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過渡是必然,凱撒完成“破”而屋大維則是“立”

菜單

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過渡是必然,凱撒完成“破”而屋大維則是“立”

如果我們有意觀察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外國曆史中凡是偉大的領袖人物,無論是國王,皇帝往往都被稱為“大帝”,如亞歷山大大帝,其實為馬其頓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其實是英格蘭國王。“大帝”其實是英文“the great”的翻譯,原意為偉大的。也就是說“大帝”稱號跟稱帝與否其實沒什麼關係,只是後人對其功業的評價。

從歷史來看,凱撒是世所周知的百戰名將,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那麼為什麼凱撒有“the great”的稱號而屋大維沒有呢?因為單從建立羅馬帝國這一件事而論,凱撒的偉大與屋大維相比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凱撒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

凱撒為羅馬前三巨頭之一,任高盧總督期間,透過9年(前58年——前49年)的高盧戰爭,徹底征服北高盧地區(今法國一帶),將其變為羅馬行省。在三巨頭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後,又發動內戰,打敗了政敵龐培,在追殺龐培的過程中,還於前47年征服了埃及。雖然此時埃及並沒有被羅馬直接統治,但凱撒廢立埃及法老的行為已經標誌著埃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羅馬的控制。龐培敗亡之後,凱撒成為羅馬唯一的巨頭,而且憑藉軍功及善政在軍方和民間享有崇高威望。到此時,元老院對凱撒的制約力已經近似於無了,凱撒曾經多次被元老院任命為執政官與獨裁官,在前45年,還被授予“祖國之父”的稱號,前44年,又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遺憾的是,凱撒的跋扈引起了共和派元老的警惕,44年3月15日,共和派元老刺殺一舉刺殺了凱撒。

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過渡是必然,凱撒完成“破”而屋大維則是“立”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凱撒的被刺殺說明當時的元老院對凱撒已經失去了起碼的影響力與控制力,也意味著羅馬元老共和制的解體。同時,我們也可以認為此時的羅馬共和國已經名存實亡,隨後屋大維才有機會在其苟延殘喘的殘軀上建立起帝國體制。

屋大維以合法繼承人的身份繼承了凱撒的財產與職位,並效仿凱撒組建了新三巨頭共同打敗了元老共和派勢力,隨後在三巨頭內戰中打敗安東尼從而掌握了絕對的軍權,隨後以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取得了羅馬公民尤其是軍隊的支援。最後,又透過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政治手腕半強迫半誘惑使元老院先後授予他“奧古斯都”、執政官、保民官以及高於地方總督的“最高統治權”。前23年,元老院又授予屋大維“第一公民”稱號,這被普遍認為是其稱帝的標誌。前12年,加“大祭司”號,其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到此時,我們可以認為羅馬共和國正式結束,羅馬帝國正冉冉升起。

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過渡是必然,凱撒完成“破”而屋大維則是“立”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

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過渡,實際上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並非是凱撒或者屋大維無中生有製造出一個帝國。隨著共和國的擴張,其領土範圍一步步擴大,所需要處理的日常事務也日益繁重,尤其是領土擴張伴隨著戰爭與叛亂,在很多時候需要做出臨機決斷,而元老院議事這種低效的決策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凱撒向元老院體制提出一挑戰。無論是凱撒還是屋大維都準確的把握了當時的發展趨勢而做出了果斷之舉從而促成了這一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凱撒完成的更多的是“破”的環節,屋大維則在進一步“破”的同時,完成了“立”的工作。

雖然我們說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從所面對的阻力以及執行的難度上來說,凱撒顯然要比屋大維更為艱難,也需要更多的魄力。這大概就是後世史界稱凱撒為“the great”的原因吧。不過如果將二人易位相處,他們做的不應該比對方遜色。

有意思的是,到三世紀末四世紀初,戴克裡先皇帝實施“四帝共治”時期,凱撒與奧古斯都分別都具備了“皇帝”的意義,只不過在歷史上奧古斯都(即屋大維)是凱撒的繼承人,而到後世“凱撒”(副皇帝)成為了“奧古斯都”(正皇帝)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