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多爾袞的去世之因是什麼?真的與順治帝有關?

菜單

多爾袞的去世之因是什麼?真的與順治帝有關?

本文由:三樓老範 原創創作

在歷史上愛新覺羅·多爾袞的歷史地位和影響程度絕對不亞於清朝任何一位帝王。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一本叫《十葉野聞》的書籍中曾記載,在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病故以後,多爾袞終日傷心,沉迷於酒色。當時的多爾袞雖然已有十多位妻妾,卻沒有一個兒子。這就說明多爾袞的身體,已經被酒色掏空了。

清順治七年十二月(1650年12月),清初政權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時年39歲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在“獵於邊外”途中,墜馬跌傷,並很快“薨於喀喇城”。多爾袞是阿巴亥的第二個兒子,此人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多爾袞的去世之因是什麼?真的與順治帝有關?

多爾袞一生並未當過皇帝,卻在百年後被追封為帝。古代詩詞中,不乏有對這位歷史人物歌功頌德的。

睿智英明累紅顏,謀勇兼備萬世垂。

這句詩詞的大意是,多爾袞在人們的心中是睿智的大英雄,面對朝廷政治也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難看出,多爾袞確實是一位英明神武的政治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多爾袞39歲就被紅顏所累,最後丟了慼慼性命。

關於多爾袞的死因,歷來說法不一。不論是官方記錄還是稗官野史,多爾袞的薨逝版本很多,如上文所述,沉湎酒色就是版本之一。那麼,正值壯年的多爾袞,真的是因相思紅顏而亡嗎,雖說可能,但不足為信。

01

多爾袞的死,眾說紛紜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是繼皇太極之後,愛新覺羅家族中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侵入中原,對清朝開始在中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只因狩獵“墜馬”跌傷,而不治身亡。

這個版本在《清實錄》中有記載,只是粗略的描寫並不詳細。關於“墜馬”而亡,談遷的《北遊錄》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說的是順治七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因為墜馬,膝蓋受傷,同時又由於太醫傅胤祖用錯了藥,導致多爾袞病逝喀喇城。按照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應該就是由於沒有處理好傷口,導致了感染,從而使一代梟雄隕落。

這裡疑點重重。清軍屬於馬背上打天下,滿族武士幾乎都是馬上好手,驍勇善戰,更何況多爾袞還是遠近聞名的將帥,怎麼會“馬失前蹄”,還有,多爾袞當時可是攝政王,掌握清初的大權,對於這樣一個人物,太醫用藥前不得三思而後行嗎?所以不論是墜馬還是用錯藥,真實性都值得推敲。

另外一個版本是,多爾袞是被孝莊暗殺的。孝莊文皇后究竟是否下嫁多爾袞,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史學界是爭論的焦點問題。先不說下嫁問題,孝莊暗算多爾袞,我覺得就是無稽之談。

如果說孀嫂下嫁小叔子,僅憑這一點,就可以使全國震盪,引發動亂。多爾袞和孝莊是不可能冒這種天下之大不韙的。這很有可能是當時清政府的敵對勢力南明政權所捏造,用來抹黑多爾袞和孝莊的,後來很多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對於兩人的關係,史料記載更多的是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只是一些政治方面的聯絡罷了,而且殺了多爾袞,孝莊也等於是自掘墳墓,因為當時福臨還小,需要多爾袞出來撐場面。既然如此,孝莊太后暗殺多爾袞也不足為信。

多爾袞的去世之因是什麼?真的與順治帝有關?

如文章開頭所述,關於多爾袞的死,還有第三個版本,那就是因為一個“色”字。1644年9月,7歲的福臨正式在北京登基做了順治皇帝,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如願以償做了攝政王。此時,孝莊為了幼帝下嫁多爾袞,而多爾袞仍然在四處挑選美女,供自己享用。

1649年4月,弟弟多鐸死後,多爾袞一時間難以從悲痛中走出來,整日醉生夢死,雖然多爾袞有十多位妻妾,卻沒有一個兒子。這就說明多爾袞的身體,已經毀於酒色。由於私生活紊亂,加上國事操勞、日理萬機,最後身體被拖垮,後來在一次圍獵之時不慎從馬上摔下,最後不治身亡。

對於以上幾個版本,尚存爭議。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重新分析多爾袞為何會突然暴斃,還原當時的歷史,我們也許會從一些蛛絲馬跡上撥開迷霧。

02

多爾袞“墜亡”,順治帝波瀾不驚卻暗湧翻騰

我們來反推一下,把眼光往後挪一挪。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曾下了一道爵位晉封諭旨。當時的背景並不複雜。

