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菜單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多忠勇公勤勞錄》:“奉命征討妖孽,所過破巢壓卵,無敢接鋒。惟多某老謀善戰,用兵如神,臣與對陣,屢為所敗。今百萬精銳悉遭頓挫,自抖力不能敵。”

這段內容來自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給天王洪秀全的一封信。多忠勇公,即多隆阿,“忠勇”是其死後的諡號,晚清時期和湘軍第一名將鮑超齊名,有“多龍鮑虎”之譽。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第一猛將,卻屢次敗在多隆阿手下,足見其驍勇善戰,晚清滿洲第一猛將實至名歸。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1858年,曾國藩第二次復出,再度出山的曾國藩做事比以前更加謙虛、穩重、中庸。曾國藩繼續執行其“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戰略。

曾國藩的想法是,要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必須“先剪枝葉,再伐根本”。曾國藩從全域性出發,結合地理形勢,認為必須沿著長江從上到下,依次拿下武昌、九江、安慶等幾個重要節點,最後再解決南京。曾國藩在給朝廷奏摺提到:

《曾國藩·奏稿》:“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勢,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隋滅陳之戰、元滅宋之戰都是憑藉“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戰略,先攻佔長江中上游,然後在順流而下攻佔建康。

胡林翼非常認同曾國藩“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戰略。1858年5月,湘軍大將李續賓攻陷江西重鎮九江,太平軍守將林啟榮戰死。攻佔九江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安慶,安慶是不僅是安徽的首府,更是陳玉成的大本營,如果安慶受到威脅,陳玉成一定會拼死救援。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為了一舉拿下安慶,曾國藩和胡林翼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實施包圍、圍城打援、掃尾。曾國藩把湘軍主力一分為三,分三路大軍進攻安慶。一路是李續賓部,二路是鮑超部,三路是多隆阿部。曾國藩的打法是穩紮穩打,逐步推進。但接下來發生一個意外事件,導致安徽戰場形勢瞬間逆轉,差點讓湘軍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1858年9月,湘軍攻佔太湖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李續賓率領,北上進攻廬州,企圖切斷廬州和安慶的救援;另一路由鮑超、多隆阿率領,進逼安慶。李續賓率了六千名湘軍精銳,一路高歌猛進,連下數城,很快兵臨太平軍糧草重地三河鎮城下。陳玉成聞訊立即率領大軍回援,洪秀全也派李秀成率領大軍前來助戰。11月,陳玉成和李秀成率領十幾萬太平軍,把李續賓的六千名湘軍團團圍住,不到一週時間,李續賓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李續賓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戰死疆場。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三河鎮戰役湘軍主力被殲,損失慘重。曾國藩聽聞後“中夜以思,淚如雨下”,胡林翼聞訊“大慟伏地,嘔血不能起”,湘軍全軍上下“處處招魂,家家怨別”。

三河鎮戰役後,湘軍實力大減,被迫撤出安慶,安慶之圍自動解除,湘軍第一階段“實施包圍”作戰計劃破產。太平軍順勢收復失地,陳玉成重新佈置對安慶的防禦。

三河鎮戰役對於湘軍來說是件壞事,但是對於多隆阿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從此以後湘軍更加倚靠多隆阿,多隆阿也有更多表現的機會。

太平軍取得三河鎮大捷後,趁湘軍立足未穩,打算乘勝追擊,把湘軍徹底趕出安徽。陳玉成不顧李秀成“窮寇莫追”的提醒,親率大軍追擊至宿松。

三河鎮的慘敗嚴重影響到湘軍的軍心,面對太平軍大軍壓境,不少部將主張棄城逃走。多隆阿怒目而斥,下令對畏葸退卻者嚴懲不貸。多隆阿利用大霧天氣,以主力正面迎敵,另以騎兵繞至太平軍的側後,將其糧草火藥以及其他輜重焚燬。太平軍聞大後方被偷襲,軍心動搖,多隆阿乘機下令主力發起猛攻,太平軍全線潰退,死傷過萬,陳玉成率領殘部逃回安慶。

此戰多隆阿一戰成名,成功阻止了太平軍的西進,穩定了湘軍的軍心。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先後上奏清廷,為他請功求賞。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湘軍經過一年的休整,捲土重來,曾國藩趁太平軍主力在南京和江南大營的清軍火拼之際,再次發動安慶戰役。安慶之戰關乎整個江南戰局的命運,為了這一戰,曾國藩和胡林翼做了精心的部署。直接參與安慶戰役的湘軍兵力達到五萬,包括一萬名曾國荃吉字營士兵,四千名楊載福湘軍水師,多隆阿、李續宜兩萬步騎士兵,三千名鮑超霆軍士兵。

