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白話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菜單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在第一章,強調了“功成身退”的重要性;人生不可能一路走上坡,差不多就收手了,自己選擇走那段下坡路,那是灑脫自在;運動員年齡大了,自動選擇退役,不要等著俱樂部把你辭退了,這樣就不好看了。

體體面面的下來,甚至是下來之前,就已經想好退役之後該做些什麼。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yǐ);揣(chuāi)而銳之,不可長保

已:停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裡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著要這要那,不如適時停止。

揣:比喻很突出,很尖銳的東西。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鋒芒畢露,難以保持長久;衣服裡面藏著一把尖銳的東西,時間久了自然就戳出來了。

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jiù)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錢再多,難以守住。

財富已然到了金玉滿堂的程度,范蠡(lí)三聚三散的哲學藝術瞭解下:

范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

范蠡感嘆: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是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

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千萬。

後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

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

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

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

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

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

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之中。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就是自己留下了禍根。

聲名顯赫不見得是好事兒:

蕭道成逼迫劉宋末代皇帝十三歲劉準讓位。

劉準自知不免於死亡,驚懼萬分,問蕭道成的幫兇大臣王敬則:今天就要殺我嗎?

王敬則說:不要怕,不過遷居別宮;官家先世取司馬家,也是如此。

劉準一邊哭,一邊說: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帝王家。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遂身退,符合自然之道。

這裡再次引用范蠡的典故:

春秋末期越國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

他實在太深諳人性了,認為勾踐可以同患難,絕對不能共富貴,就告辭了。

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對手,背後插刀的,往往都是身邊的人。

范蠡也算仗義,走到齊國,留下書信給好朋友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踐身邊實在太危險。

文種沒有聽從,果然越王勾踐送了一把劍給文種: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吳國七種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條就滅掉了吳國;剩下還有四招沒用,要不在你身上試試?

文種只好自殺,范蠡最終活到了88歲。

《春秋繁露》: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shì)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

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

西漢功臣張良看到韓信,彭越悲慘下場:

公元前197年, 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公元前196年,以謀反罪名,誅滅彭越三族,廢除封國。

當然,張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也遙遙想起范蠡的歷史典故;也想退,也想開溜,但是已經遲了;

晚年已絕人間煙火,吃得很少,腸胃經不起油膩;腸胃不佳的人,必然飲食清淡;但是有人盛情邀約,讓你大魚大肉地吃,看上去是好客,其實是害了你;最終免不了受呂后的飲食毒害而死。

白話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在這一章裡,依然強調了謙虛的重要性,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要有那個鋒芒,應該“和其光,同其塵”;晚上市區裡面汽車開個遠光燈,搞得人家眼睛不舒服,討厭你舉報你,最終還是自己倒黴;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務必要考慮一下別人,利人利己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