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學用中藥 ▎腹瀉常用方藥淺談

菜單

學用中藥 ▎腹瀉常用方藥淺談

作者:劉立紅

編輯:寸心

腹瀉中醫又稱洩瀉,全年都會發生。根據發病時間長短可以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一般急性腹瀉主要責之以外因(外感或者飲食因素),以實證為主;慢性腹瀉主要考慮內因(自身體質),以虛證為主。因此治療用藥就會有較大區別。

急性腹瀉

1.寒溼洩瀉:

證見洩瀉清稀,甚則水樣,脘悶食少,腹痛腸鳴,或兼惡寒、發熱,舌苔白膩,脈濡緩。本型容易發於冬春季。

病因病機:因脾虛溼盛或感受寒溼外邪,脾失健運,水溼不化,腸道清濁不分、傳化失司。

治療:芳香化溼,解表散寒。以藿香正氣散為主方加減。注意禁食生冷油膩食物,防寒保暖。現在有成藥藿香正氣顆粒(膠囊、丸、軟膠囊、口服液)等可選用,同類型的藥物有保濟丸(口服液)、午時茶顆粒等等。

2.溼熱洩瀉:

證見洩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或身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本型易發於夏秋季節,類似於急性腸炎。

病因病機:外受溼熱疫毒之氣侵及腸胃,鬱遏於中焦,傳化失常而發生洩瀉;腸中有熱則瀉下急迫;溼熱互結則洩而不爽;溼熱下注則肛門灼熱;溼熱內盛則煩熱口渴。

治療:清熱利溼。以葛根芩連湯為主方加減。現在有成藥葛根芩連片,類似功效的藥物有複方黃連素片、腸康片、楓蓼腸胃康片等。

3.傷食洩瀉:

證見腹痛腸鳴,瀉後痛減,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夾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大。多有飲食不節或者過食高蛋白、油膩食物。

病因病機: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甘肥,或脾胃虛弱不能運化。病位主要在脾胃。

治療:消食導滯。方選保和丸為主方加減。如果腹脹痛較甚,大便瀉下不暢者,可見大黃、枳實、檳榔等通腑導滯。也就是中醫裡的“通因通用”機理。類似的藥物有四磨湯、木香順氣丸、枳實導滯丸等。

慢性腹瀉

1.脾虛洩瀉:

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尿少,面色萎黃,身重胸滿,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因病機:脾虛洩瀉由脾虛失運不能制水、水溼阻於胃腸,溼注腸道所致。

治療:健脾滲溼。以參苓白朮散為主方。如果中焦虛寒明顯者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加減;洩瀉日久中氣下陷者,可以加補中益氣湯治療。

對於過敏性結腸炎證見便秘與腹瀉交替者,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現在有成藥小建中顆粒服用方便)。兒童脾虛洩瀉可以選用醒脾養兒顆粒效果較好。

2.肝氣乘脾:

證見胸脅脹滿疼癰,善太息,精神抑鬱或急躁易怒,納減腹脹,便溏,腸鳴矢氣,苔白或膩,脈弦。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疏洩失常所致。疏洩太過,橫逆犯脾,為木旺克上,或疏洩不及,脾氣壅滯,即木不疏土,均致脾失健運,肝脾不調,屬肝脾同病。

治療:抑肝扶脾或疏肝健脾。方選痛瀉藥方加減。同類型的藥物有柴胡疏肝散、逍遙丸等可以選用。如果脾虛明顯要合用健脾益氣藥物如四君子湯等。

3.腎虛洩瀉(又稱五更瀉):

證見黎明洩瀉,腸鳴臍痛,瀉後痛減,大便稀薄,混雜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舌體胖、多有齒印,脈沉細無力。

病因病機:病久漸虛,脾病損腎,則見脾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未復,脾腎陽虛者,胃關不固,隱痛而作,腸鳴即瀉,故又稱“五更洩 ”“雞鳴洩”。

治療:溫腎健脾止瀉。以四神丸為主方治療。若形寒肢冷等腎陽虛症狀較明顯,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久瀉不止,身體虛弱,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參、白朮、升麻等益氣、健脾、升提之藥;小腹疼痛較甚者,可加小茴香、木香以暖腎行氣止痛。或真人養髒湯亦可。中成藥有醒脾膠囊、固腸止瀉丸等可以選用。

總之,臨床治療腹瀉(洩瀉)疾病,在準確辨證基礎上選方用藥可以收到好的治療效果。(注:方中藥物需要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連結

喜歡我,就點一下“在看”

學用中藥 ▎腹瀉常用方藥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