安慶對湘軍、太平軍雙方至關重要。對於太平軍來說,安慶是南京城的門戶,安慶若失守,太平天國的都城將直接暴露在湘軍面前。對於湘軍來說,安慶是進攻南京城的跳板,若佔領安慶,則可以長驅直入兵臨南京城下。

為了拿下安慶城,胡林翼一改湘軍“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提出了新打法“圍城打援”。所謂“圍城打援”,即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使敵人向其他部隊請求支援,然後以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圍城打援”目的不在打圍敵,而在打援敵,對圍敵作戰是準備著相當地持久的,但對援敵仍然是速決。這就跳出了過去以一城一地得失為勝負標準的舊的戰爭觀念。胡林翼給多隆阿的信中詳細說到:

“今天下之大局,不以得城為喜,而以破援賊為功。蓋發逆自粵西起事以來,每以堅城堅壘牽綴我兵,而轉於無兵及兵弱之處狡焉思逞。故賊日見其多,兵日見其少;賊處乎有餘,而我轉處於不足。善乎!”

那麼問題來了,誰負責打援,誰負責圍城?大家更願意負責圍城任務,因為圍城任務壓力相對小點。打援任務壓力大,最重,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硬仗,消滅敵軍有生力量。最重要的是,朝廷論功行賞時,一般是圍城者得到的獎勵更多。

曾國藩和胡林翼經過權衡,決定讓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負責圍城,多隆阿負責打援,鮑超負責機動。顯然,曾國藩希望曾國荃一戰成名。曾國荃的吉字營擅長挖溝圍城,號稱“曾鐵桶”,多隆阿擁有一支強大的八旗騎兵。表面上看這個人事安排沒問題,實際上曾國藩是帶有私心的,曾國藩希望憑藉此戰改變曾氏家族的命運,反觀胡林翼則孑然一身,他理解曾國藩的苦心。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1859年9月,湘軍大舉進攻安慶,拉開安慶之戰的序幕。第一階段,實施對安慶的包圍,由多隆阿部擔任進攻主力。多隆阿認為,要對安慶實施包圍,就必須先拔出外圍石牌、太湖、潛山、樅陽四鎮。

多隆阿首先攻佔了位於太湖和安慶之間的石牌,切斷太湖守軍的退路,安慶直接暴露在湘軍面前,然後回軍包圍了太湖。陳玉成聽聞石牌失守太湖被圍,頗為震驚,急忙聯合捻軍,兵分三路援助太湖。

太湖城“陴堞增高,塹濠倍澗,密排矢石,死拒經年”,面對固若金湯的太湖城,多隆阿決定實施“圍城打援”策略,只有快速解決陳玉成援軍,才有可能攻下太湖城。多隆阿和陳玉成在太湖附近多次進行交戰,最終多隆阿成功擊退陳玉成的援軍。太湖城守將劉瑲林見陳玉成退兵,知道救援行動失敗,於是當夜棄城而逃,太湖被湘軍佔領。

多隆阿攻佔太湖後,乘勝追擊,兵不血刃佔領潛山。於此同時,太平軍池州守將韋俊投降湘軍,在韋俊的配合下,楊載福、彭玉麟率領湘軍水師攻佔樅陽。至此,安慶外圍石牌、太湖、潛山、樅陽四鎮全部被湘軍佔領,其中三處都是多隆阿部攻下,湘軍完成對安慶的戰略包圍,第一階段作戰順利結束,多隆阿貢獻最多。

第二階段,實施圍城打援,曾國荃負責圍城,多隆阿負責打援。1860年6月,曾國荃率領一萬湘軍進駐安慶城下,曾國荃在安慶東、北、西三面修築壘營,並開挖兩道深壕,內壕用來圍困安慶城內的守軍,外壕用來抵禦救援安慶的太平軍。除此之外,多隆阿和李續宜率領兩萬步騎兵湘軍主力在安慶北面掛車河、青草塥一帶阻擊,湘軍水師在安慶附近江域巡邏,斷絕安慶的一切援助。

此時的太平軍剛剛在南京攻破江南大營,陳玉成沒想到湘軍進軍如此神速,急忙率領本部以及捻軍龔得樹、孫葵心等十萬餘人,從桐城和廬江直奔安慶。雙方大軍在掛車河一帶展開激戰,多隆阿把騎兵分四路出擊,把太平軍團團圍住,捻軍首領孫葵心戰死,太平軍傷亡慘重,陳玉成退回桐城。接著陳玉成派一萬太平軍進攻樅陽,企圖開啟安慶東面通道,被湘軍水師擊敗,退回廬江。第一次阻援以湘軍取勝告終。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太平軍第一次救援安慶失敗後,再次祭出王牌戰術“圍魏救趙”,陳玉成聯合李秀成相約“會攻武昌,以救安慶”。當時湘軍主力都在安徽前線,湖北大後方兵力空虛,武昌僅有三千士兵。胡林翼先是調李續宜回救武昌,接著又打算調多隆阿回援,但是遭到曾國藩的強烈反對,曾國藩認為“圍魏救趙”是太平軍的慣用伎倆:

