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菜單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下南洋”

並非清朝的特例,早在明朝中晚期的時候,就有大批沿海城市的漁民,為了找一條生路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東南亞地區尋找生計。

其實,民國時期“下南洋”也從未停止過,這些被生活所迫的人,成為了漂泊在海外的

“遺孤”

。還記得曾經有一部名為《下南洋》的電視劇,講述的就是這段既悲壯又悽慘的歷史。

實際上“下南洋”是一種被迫的移民手段,也是貧苦老百姓的無奈之舉。

乾隆時,南洋華僑被屠殺,一倖存者逃生回國,乾隆卻下令立即抓捕,將其全家治罪。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第一、盛世下的悲涼

乾隆帝是清朝最瀟灑、最幸運、最幸福的皇帝,他曾“六下江南”、辦“千叟宴”,使他的聲名遠播。

原本人們都以為生活在乾隆帝統治時期,本應該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因為生逢盛世夫復何求呢?可是這一切竟然是虛假繁榮,因為所謂的盛世只是滿清統治者的自嗨,老百姓依然苦不堪言。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人的“守土”意識非常濃郁,他們寧願守著“一畝三分地”艱難度日,也不願意拋家舍業外出謀生。

但是在明清時期曾出現過,大規模的中國老百姓“下南洋”的現象。原因竟然是因為在自己的故鄉無法生存,所以才不得不放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明、清時期,曾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不惜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數百年下來他們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繁衍生息,雖然很多華僑都曾富甲天下,但是每當提起“下南洋”,又不得不將記憶拉回那段悽慘的移民史。

第二、紅溪慘案始末

1740年10月荷屬東印度當局,曾在爪哇的巴達維亞大肆屠殺華人,由於慘案的地址在巴達維亞城西紅溪河附近,故此又被稱為紅溪慘案。

我們都知道“屠殺”的真正含義,慘無人道地虐殺華人,成為了“下南洋”的華人心目中,一道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疤。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早在1619年,荷蘭殖民者在佔領爪哇巴達維亞城之後,為了招募大批勞工建城,所以開啟了“輸入華僑”的罪惡行徑。

但由於荷蘭殖民者的殘酷鎮壓,激起了不同性質的“反荷運動”。

其中,這些反對殖民運動的人中就有大量的華人,為了制止華人和當地人聯合在一起,遂開始推行對應政策。

1740年10月9日荷蘭殖民當局,以“搜查軍火”為幌子,命令生活在巴達維亞城內的華人儘快交出武器,他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派軍隊挨家挨戶地輕質搜捕華僑。

最讓人痛恨的是,荷蘭殖民者分化當地人和華人的關係,並鼓動當地居民瘋狂屠殺華僑。這場慘絕人寰的血案持續了七天七夜,城內的華僑死傷近萬人以上,據說城內的華僑僅僅逃出一百多人。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在這一百多人中,有一個名叫

陳怡老

的中國福建人,他早年曾“下南洋”做生意,在當地已經娶妻生子,但卻並沒有逃脫悲慘的命運。

第三、“陳怡老案”

《世界華僑華人詞典》中有一個名為

“陳怡老案”

的詞條,書中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次案件,陳怡老是印度尼西亞華僑,他在紅溪慘案九年後帶著全家老小,以及大量財務返回了清朝。

他回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贍養母親,同時,也想為家鄉做點貢獻。本來應該是一個衣錦還鄉的故事,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回國後卻遭到了清廷的嚴懲。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陳怡老還沒有回到福建龍溪老家就被清兵逮捕,福建巡撫潘思矩上奏乾隆,奏報中說陳怡老私自前往南洋,並且在南洋20多年中,一直都在為養人鞍前馬後,所以他應該是洋人的“細作”。

尤其是他還娶了洋人為妻,並生下了混血子女。這種大逆不道的做法,說不定還有更大的陰謀。

乾隆收到奏報之後,在沒做任何調查的前提下,就命人立即給陳怡老定罪:“藉端恐嚇番夷,虛張聲勢,更或洩露內地情形,別滋事端。”

陳怡老被以“交結外國”的罪名發配邊關充軍,他在南洋辛苦積攢下來的財物也都悉數充公,最慘的是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全部發配邊疆。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全部被害,至此乾隆盛世的幌子坍塌了。

乾隆時期南洋華僑遭屠殺,一位倖存者逃回國,乾隆卻將其全家治罪

結 語

紅溪慘案是荷蘭殖民者無視華僑性命,而造成的一個慘絕人寰的慘案。由於是外國人對華僑的屠殺,所以可能含有種族歧視色彩。

但是“陳怡老案”的始末,卻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了,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自己的子民被殖民者殺害反而風平浪靜,而歸國報效的人則被問罪,這種做法可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