改“負氣敢言”的本色,多次為蜀中人民發出“蜀人之計,不亦難哉”的呼聲,勸誡朝廷不要為了平叛就肆意剝削百姓。《舊唐書》稱讚其“政存寬簡,吏民便之”正是對他恰如其分的評價。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高適逝世,享年六十二歲。贊曰:“慷慨悲歌,臨風懷古。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在盛世唐朝中,若說李白是詩詞的巔峰,那麼高適就是人生逆襲的典範,前50年都平平無奇,常人在他這般遭遇後,大多不過是灰心放棄,而高適卻實現了人生的逆襲。縱觀,高適的一生,不經讓人感嘆,機會總是留給有心的人,即使窮困到種、務農他仍未改變其志。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