“去年之棄浙江南昌解金陵之圍,乃賊中得意筆也,今年抄寫前文無疑。”

太平軍的第一目標還是安慶,退一步看,就算太平軍攻下武昌,它們也沒有能力守得住。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是對的。由於種種原因,李秀成沒能按約定時間“會攻武昌”,陳玉成在攻下漢陽、漢口之後引兵回救安慶。但是湘軍以逸待勞,太平軍再次失敗。第二次阻援以湘軍取勝告終。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1861年4月,陳玉成再次集合四萬大軍,援救安慶,企圖前後夾擊湘軍。陳玉成親率兩萬太平軍經宿松、石牌鎮,直插安慶北面集賢關。與此同時,洪仁玕派林紹璋、吳如孝等率領兩萬大軍經桐城,進駐新安渡一帶,黃文金也率領七千人從蕪湖趕來會戰,駐紮在桐城南邊天林莊。

湘軍方面,為了方便指揮,胡林翼做鎮太湖,曾國藩也從祁門北上東流。面對太平軍咄咄逼人的氣勢,曾國藩不敢掉以輕心,調鮑超霆軍六千人和成大吉五千人進駐集賢關。至此,參與安慶作戰的湘軍兵力達到五萬之多。

5月,太平軍和湘軍在桐城展開了一場主力大決戰,雙方在包圍和反包圍方面鬥智鬥勇。面對太平軍幾路大軍,多隆阿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首先在新安渡利用騎兵優勢,透過繞後夾擊太平軍;緊接著,在太平軍由馬踏石渡河北撤時,開啟之前準備好的河閘,水淹太平軍,進而被湘軍圍殲;林紹璋、吳如孝大軍傷亡慘重。

最後,陳玉成集合林紹璋、吳如孝約兩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湘軍陣地掛車河、新安鎮等。多隆阿事先探知太平軍動向,提前做好埋伏,當雙方主力激戰正酣時,提前埋伏在兩旁的騎兵突然向太平軍衝殺,太平軍又被打得大敗,陳玉成等北退桐城。

陳玉成撤軍後, 留在集賢關壘營的太平軍孤立無援,鮑超、成大吉率領一萬餘湘軍和一千餘太平軍展開激戰。在陳玉成手下第一猛將劉瑲林的指揮下,太平軍多次擊敗鮑、成組織的進攻。堅守二十餘日後,最終彈盡糧絕,太平軍壘營被攻破,太平軍全部壯烈犧牲。第三次阻援以湘軍取勝告終。

多隆阿在安慶戰役中指揮部隊連續數次擊敗太平軍,完成了阻援的任務,給太平軍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挫傷了太平軍的銳氣,有效地保障了圍城湘軍的作戰。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1861年7月,安慶已經被湘軍圍困一年多,城內早已彈盡糧絕,將士和百姓先是喝粥,糧食吃完就抓老鼠吃,老鼠吃完只能吃樹葉草根。餓死的人越來越多,活著的人也無力掩埋,白骨露街,慘目忍睹。安慶城內還住著陳玉成一家老小,陳玉成不得不孤注一擲,最後一次嘗試解圍安慶。

陳玉成吸取前幾次失敗的教訓,不再正面和多隆阿硬剛。陳玉成一方面讓林紹璋、吳如孝在掛車河和多隆阿大軍對峙,吸引湘軍主力,另一方面親自率兵繞過掛車河等湘軍陣地,經英山、宿松、太湖,直奔安慶城下的曾國荃大營。

決定安慶命運的時刻到了。陳玉成命衝鋒部隊的每一名太平軍士兵被著一捆乾草,衝向湘軍的戰壕,企圖以此填滿得以越過戰壕。曾國荃下令湘軍火力全開,戰壕面前實體堆積如山。太平軍毫不畏懼,繼續清理戰友的屍體繼續進攻。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詳細記錄了當時慘烈的情況:

“大股撲西北長,人持束草,蜂擁而至,挪草填墩,項刻即滿。我開炮轟擊,每炮決,血衡一道,賊進如故,前者僵仆,後者乘之。墩牆舊列之炮,裝放不及,更密排輪放,增調抬、鳥槍八百杆,殷割之聲,如連珠不絕,賊死無算而進不已,積屍如山。”

