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菜單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清末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噩夢開始與結束並存的矛盾時代,我們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又重新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可是,沒有人能夠告訴處於矛盾中的中國該如何走下一步道路。

為了能夠讓中國儘快從泥濘當中走出來,各界人士紛紛探索不同的道路,而這其中就有洋務派的存在。

他們睜開了眼睛細細觀察中國與外國之間的差距,倡導著“

師夷長技以制夷

”。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正是在這樣的渴望當中,洋務派提倡派遣120個幼童進行為期十五年的留學,這也使他們成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一、國家的希望

作為中國的第一批留學生,這120個孩子的身上確實承載著清政府的希望

當時的中國情況只能用“內憂外患”來形容,從甲午中日戰爭開始,中國就從昔日的世界第一強國淪落為列強眼中的“大蛋糕”。

甲午中日戰爭讓列強不費吹灰之力就看到了閉國鎖國後的中國有多麼羸弱,一門大炮就把中國的大門砸開了。

緊接著就是八國聯軍侵華,中國人將北京城視為天朝所在的根,而列強毫不留情地破壞了中國人的信念所在之地。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多年不曾拿到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進入北京城的八國列強就像土匪一樣掠奪所有的珍寶。

他們甚至把用作水龍頭的十二獸首也砍下來,圓明園的哭泣和北京城的寂靜是刻在中國人基因當中的恥辱。

這個時候的皇帝和慈禧在哪裡?他們連夜跑到避暑山莊,留下供奉他們多年的人民任人宰割。連夜逃跑刺痛了慈禧的神經,她也終於開始思考如何抵禦洋人的侵略。

朝中大臣中有洋務派的身影,皇帝也十分傾向於他們的理念,尤其是曾國藩的意見。

因為睜眼看世界,曾國藩認識到了中國已經不再是往日的天朝大國,他們必須認清現實已經是另外一個模樣。

除了要儘快追趕上列強的進度以外,曾國藩也看到了自己發白的鬍鬚。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他們需要一批年輕人在將來能夠代替他們繼續引導中國走下去。

深思熟慮後,曾國藩聯合李鴻章等大臣,向皇帝和慈禧呈上奏摺:

培養留學生乃是保中國之根的舉措

在慈禧的影響之下,朝堂上下烏煙瘴氣,但所幸這份奏摺得到准奏。

二、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清政府決定選出120個孩子,舉國力培養他們,送他們前往當時的國際名校攻讀。

在這些名校當中,不乏哈佛大學、密西西比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

為了能夠培養這些國之根本,曾國藩可謂思慮萬分,他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留學生在出國以前必先要接受挑選和培養,於是“幼童出洋肄業局”橫空出世。

這120名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選拔的過程可以說歷經千難萬險。

起初大家對“留學生的選拔”十分好奇,畢竟這也是一種公費育人的方式。

可是,聽聞洋人會傷害這些小孩,便紛紛不再積極熱情,有人甚至直接取消報名。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事實和大家所想完全相反,好比第一批留學生所到的美國,洋人確實對這些留學生十分不瞭解,可並沒有國人所想的誇張。

真正的留學過程中,出現了難得的平和,在耶魯大學回寄清政府的信件當中,校長讚揚了中國留學生的教養。

從信件當中不難得知這群孩子深受外國大學教授的喜愛,他們雖然初來乍到有語言不通的困擾,但是勤奮好學很快就把語言上的差異彌補了起來。

這群祖國的未來備受外國氛圍的感染,他們接觸了完全不一樣的知識和認知,甚至自主剪掉了象徵著封建社會的辮子。

可也正是因為這個舉動,一向看不慣洋務派的頑固派開始責難。

他們認為留學壓根就是在丟老祖宗的根本,本質上是一種忘根行為。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儘管李鴻章多次阻攔,但是這次留學活動最終還是被叫停了,所有留學生都要回到國內。

三、不再歸國的學生

當初走出去的120個留學生並沒有都回來,回到祖國的只有96人,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而剩下的24人也因為各種原因永遠離開了中國。

在前往國外的求學路上十分兇險,當年只有航行的方式能夠支援他們橫跨各大洋之間。

航海技術的落後使得學生的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在前往的道路當中就有一些學生喪命途中,除此以外,也有學生在接受新思想以後,看清楚清政府的腐敗,所以不再願意回到祖國。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在國外的時候,他們不用彎下自己的膝蓋,更聽不到綱常的教言。

先進的文化思想讓他們萌生了留在國外的想法,而清政府切斷對他們的支援確實無法威脅得到他們中的許多人。

畢竟這其中的多數子弟本身就出生於富貴之家,所以自家也完全可以支撐起來他們的生活。

其實,頑固派雖然一味強調留學生忘祖,但其實也並沒有說錯,留學生多處於三觀正在被塑造的年齡,國內外的文化差異過大,

這就很容易導致他們並不會像國內的成年人一般,如此恪守祖宗教條。

不過,這一步的跨越對於中國而言有非凡的意義。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也鼓勵當時的學生能夠走出去多看看,而留學一直到如今都是一種十分流行的教育方式。

時過境遷,如今走出去的中國留學生不必與過往一般,他們可以吸取國外新鮮的知識而後選擇回到國內,用自己的所學報效祖國。

晚清時期,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後只回來了94人?

同樣的期待當中,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學子學成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