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圓周率的記錄是怎麼來的?呂超經過24小時04分不間斷背誦圓周率位數

菜單

圓周率的記錄是怎麼來的?呂超經過24小時04分不間斷背誦圓周率位數

當人們還沒有文字記錄的時候就從太陽和十五的圓月中瞭解到了圓的概念,後來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更是出現了很多圓形的徽章標記或者是裝飾,越來越多的圓被運用到建築和藝術品中,後來人們更是發現了圓形事物為生活帶來的便捷。

圓周率的記錄是怎麼來的?呂超經過24小時04分不間斷背誦圓周率位數

後來圓也被運用到了數學的領域,我們都知道圓的周長和直徑比叫做圓周率,圓周率是一個無理數,且無限不迴圈的小數。現在也有人透過背誦圓周率位數而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保持記錄的是我國的呂超,他經過24小時04分的不間斷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67890位,打破了由日本人友寄英哲保持了十年之久的無差錯背誦小數點後42195位的“背誦圓周率”吉尼斯世界紀錄(截止到當時,π的值已經被算到了小數點後60000000000001位)。

後來圓周率小數點後的數字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到了2019年3月14日的時候,谷歌宣佈圓周率現已到小數點後31。4萬億位。而第一個用科學方法求取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公元前3世紀),當時數學界還不是很繁榮,計算儀器也很簡單,阿基米德只能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來確定圓周長的上下界,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計算到正96邊形,得到(3+(10/71))))?,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亦稱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π值。

圓周率的記錄是怎麼來的?呂超經過24小時04分不間斷背誦圓周率位數

中國得到圓周率小數點後兩位的歷史也不算晚,中國的數學家劉徽在註釋《九章算術》(263年)中只用圓內接正多邊形就求得了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確到兩位小數的π值,他的方法也被後世稱之為割圓術。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小數點後的位數精確到7位的是我國的祖沖之,大約在公元5世紀下半葉,比歐洲早了近千年。

越到現代,圓周率小數點的位數被計算出來的就越多,即使是算不盡,也有人不斷地在這方面做出努力,為什麼π如此重要呢?主要就是因為無論何時,只要我們遇到週期性重複的一些規律,比如說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週期或者是心率我們就會遇到π,結構工程師在設計能抵抗地震的建築時,π也會出現在他們的計算圖紙當中,從海洋的潮汐波到能讓我們彼此交流的電磁波,π都與波有密切聯絡。數學中的微積分和高等數學也都是由圓周率發展而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圓周率是無理數的基礎之上。

所以若是圓周率被科學家們發現是可以算盡的,變成了有理數,那麼由π構成的數學鏈就會發生斷裂,在宇宙內部工作原理的一切解釋都會被推翻,我們現在所代表的科技文明就會在一夜之間回到混沌狀態。比如曾經的英國的威廉·山克斯,他耗費15年的光陰,在1874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並將之刻在了墓碑上作為他一生的榮譽。但是,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若是有人把這錯誤的資料運用到數學計算當中,由它延伸而來的一切就都會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