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菜單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對於不少玩家來說,“改寫歷史”是一個充滿魅力的事,無論是在《三國志》中使用蜀漢勢力稱霸亞歐大陸,還是在《歐陸風雲》中選擇苟延殘喘的拜占庭復興羅馬帝國都是如此,隨之也誕生了無數天馬行空又浪漫的英雄史詩。當然,這些超脫現實的故事本應僅存在於遊戲或影視中。

但在近期,有人在書面意義上真正“改寫”了一段歷史:一名維基百科的編輯者花了六年,編篡了數千個詞條,並配套偽造了大量相關內容,憑藉一己之力,幾乎顛覆了中文維基的整個古羅斯史。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面目全非的歷史

事件還是要從一個網文作者的遭遇說起。伊凡,一位正在撰寫古代羅斯(一個古代文明,大致位於今烏克蘭一帶)歷史題材小說的寫手,在維基百科上找到了一個名為“卡申銀礦”的詞條。根據描述,這是一個有著數萬名礦工的巨型礦脈,對於羅斯諸國之一的特維爾公國來說,這座銀礦是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也是與莫斯科公國長期抗衡的資本。百科中的這個詞條記錄相當詳細:從礦脈的地質到開採和提煉,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最後配上數條俄語的參考文獻連結,它看起來就是一個正常的百科條目。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但事情很快就不對勁了起來,在伊凡的查證下,他與朋友們發現這個詞條上記載的“卡申銀礦”,或許完全是子虛烏有——在國外的歷史資料網站上,並沒有任何關於它的記載,甚至就連懂俄語的留學生也沒能找不到關於這座“銀礦”的蛛絲馬跡。

而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發現了更多驚人的事實——不止是“卡申銀礦”,其他許多涉及古羅斯史的詞條似乎也站不住腳,這些中文維基上獨有的史料相當孤立,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關於它們的資料。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此類無法被證實的詞條包括了人物、地點、戰爭等等。但由於在維基百科裡它們環環相扣,這讓人很難相信看起來如此“詳實”的詞條竟然是虛假的內容。在這些資料中,不少看上去頗讓人信服的歷史人物生平,其實完全是子虛烏有,如果不是科班出身的專業研究者,幾乎無法分辨它們的準確性。

在一個被偽造的“特維爾-莫斯科戰爭”系列詞條裡,從這數次戰爭的起因到歷史影響,乃至於參戰雙方的交戰地點與戰鬥方式,都有著十分詳細的描寫。按伊凡的話說,這些資料簡直“詳細得讓英俄維基都感到羞愧”,它的嚴謹程度讓我甚至無法想象它們只是被“編”出來的。

一些詞條更像是對於歷史的二次創作,就比如“莫羅佐夫家族”詞條中洋洋灑灑數百字的介紹,它將這個家族描繪成了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名門望族之一,甚至為其杜撰了配套的歷史人物和家族紋章。但事實上,莫羅佐夫家族僅僅是一個直到近代才開始發跡的商人家族,他們的祖先大概只是古代羅斯地區的農奴而已。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為了使她撰寫的資料看起來詳實可信,她還“創作”並上傳了一些文物的詞條以供佐證,打造出了一個“新羅斯宇宙”。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最終,伊凡依託這些內容的幾個胡亂註釋“證偽”了這些詞條:在“卡申銀礦”中,有些引用的書籍並不存在,還有一些引用的文獻頁碼錯誤。在這些引用中,甚至還有連結導向的是一篇名為《MineFrame系統中的礦藏建模方法》的現代文章,這份在賽博空間穿越到14世紀羅斯大地上的文獻看起來頗有穿越感。而這遲遲沒有暴露的原因,大概可以歸咎於中俄語言的隔閡,幾乎沒有點進這些詞條的人能讀懂這些文獻。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與此同時,這些“偽史”引發了軒然大波。在維基百科上,編輯者們開始對這些問題條目進行逐一排查,截止到6月21日,他們已經刪除了二百餘個詞條,並修改了不計其數的內容。按理來說,做出如此程度的行為,我們已經很去難用“惡作劇”來形容了。但這場鬧劇的起因,卻令人感到十分魔幻:

做出這些事情的人,或許只是為了“玩文遊”。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為了贏得一場遊戲,她“改寫”了歷史

“文遊”,即“文字遊戲”,在玩法上類似於DND跑團。這類遊戲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遊戲場景是:幾名不同的玩家扮演世界歷史上的不同勢力,具體則玩法則由不同的劇本決定。

而目前網際網路上比較普遍的說法為:這位編篡了大量“偽史”的編輯“折毛”,就是為了在文遊中取得優勢,所以才混入了維基百科的編輯者隊伍中。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根據網友們的描述,折毛無疑玩的是一款以古代羅斯為題材的遊戲,而且她經常扮演的則是相對弱勢的特維爾公國一方。為了與強大的莫斯科公國抗衡,她編篡了不少詞條以增強這個國家,就比如處於特維爾境內的“卡申銀礦”詞條。在“文遊”中,這類歷史上的重要資料可以化為強大的正面BUFF,而藉助於這些自己創作的“外掛”,折毛能在遊戲中取得不小的優勢。