太平軍連續猛攻十二次,持續一天一夜,依舊無法衝破湘軍的防禦,太平軍損失過萬,湘軍這邊僅損失百餘人。

“凡苦戰一日一夜,賊死者萬數千人,我軍死者百餘人,用火藥十七萬斤,鉛子五十萬斤。”

此戰,陳玉成部隊把太平軍英勇無比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然而現實很殘酷,在裝備和戰力遠勝自己的曾國荃部隊面前,這無異於以卵擊石。陳玉成見無法突破湘軍的防線,只能稍作撤退。

8月,湘軍挖通通往安慶城的地道,只見轟的一聲巨響,城牆頓時被轟塌數十丈,湘軍蜂擁而入,安慶陷落。城外的陳玉成見安慶被攻陷,知道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能引兵撤退,第四次阻援以湘軍取勝告終。

安慶成功被湘軍佔領,安慶之戰進入第三階段,各路大軍清除安徽境內的太平軍。安慶陷落後,陳玉成退至廬州據守。多隆阿乘勝追擊,連下桐城、舒城,進逼廬州城。廬州城牆高大,護城河寬且深,多隆阿的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來,於是多隆阿命人掘開河堤,水淹廬州城。廬州城外無援兵,內無糧草,陳玉成只能棄城而逃,多隆阿順利佔領廬州。不久,陳玉成被太平軍叛徒苗沛霖誘捕,不幸犧牲,年僅26歲。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安慶之戰,多隆阿居功至偉,除去統帥曾國藩和胡林翼,首功當屬多隆阿。安慶的重要性,太平天國領導層是非常清楚,因此才多次組織太平軍主力前來救援。而安慶作為陳玉成的老巢,自然更加賣力救援。陳玉成前後組織的四次救援安慶的軍事行動,人不可謂不眾,勢不可謂不猛。但是,全都被多隆阿擋在安慶外面,曾國荃得以在安慶城下從容攻城,全拜多隆阿所賜。

當朝廷論功行賞的聖旨下來時,大家都大跌眼鏡,安慶之役的首功竟然是曾國荃。

“道員曾國荃智勇兼施,著賞加布政使銜,以按察使記名遇缺題奏,並加恩賞穿黃馬褂,以示優獎,多隆阿著加恩賞給雲騎尉世職。”

多隆阿本來就對曾國藩讓曾國荃負責圍城,而讓他負責打援的安排不滿,自己出力最多,功勞卻算曾國荃的。多隆阿心想被曾氏兄弟所愚弄,憤懣不平,為此還大病一場,多隆阿從此和曾氏兄弟結下芥蒂。

實際上多隆阿遭到不公平待遇是多方面的原因導致。

多隆阿不受湘軍統轄。多隆阿原本是黑龍江的將軍,受湖廣總督官文邀請到湖北助剿,隸屬湖北巡撫胡林翼。胡林翼十分賞識多隆阿,處處維護提攜多隆阿,因此多隆阿也只有胡林翼調得動。為此,湘軍主帥曾國藩對多隆阿早有不滿,安慶之戰後,胡林翼病逝,多隆阿失去靠山,曾國藩自然不待見他。

晚清第一猛將多隆阿,滿洲騎兵最後的榮耀,曾氏兄弟最為忌憚之人

多隆阿是牽制湘軍的棋子。湘軍以團練發家,大有取代八旗、綠營之勢,特別是清軍江南、江北大營覆滅後,長江流域幾乎都是湘軍的天下。多隆阿到湖北之後,得到滿人官文的大力支援,官文不斷擴充多隆阿的部隊。安慶之戰,作為主帥請賞奏摺自然由曾國藩來寫,但是官文亦有權力為多隆阿請賞。

不管如何,清廷最終沒有肯定多隆阿的功勞,目的當然是讓曾氏兄弟結怨於多隆阿。如果曾國藩為多隆阿請賞,而朝廷也大賞多隆阿,那麼多隆阿更感激曾國藩。湘軍已經讓朝廷很頭疼了,再加上一直強大的騎兵部隊,那湘軍豈不是天下無敵了?

天京之戰,曾國藩計劃分四路進軍天京,曾國荃再次擔任圍城任務,而多隆阿再次負責任務最重的打援。有了安慶之戰的教訓,多隆阿不再聽從曾國藩的指揮,以“軍事權宜專一”為由,拒絕開赴天京戰場,在廬州按兵不動。最後,在官文的幫助下,多隆阿被調往陝西,平定當地叛亂。

沒有了多隆阿的騎兵,李續宜父憂在家守孝,鮑超被楊輔清擋在寧國。曾國藩計劃圍剿天京的四路大軍,三路都未能按時抵達天京,曾國荃大軍變成了孤軍深入,三河鎮之役的結局歷歷在目,曾氏兄弟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