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春秋左傳注 隱公八年(3):“展氏”由來

菜單

春秋左傳注 隱公八年(3):“展氏”由來

說到展氏 ,我腦袋裡立馬蹦出展昭,因為展昭的扮演者,真的秀色可餐了,我太吃他的顏了。帥哥鎮樓。

春秋左傳注 隱公八年(3):“展氏”由來

【原文】:

齊人卒平宋、衛於鄭。秋,會於溫,盟於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

八月丙戌,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

公及莒人盟於浮來,以成紀好也。

冬,齊侯使來告成三國。公使眾仲對曰:「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

【譯文】: 齊國人終於讓宋、衛兩國和鄭國媾和。秋天,在溫地會見,在瓦屋締結盟約,捐棄東門之役的舊怨,這是合於禮的。

八月某日,鄭伯帶領齊人朝覲周天子,這是合於禮的。

隱公和莒人在浮來結盟,以達成和紀國的友好。

冬天,齊候派人來魯國報告宋、衛、鄭三國媾和的事。隱公派眾仲回答說:“君王時三國捨棄相互報復的圖謀並安定他們的百姓,這都是君王的恩惠。寡君聽到命令了,怎敢不承受君王的明德。”

魯卿無駭死,羽父為他請求諡號和氏族。隱公向眾仲詢問有關氏族的事。眾仲回答說:“天子立有德之人為諸侯,依照他的生地而賜姓,分封土地而賜給他氏。諸侯以字作為諡號,後人以此而為氏族,累世做官而有功績,後人就以官名為氏族,也有以封邑為氏族的。”隱公命令以無駭祖父的字賜為展氏。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先生解釋————————————————————-

齊人卒平宋、衛於鄭。

平宋、衛於鄭者,使宋、衛與鄭言和也。 以經文齊候與盟觀之,齊人蓋指齊僖公。

秋,會於溫。

溫,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三十里。 會於溫,經文未書,蓋書“盟於瓦屋”可以包括之。

盟於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

瓦屋見經注 東門之役在四年, 釋,丟卻舊事不在置念。若宋、衛仍以曾經圍鄭東門為念,惟恐鄭之報復,則難於言和。 齊僖公早與鄭莊公相見而謀議,足以代表鄭國表示其盡棄舊嫌之心,故此會雖平宋、衛於鄭,而鄭莊公可以不與盟。

八月丙戌,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

據經,七月有庚午,九月又有辛卯,則八月不得再有丙戌。 齊人,當亦指齊僖公。  《經》、《傳》固有某國君為某人者,其例不鮮。 以,介詞,表率領,亦表引導。 鄭莊公為王朝卿士,以他諸侯朝王,故曰禮也。

公及莒人盟於浮來。以成紀好也。

浮來見《經》注。 好,去聲。二年傳雲:“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紀、莒兩國既為魯國而盟會,則魯與莒盟,亦與紀友好之表示,故云以成紀好。

冬,齊候使來告成三國。

謂以宋、衛與鄭講和事來告。此事實齊候從中斡旋之力,故由齊候使人來告。

公使眾仲對曰:“君釋三國之圖,”

圖,謀也。釋三國之謀,謂三國捨棄其互相侵伐報復之謀議。

以鴆其民,

定四年傳雲:“若鴆楚境,敢不聽命。”杜預《注》:“鴆,安集也。”此“鴆”字亦此義。

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

諡,死後依其人之行事而賜名。此禮蓋起於宗周共王、懿王諸王之後(據王國維《遹敦跋》所作結論)。     族與姓氏之氏同義。  毛奇齡《經問》雲:“氏與族原無分別。襄仲以“仲”為氏,以“東門”為族,而《春秋》呼襄仲之子為東門氏,則族亦稱氏。

晉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在而已。””夫叔向以“叔”為族,以“羊舌”為氏,今並“羊舌”而族之,則氏亦稱族。 無駭已是公孫之子,生前未嘗賜氏,故於其死,羽父為之請氏。顧炎武《日知録》雲:“春秋隱、桓之時,卿大夫賜氏者尚少,故無駭卒而羽父為之請族。莊、閔以下,其實無不賜氏者矣。”

