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菜單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秋瑾曾寫下絕筆:“一腔熱血勤珍重,撒去有能化碧濤。”

正是因為有了像秋瑾、宋教仁這樣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才能獲得成功。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儘管作出了很多妥協,最終還是推翻了千年封建皇權。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01  字字珠璣,暗藏玄機

辛亥革命如星星之火,燎遍了神州的每個角落,也將清王朝的根基焚燬殆盡。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達成共識,由他來“勸說”清朝皇帝退位並擔任第一位大總統。此外,民國將以外國元首的禮遇對待清朝皇室,每年給他們一定的糧餉,並允許其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

那時候的清朝皇帝是隻有六歲的溥儀,實際當家人則是隆裕太后。主少國疑,這孤兒寡母的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又能作何應對。他們除了選擇退位,別無他法,一個年紀尚小,另一位目不識丁,所以連退位詔書也不是二人所寫。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當然朝中還是有些對清朝心懷感恩的遺老遺少,

張謇就是其中之一。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自然就接下了撰寫《清帝退位詔書》的責任。

中國人向來都講究面子,即使全世界都知道清朝皇室的遭遇,但這份詔書仍要體體面面。而且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專制和民主的分割,必將流傳後世。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張謇揮毫潑墨洋洋灑灑的寫下三百餘字,雖然字數不多,但每一句話都有所折射,將聰明人的聰明話展現的淋漓盡致。

可以說,這份退位詔書是中國人高階話術的範本。

第一句話是“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

”,這句話表面上是在陳述事實,然而卻有些平鋪直敘。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按常理而言,皇帝頒佈的詔書,開篇都是規模宏大,不可能寫得如此乾癟。

其實這也是一種反抗,看似是在陳述事實實則是充滿著鄙夷,它將“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的責任歸咎在了民軍起事之上。

接下來就是“

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革命黨人總是在搞自殺式襲擊和暗殺,導致滿清的王宮貴胄們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如果清帝不退位,則全族之人可能都會遭殃。

可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詔書中還是寫“特命袁世凱……”意思表達的很明顯,就是接下來不論袁世凱做什麼都是徵得自己同意獲得授權的。

如此一來,袁世凱上位有了合法的繼承性,而清朝也可以向世人說明,自己並不是被迫退位而是主動的,保住了面子。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02  避重就輕,粉飾自己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在這番話中,儼然把清朝皇帝塑造成了憂國憂民的聖君,他眼看著國家危亡但是沒能拿出好的辦法,故而不忍心看著民生不安。

在這裡,皇帝和專制不是國家走向滅亡的罪魁禍首,反而成了想方設法為神州找出路、即使犧牲自己利益也要保全大局的“開明人士”。

關於矛盾它隻字未提,只是在講述自己和所有人一同懷揣著痛苦,表示要和民眾風雨同舟。

在如此話術之下,清廷“民族罪人”的處境很快就被化解了。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在第一句中有個“多”字,可謂用心良苦。它向世人表達著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共和,大清還是有支持者存在的。

但清朝願意少數服從多數,寧願多吃點虧也不能負了天下人之心。

誰都知道,清帝是被迫退位的,可如此一來他卻成了開明民主的聖君,願意為了多數人的意見,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尤其是那句意思很明顯,我怎能為了自家的榮華富貴而不理睬民意?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這段話再往後的“

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云云,基本表達的都是清帝是憂國憂民的明君,願意為了天下放棄榮華富貴。

在這封詔書中,殘酷統治中國幾百年,為革命黨人所深惡痛絕的滿清皇室,搖身一變成了眾望所歸、甘願為集體利益而放棄自己的英雄。

這番話術,不可謂不高明。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03  無形博弈,實現共贏

不論怎麼說,清廷在頒佈退位詔書以前,皇帝都是這個國家的實際主人。因此詔書中的內容,即使沒有掀起波瀾,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道理必然的影響。所以,這封詔書可謂是字斟句酌,每個字都蘊含著乾坤。

接下來就是“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當時袁世凱的勢力如日中天,清廷總該要為自己留好後路,所以就把主角換成了他。

詔書還表示,袁世凱是資政院共同推舉出來的,有很高的威信力。希望他能夠帶著國家,變得更好走向共和。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其實這裡就是清廷在做順水人情,雖然按照其本身意願,肯定不願袁世凱上位。可迫於無奈,只能大肆地褒揚他,希望袁世凱能看在這個情分上,在以後的日子裡不要為難皇帝。

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詔書中提到的這五族,與革命黨人提出的“五族共和”相應。

詔書討好完袁世凱,接著又討好革命黨,畢竟他們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以後能否過得安穩與否,除了靠袁世凱還得靠革命黨。

清庭最後一篇重要公文,只有300字卻大有深意:高階話術的典範!

詔書的最後,清廷當然不忘為自己利益伸張,提出“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

這些就是他們之間達成的共識,比如以外賓禮遇相待,每年能拿到多少供奉,等等。如此一來,等有一天革命黨或者袁世凱翻臉,還能拿出這個詔書,作為理論依據。

這短短的三百字詔書,它的之內涵絕不僅僅是文字表面上那麼簡單。它有清廷的不甘,也有為自己洗白的努力,還有對當時權勢的討好與奉承,同時又不忘記為自己爭取權利,提醒袁世凱等遵守諾言。

看似平鋪直敘的短短三百字,竟然蘊含如此多的資訊。放眼整個世界,還有哪種語言,具有如此豐富而曲折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