《清實錄·世祖實錄》記載了多爾袞“柩車”運抵京城時,順治皇帝的一些貌合神離的表現:

上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易縞服。出迎於東直門五里外。上親奠爵。大慟。各官伏道左舉哀。由東直門至玉河橋、四品以下各官、俱於道傍跪哭。至王第、公主福金以下、及文武官命婦、俱縞服、於大門內跪哭。

這陣勢雖說是對死者的極高禮遇,也體現了多爾袞在朝中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但更多的還是順治皇帝的有意安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順治帝隨後又下了一道聖旨:

取攝政王府所有信符、收貯內庫;取賞功冊、收進大內。

這道命令讓人匪夷所思。多爾袞屍骨未寒,順治就立馬下旨收繳代表其所得功績、所做貢獻、所獲封賞的證明材料;立馬收繳其和諸王公大臣們的往來信件,留作證據。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便正式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這算是對多爾袞的政治清算嗎?還是對多爾袞多年打拼的功勞的徹底否定?一石激起千層浪,也許在順治帝看來,他已做足了善後工作,任憑外界放馬過來。

多爾袞的去世之因是什麼?真的與順治帝有關?

反思一下,如果順治不是算定了多爾袞的死期,他怎麼可能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作出應急反應。

發生在這段歷史之後,《清實錄·世祖實錄》中曾記載了四個字:

太白晝見。

你可千萬別小看這四個字。所謂“太白晝見”,即太陽出現的早上,金星尚未落下,形成兩星並現的奇特天象。根據古書記載,“金、火併為罰星”,一般代表“君主失誤之處,大臣藉此向君王提出建言”。直白點說就是,大臣對君王有所不滿,對其做法表示懷疑甚至是反對,以這個具象來批評和暗諷皇帝做法。

如果說從這一點還不能看出順治的心思,那麼還有一道晉封聖旨便坐實了順治皇帝是多爾袞“墜馬”的幕後推手。

03

順治一道聖旨,讓真相浮出水面

八年正月,多爾袞薨於喀喇城,阿濟格赴喪次,諸王夜臨,獨不至,召其子郡王勞親以兵脅多爾袞所屬使附己。喪還,上出迎,阿濟格不去佩刀。勞親兵至,阿濟格張纛與合軍。多爾袞左右訐阿濟格欲為亂,鄭親王濟爾哈朗等遣人於路監之。

《清史稿·列傳四·諸王三》如實記錄了順治皇帝的這道聖旨。多爾袞新亡,福臨便立馬展開了對多爾袞一母同胞之兄長阿濟格的重重懲治。其實這道聖旨的背後,還隱藏著諸多資訊。

從聖旨的內容不難看出,多爾袞死後,哥哥阿濟格有著發動武裝政變,接管朝政大權的“謀逆大罪”。史料曾記載,多爾袞臨終前確實曾遣派阿濟格帶兵三百返回京城,以做好接管朝政大權的安排。可沒等阿濟格返回京城,順治皇帝就已經在濟爾哈朗等人的協助下,做好了應對一切武裝政變的安排,並在多爾袞靈柩到達京城的當天,便將阿濟格的陰謀扼殺在搖籃裡,順利接過大權。

順治皇帝是人,不是神,他可沒有未卜先知的通天法術。

多爾袞的去世之因是什麼?真的與順治帝有關?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評說。多爾袞死後,順治正是對外頒佈親政諭旨,除了做一些像其他開國新君常做的“大赦天下、減負惠民”等大政方針外,他還罕見地加封了一批王公貝勒。並且強調了往後政事的處理辦法:諸王、議政大臣,遇緊要重大事情可即奏朕。其諸細務,令理政三王理之。

“理政三王”是誰?他們正是愛新覺羅·尼堪、愛新覺羅·博洛、愛新覺羅·滿達海。請注意,這三位被順治帝委以重任的皇室宗親,可他們都跟隨多爾袞“外出狩獵”。順治八年正月,親政諭旨釋出不久,順治皇帝又專門下發諭旨,晉封博洛、尼堪“俱為和碩親王”;二月,順治皇帝再度專門下發晉爵諭旨,將滿達海、多尼封為“和碩親王”;羅可鐸、瓦克達、傑書封為“多羅郡王”。至此,當初跟隨多爾袞外出邊關狩獵的諸王公貝勒,幾乎全部得到了爵位的晉封。

種種跡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多爾袞的死,與順治皇帝脫不了干係。而且“理政三王”最後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滿達海和博洛均被削除王爵,剝奪諡號;尼堪雖然為國捐軀,但也只能僥倖保留了爵位。這是不是又在告訴世人,順治帝也上演了一出“兔死狗烹”的經典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