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長江路中段人車立體分流,破解交通“梗阻”

菜單

長江路中段人車立體分流,破解交通“梗阻”

長江路中段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1。3公里路段未來將設7處24小時過街通道

人車立體分流,破解交通“梗阻”

長江路中線及機動車道兩側設隔離護欄,實現機動車封閉通行

“未來,長江中路(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共1。3公里路段將利用長江路地下空間專案實行‘機非分行’‘人車分流’,地上只見川流不息的車輛,行人利用地下過街通道過馬路,人車互不干擾,行人無安全隱患,車輛暢通無阻,成為疏通城市核心區‘梗阻’的一次大膽嘗試,為新區今後交通管理積累經驗。”區交通運輸局總工董凱智說。

長江中路擁堵已久,給過往行人及車輛帶來諸多不便。近日,記者從區交通運輸局獲悉,隨著長江路地下空間專案路面恢復工程的啟動,長江中路(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共1。3公里路段同步啟動治堵:設定7處24小時過街通道,在長江路中線設定隔離護欄,在機動車道兩側分別設定行人隔離護欄,以此實現機動車在阿里山路與太行山路間封閉通行。

長江路中段人車立體分流,破解交通“梗阻”

▲7處24小時過街通道位置圖。

現狀>>

部分節點擁堵嚴重

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長江路是串聯新區行政、商務、居住、教育功能區的一條東西主幹道,其沿線路口眾多、人車交織、地形複雜、交通集中,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行人穿越馬路次數頻繁,公交車與外賣送餐車輛縱橫交錯,導致通車效率不高、交通事故頻發,長江路中段尤其嚴重。

“之前地鐵13號線施工期間,井岡山路附近就擁堵嚴重,現在又有地鐵1號線、地下空間專案施工,道路半封閉,早晚上下班經過家佳源這一段時,原本3-5分鐘的路程在高峰時得用10-15分鐘。”新區市民劉先生說道。

家住山海景園小區的梁慧雲每天早上都要穿過長江中路到路南的公交站點坐公交車。談及附近的交通狀況,梁女士直叫苦:“過馬路的時候那叫一個膽戰心驚!要躲避汽車,還要提防著不知會從哪兒竄出來一輛電動車,特別是長江路拓寬後,長江路與太行山路路口橫向距離過大,過馬路時安全隱患較大。”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對於長江中路的交通狀況,市民大都苦不堪言。

作為核心區的主幹道,長江路的交通服務品質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成為新區主要的道路“瓶頸”,遲滯了新區交通的現代化程序。

“今年,新區為了提高長江路的交通流量和環境品質,對安子碼頭至崑崙山路間8。8公里進行雙向八車道拓寬改造,並對周邊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強化綠化和亮化效果,力求使長江路成為新區的一條標誌性景觀大道。”董凱智介紹說。

據悉,目前長江路東西兩端已經全部改造完成,而全路的核心區、擁堵最為嚴重的長江路中段(長約1。3公里)兩側的商業、辦公區集聚,沿線居民區分佈集中,多所學校也位於該區域,加之地鐵1號線開通執行後必將在高峰期造成該路段人流高度集中,因此,對長江路中段實行人車分流改造迫在眉睫。

長江路中段人車立體分流,破解交通“梗阻”

▲長江路中段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將形成人車分流的立體交通模式。(效果圖)

改造>>

修建7處過街通道

機非分行人車分流

“對於長江中路的改造提升,早在長江路地下空間專案規劃時,新區就將其列入了相關計劃。”董凱智介紹。

2017年5月,長江路地下空間專案正式被新區列入建設計劃,將建設一個集商業、餐飲、文化、娛樂、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地下綜合體。該專案的建設也為長江中路改造帶來契機——新區在地下空間專案規劃條件中提出配建大型地下停車場、設定24小時無障礙過街通道、融入城市公共設施等要求,以實現核心路段機非分行、人車分流,建立立體交通管理新模式,為新區今後的道路建設積累經驗,樹立典範。

如何實現人車分流、機非分行?

“改造提升將結合長江路地下空間專案及地鐵1號線、13號線地鐵站建設,在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1。3公里路段內設定7處24小時過街通道,配以扶梯和垂直豎梯,行人自地下通道穿越馬路;長江路將在路中、兩側非機動車道及兩側人行道設定隔離護欄,透過各種導示和標識,讓行人在便捷、舒適、安全的環境中通行。”董凱智介紹。

記者獲悉,7處24小時過街通道分別位於廬山路路口、井岡山路東西路口、武夷山路路口、太行山路與廬山路之間的國匯大廈出口處、永旺購物中心東側與國貿之間、武夷山路片區與海都大酒店之間。

24小時過街通道內還將安裝電梯、照明、空調、監控、通風等保障設施,在廬山路、井岡山路、武夷山路市政路口還將增設垂直豎梯,為殘障人士過街提供便利。

全段7處24小時過街通道,加上地下空間專案沿線的86處出入口、30餘部電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地下空間人行網路,可滿足行人過馬路的需求。為達到車行地上、車人互不干擾各行其道的目標,還將在長江路中線設定隔離護欄,在機動車道兩側處設定隔離護欄,以實現長江路機動車在該路段封閉通行。

意義>>

解決道路“梗阻”現象

還市民一條通衢大道

民生穩則民心穩,緩解長江路交通擁堵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為此,新區規劃、交通、交警、城管等職能部門反覆論證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對於長江中路(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路段)的交通改造方式上進行利弊分析,並由區交通運輸局牽頭組織了高級別的專家評審會和市民論證聽證會,還將規劃方案向社會公示,廣泛徵求意見。目前,社會各界普遍對該方案給予肯定,對政府惠及民生的舉措給予支援和點贊,並對方案儘早投用實施充滿期待。

“這個路段車流量太大,地鐵1號線開通執行後,人流量會更大,高峰時人滿為患是可以預見的,如果改為過馬路時走地下,就不存在安全隱患了。7處過街通道讓行人過馬路非常便捷。地下空間配套設施也很齊全,有電梯,這樣行人行走時不用頂酷暑、冒嚴寒,希望我們盼望多年的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早日投入使用。”梁慧雲充滿期待地說。

“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行其道,機非混行帶來的交通安全隱患沒有了,出行更舒心了,還可以利用地下通道去沿線的各大商場購物,安全又便捷,值得期待!”市民逄先生說道。

改造後的長江中路(阿里山路至太行山路路段),疏通交通擁堵、保障行人安全,確保長江路8。8公里路段拓寬後不會再出現“梗阻”現象,還市民一條通衢大道。

此外,地下空間結合地鐵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還節省了空間資源,為立體交通運管創造了新模式,特別是利用政策扶持、社會力量投入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做法,為今後新區城市建設探索了新思路,開闢了新途徑,開創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同步並舉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