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燕國的小弱和其正確的外交策略使其在先秦比較長壽

菜單

燕國的小弱和其正確的外交策略使其在先秦比較長壽

戰國時期的莊子是一個很睿智的哲學家,他特別喜歡用小故事來說明道理。

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

吾有大樹

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

立之塗

匠才不顧

今子之言

大而無用

眾所同去也。

惠子就是那個經常和莊子辯論的魏國丞相惠施,有名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就是他們之間有趣的對話之一。這次惠施又來找茬,莊子的嘴巴也不會饒人。

莊子說:“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東西跳梁

不闢高下。中於機辟

死於罔罟。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之雲

此能為大矣

而不能執鼠。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爺,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說“無用之用”,才可以讓這棵樗樹得以保全,而那些有用的樹木,卻都被做成了車駕、輻轍,哪兒能頤養天年呢?

這個故事用來說燕國在春秋戰國500年的經歷,也是比較貼切的。

燕國的小弱和其正確的外交策略使其在先秦比較長壽

燕國是西周封國中血統最為純正的封國之一了,到了戰國後期,更是成了唯一。武王伐商成就大業,建立了宗周天下,兩次分封,凡有71國,很多宗室子弟被封到地方,屛藩中央。其中,召公就被封到了燕國,而周公被封到了魯國。由於朝廷多事,召公並沒有就藩,而是在朝廷擔任要職。他的兒子代替他到了封國,從此之後,召公一系的子孫就一直控制著燕國。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不斷的戰爭和兼併,周天子冊封的宗族封國中,就只剩下了魯國和燕國。

秦莊襄王元年(

前249年

,魯國也被楚國滅亡了,燕國就此成了血統最正宗的天子封國。

在西周早期,中央勢力強大,地方諸侯無不仰中央鼻息,燕國、魯國因為與中央的宗藩關係,得到了極大的關照,國君一直位列三公,可謂是風光無限。可是,隨著周天子窮兵黷武,國力大衰,地方諸侯國的勢力越發強大起來,朝廷卻不能馴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宗周天下,逐漸演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春秋戰國亂世。

周天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地盤被限制在伊洛盆地一帶,其餘國土都被其他諸侯或是蠻族給強佔了去。沒有土地,就沒有人口;沒有人口就沒有財富和實力。至此,朝廷在各地的宗室封國,就再也借不到朝廷的光了,甚至朝廷都要可憐到需要諸侯國的幫襯才能維持著最後的尊嚴。周天子僅僅是因為戰國混戰,一直沒有角逐出來誰才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這才被保留著虛君的位子。

燕國的小弱和其正確的外交策略使其在先秦比較長壽

燕國雖然根正苗紅,底子不弱,也是強國之一,但是與其他幾個強國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首先是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北部、京津冀一帶,到了戰國晚期擴張到遼東。當時這些地區,都是蠻族聚居的苦寒之地,境內多丘陵和山地,看起來燕國圈佔的土地不少,可是耕地面積居然還不到地處中原的韓國的一半。這樣一來,燕國自然難稱富庶。如此貧瘠的土地、稀薄的人口,列國自然沒有產生多大的興趣。真正的膏腴之地,是在中原。不管是魏國、韓國、趙國還是秦國、楚國、齊國,都在中原一帶長期鏖戰。燕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存在感,可謂是“無用之用”。

在戰國時期,天下處於大爭之世,各國紛紛變法圖強,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出現了君主專制的雛形。燕國卻是因為是天子封國,保留著最為完善的封建制度,守舊勢力異常強大,燕國直到滅國都沒有進行徹底的變法。政治守舊,本國的底層人才無法出頭,外國人才自然也不會選擇到燕國去發展。所以,燕國在春秋戰國時,沒有多少風雲人物被載於史冊。在燕昭王時,曾經千金買骨,以示求賢,使燕國在戰國後期雄起了一陣子。可是隨後,燕國又恢復了原來的狀態:宗室霸佔朝堂,才俊之士出走他國,燕國的國勢也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燕國的小弱和其正確的外交策略使其在先秦比較長壽

可是燕國是不滿足於這種狀態,畢竟祖上曾經榮耀過,總想恢復往日的榮耀。燕國趁著其他國家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躲在邊疆地區訓練,竟也搞出來了一支戰力不俗的武裝。對北方的東胡蠻族開戰,取得了不錯的戰國,開地千里,國土面積一下子擴大的一倍。因此,燕國開始尋求中原爭霸,竟然把當初赫赫威名的“東帝”打得幾乎國破家亡。可是燕國的雄起的根基不是植根於制度,而是寄託在一代名將樂毅身上。這樣的戰鬥力自然是不穩定的,自樂毅去國之後,燕軍在良好的軍事形勢下被逆襲翻盤。燕國隨後又多次向趙國方向擴張,意圖趁火打劫,在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身上撈取紅利,結果卻大敗,自身多年積累的國力也付諸流水,不得不割地賠款求和。

燕國這麼折騰,幾乎把周邊的鄰國都給得罪光了。可是周邊的鄰國他們還有更加兇狠的敵人要應付,所以燕國雖然屢次作死,卻都能逢凶化吉。後來,燕國乾脆上了秦國的戰車,在秦國的“遠交近攻”的國策下,成了秦國削弱六國的好幫手。到了末代燕王時,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越發明顯,燕國也有“唇亡齒寒”之感,因此動作頻頻,又是援趙,又是助代,還派了荊軻去刺殺秦王,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懷激烈。

可是,已經於事無補,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已成,即使秦王遇刺,秦國統一天下的形勢仍將形成,燕國最終也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所以,之所以燕國能夠倖存到最後,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無用之用和遠交近攻。

如果歷史的發展是東帝齊國一支獨大,最終藉著三晉與秦國的兩敗俱傷,順勢成就一統天下的偉業,那麼,在東帝身邊的燕國,又如何能安穩地活到戰國結束之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