折毛本人未透露她的目的是什麼,但對於吃瓜群眾們來說,“玩文遊”或許是唯一能夠解釋這些行為的合理動機。

這些詞條的數量達到了4600條,而折毛光是編輯這些詞條的時間就花了足足六年。為了使得這些被編造出的內容天衣無縫,她虛構了大量人物與事件,並使得其環環相扣。為了內容的嚴謹性,她甚至還自己畫了不少地圖,並偽造了一大批名人採訪。在她編輯過的詞條中,甚至還有一條被評為“典範條目”,三條被評為“優良條目”,並且在六年的時間裡,折毛還獲得了大量“星章”——這是一種在維基百科中由其他讀者贈予的榮譽,對於一個普通的維基百科編輯者來說,算得上是不小的成就。

但諷刺的是,在這些“星章”的贈語中,不乏他人對摺毛在古羅斯史領域貢獻所表達的讚賞,乃至於對她翻譯成果的感謝——可是,別說俄語了,就連英語她都一竅不通……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根據她自己發表的言論與熟人的描述,我們能大致推測出她的經歷:折毛,女性,高中肆業,為了混入古羅斯史維基的圈子,她偽裝成了一個懂俄語,還嫁給了俄羅斯人的“博士”,並花了六年在維基百科上撰寫了數百萬字的詞條。在此期間,她還註冊了“湖湘夜市”與“好學的菜鳥”等多個小號與自己相互吹捧,營造出了一種家境殷實,活躍在相關學術圈的年輕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根據折毛在東窗事發後的迴應,她的翻譯主要透過一些軟體來進行,對於機翻不準確的內容,基本都只靠自己的腦補。當她譯出的內容邏輯鏈條對不上時,她就不得不直接“發明歷史”了。這種情況持續了六年——直到網友們發現了詞條的內容錯誤。

被刪除的詞條與“羅斯史異聞帶”

我們在談及這起事件時,會發現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維基百科”這一類平臺的共性。理論上,任何一個網民都在這個網站上編輯詞條,只要保證自己的原創度達標與格式完善,並透過維基的稽核程式即可。

它所過於強調的“開放”導致了一個幾乎無法避免的後果,那就是內容嚴謹性的缺失。在大眾領域的詞條下,此類問題還能得以避免,但在一些小眾領域,就比如折毛所編輯的古羅斯史——稽核者們很難去逐個核查這些繁複的資料,更何況這還是針對折毛這種有著豐富經驗與人緣的“史學大佬”。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在2020年,也曾出現過一個類似的新聞:一名叫AmaryllisGardener 的百科編輯者花了7年,編篡了2。7萬篇蘇格蘭語條目,這些詞條几乎達到了百科中蘇格蘭語內容總量的1/3。在一名Reddit使用者的檢查下,人們發現AmaryllisGardener本人是一個完全不懂蘇格蘭語的十二歲美國小孩。在中文維基上,有人把兩種語言Ket語與Yugh語分別翻譯成了鶡語和鵒語,全然不顧它們的原本譯法凱特語和尤格語,這導致了相關領域詞彙使用的混亂。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事件頂多只算得上是日常生活中的樂子,但它所展現的後果卻不止於此。對於維基百科的編輯者們來說,這就像是突如其來的地震,詞條就宛如磚塊一般崩塌滑落,而這場地震的餘波則帶走了維基百科——這一以專業性而著稱的網路百科的公信力。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在這起引發古羅斯史維基崩塌事件的最後,主人公折毛在百科上發表了她的道歉信。在信中,她承認了自己造假的事實,並公開了她註冊使用過的馬甲小號,還向與她共事過的編輯者們進行了一一道歉。她對自己的行為表達了懺悔,為圓一個謊,不得已撒了更多謊,結果用上百萬字編了一個“平行世界”。

對於這場遲到六年的道歉,有些網友用手遊《FGO》中的梗進行調侃,遊戲裡反派篡改了歷史,並試圖利用“錯誤的歷史”侵入現實,因此延申出的未來被稱之為“異聞帶”。在這次事件中,已經成為異聞帶的古代羅斯史,終究還是在網友們的調查下還原了真相。透過那些詞條的刪除記錄,我彷彿能看到“空想切除”這四個大字閃爍在維基百科中。

為了贏場遊戲,她“篡改”了一整段歷史?

但就像電子遊戲一樣,在打倒一個boss後往往還有另一個boss。除了古羅斯史以外,中文維基的清史與日本史也有被篡改的現象,一些人將此也歸咎於折毛,而她在道歉信中表示這口鍋不應該由她來背。

而下一個露出馬腳的百科破壞者是誰?我不知道,但在維基百科上,仍存在著許許多多其他的“異聞帶”。在維基百科的下一場“地震”來臨之前,維基百科的管理者與創作者們或許應該更嚴肅地去審視這些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