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

據杜預《注》,建德者,建立有德之人而以為諸侯也

因生以賜姓。

因生以賜姓,前人異說頗多。依王充《論衡詰術篇》,譬如夏禹祖先因其母吞薏苡而生,故夏姓以苡(《史記》作姒);商朝祖先契,其母曰簡狄,吞燕子(卵)而生契,故商姓子;周超祖先棄,其母曰姜原,踐踏大人狡計,懷孕以生棄,故周姓姬。

此謂齊祖先所由孕而得姓。 依杜預《注》、孔穎達《疏》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譬如舜生於媯汭(rui),齊候胡公滿有德,周朝賜姓曰媯;姜之得姓,居於姜水故也。此謂因其祖先所生之地而得姓。此又一說。

於鬯(chang)《香草校書》則以生讀為性,性即德也。因生以賜姓,即以其得姓而賜之姓。此又一說。 上古姓氏起源具體情況已難推斷,不但以上各種解釋皆屬臆測,即眾仲天子賜姓之說一是據當時傳說與典禮而為之辭,恐亦未必合於太古情況。

胙之土而命之氏。

《國語齊語》韋《注》雲:“胙,賜也。”《韻會》雲:“建置社稷曰胙。”依杜預《注》意,此謂天子封諸侯,既因其所由以賜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

如周封舜後於陳,賜姓曰媯,名氏曰陳。《國語周語下》雲:“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嶽(yue)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可與此文相互印證。 劉師培《左盦(an)集》卷二《釋氏》,可參看。

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

諸侯以字為諡,六字為句,鄭玄如此讀。杜預讀“諸侯以字”為句,非。 詳阮元《校勘記》。此謂諸侯於大夫,以其字為其諡,而其後人因之以為族姓。

以字為族者,多用於公族。當時之制,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乃以其祖父之字為氏,如鄭公子去疾,鄭穆公之字,字子良,其子為公孫輒,其孫良霄即以良為氏,良霄之子為良止是也。

又有以父之字為族者,如衛之子叔、公孟,宋之石氏是也。 諡法之起,既在周共王、懿王以後,最初惟天子諸侯有之,卿大夫尚無用此典禮者。

至東周以後,卿大夫始漸有之。崔述嘗考之《春秋傳》,晉自文公以前,惟樂共叔有諡,狐偃、先軫有佐霸之功,而諡皆無聞。至襄公世,趙衰、樂枝始有諡,而先且居、胥臣之屬仍以字稱。成、景以後,卿始以諡為常; 先縠、三隙以罪誅,乃無諡。

降於平、頃,則雖勒盈之以作亂死,荀寅、士吉射之失位出奔,而無不諡矣。 魯國大夫有諡者。鄭國大夫初皆無諡,至春秋之末,子思、子賸亦有諡。

惟宋國大夫始終無諡,據此,春秋初年,大夫並無賜名之諡,故眾仲雲以字為諡。 古人多不知此義。張文楓《螺江日記》雖知此義,而論證不明,故略言之。

於鬯(chang)不解此意,謂“以字為諡”之“為”當讀“與”,果如此,“諸侯以字與諡因以為族”,句不可通矣。顧炎武《杜解補正》據陸粲《左傳附註》,謂鄭玄《駁五經異義》引此《傳》文作“諸侯以字為氏”,因謂“今作諡者,傳寫誤也”。

朱熹以至石韞玉《讀左卮言》、張聰鹹《左傳杜注辨證》悉主此說。 但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兩句不嫌重複乎?故不取。

春秋左傳注 隱公八年(3):“展氏”由來

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謂以先世有功之官名為族姓,如司馬氏、司空氏、司徒氏,宋之司城氏,晉之士氏、中行氏之類。

邑亦如之。

為以先世所食之采邑以為族姓,如晉韓氏、趙氏、魏氏之屬。

公命以字為展氏

杜預注云:“公孫之子以王父(祖父)字為氏,無駭,公子展之孫也,故為展氏。”杜預雲以王父為氏,蓋本《公羊傳》之說。明傅遜則以“展”為無駭本人之字。以文義觀之,傅遜之說較可信。自杜預《注》而後,孔穎達《疏》、鄭樵《氏族略》、《唐書宰相世系表》,均從杜氏誤說矣。

春秋左傳注 隱公八年(3):“展氏”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