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焦樹德治療痺症常用的5首秘方(送16個驗方、秘方)

菜單

焦樹德治療痺症常用的5首秘方(送16個驗方、秘方)

尪痺的治則與方藥

1.治療法則

尪痺的治療大法是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溼散風,強壯筋骨,祛瘀通絡。肝腎同源,補腎亦能養肝、榮筋且能祛寒、化溼、散風,促使風寒溼三氣之邪外出。治瘀通絡可祛瘀生新。腎氣旺,精血足,則髓生骨健,關節筋脈得以淖澤榮養,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體、關節漸漸恢復功能。

總之,在治療時要抓住補腎祛寒這一重點,再隨癥結合化溼、散風、活血、壯筋骨、利關節等,標本兼顧。若見有邪鬱欲化熱之勢時,則須減少燥熱之品,加用苦堅清潤之品。遇有已化熱者,則宜暫投以補腎清熱法,俟標熱得清後,再漸漸轉為補腎祛寒之法,以治其本。另外,還須注意調護脾胃,以固後天之本。

2.經驗方藥

根據治療法則,擬定了以下五方,隨症加減,進行治療。

(1)補腎祛寒治尪湯

川續斷12~20g,補骨脂9~12g,熟地黃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用量15g以上時,需先煎25分鐘)6~12g,骨碎補10~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知母9~12g,獨活10~12g,防風10g,麻黃3~6g,蒼朮6~10g,威靈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節15g,炙山甲6~9g,土鱉蟲6~10g,炙虎骨(已禁用,代用藥品寫在後面)。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虎骨、豹骨、熊骨現為禁用品,我常用透骨草20g,尋骨風15g,自然銅(醋淬、先煎)6~9g,三藥同用,以代虎骨,有時能取得類似效果,僅供大家參考。

本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而成。方中以川續斷、補骨脂補腎壯筋骨,制附片補腎陽、祛寒邪,熟地黃填精補血、補腎養肝為主藥。以骨碎補、淫羊藿、虎骨溫補腎陽、強壯筋骨,桂枝、獨活、威靈仙搜散筋骨肢體風寒溼邪,白芍養血榮筋、緩急舒攣為輔藥。又以防風散風,麻黃散寒,蒼朮祛溼,赤芍化瘀清熱,知母滋腎清熱,穿山甲通經散結,土鱉蟲活瘀壯骨,伸筋草舒筋活絡,松節通利關節為佐藥。牛膝下行引藥入腎為使藥。其中赤芍、知母、土鱉蟲又有反佐之用,以防溫熱藥助化邪熱。

加減法:上肢關節病重者,去牛膝,加片薑黃10g,羌活10g。

瘀血癥明顯者,加紅花10g,皂角刺5~6g,乳香6g,沒藥6g,或加蘇木15~20g。

腰腿痛明顯者,去松節、蒼朮,加桑寄生30g,並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隨湯藥嚼服胡桃肉(炙)1~2個。

肢體關節蜷攣僵屈者,可去蒼朮、防風、松節,加生薏苡仁30~40g,木瓜9~12g,白殭蠶10g。

脊柱僵直變形、屈曲受限者,可去牛膝、蒼朮,加金毛狗脊30~40g,鹿角膠9g,羌活9g。

關節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用量,並再加制草烏6~9g,七釐散1/3管,隨藥沖服。

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或加砂仁3~5g或藿香10g。脾虛不運、脘脹納呆者,可去熟地,加陳皮、焦神曲各10g。本方最常用,主治腎虛寒盛證。

(2)加減補腎治尪湯

生地15~20g,川續斷15~18g,骨碎補15g,桑寄生30g,補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黃柏12g,威靈仙12~15g,炙山甲9g,羌獨活各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絡石藤20~30g,土鱉蟲9g,伸筋草30g,生薏苡仁30g。

本方乃以上方減去溫燥之品,加入苦以堅腎、活絡疏清之品,但未完全去掉獨活、桂枝、附片等祛風寒溼之藥。在臨床上,本方雖較補腎祛寒治尪湯稍少用,但較之下方尚屬多用。本方主用於治療腎虛標熱輕證。

(3)補腎清熱治尪湯

生地15~25g,川斷15g,地骨皮10g,骨碎補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黃柏12g,威靈仙15g,羌獨活各6~9g,制乳沒各6g,土鱉蟲9g,白殭蠶9g,蠶沙10g,紅花10g,忍冬藤30g,透骨草20g,絡石藤30g,桑寄生30g。本方主用於腎虛標熱重證。

本方較上兩方均為少用,但遇邪已化熱者,須先用本方治療,故主用於腎虛標熱重證。

標熱消退後,仍需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漸漸以補腎祛寒法為主治其本。

(4)補腎強督治尪湯

熟地15~20g,淫羊藿9~12g,制附片10~12g,骨碎補15~20g,羌活12g,獨活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土鱉蟲6~9g,白殭蠶9~12g,防風12g,金毛狗脊20~40g,鹿角膠(烊化)9g或鹿角霜10~12g,川斷15~18g,杜仲15g,麻黃3~6g,炙山甲9g,懷牛膝12~15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20~30g。本方主治腎虛督寒證。

加減法:腰胯疼痛、大腿伸屈不利、下蹲困難者,可加澤蘭12~15g,白芥子6~9g,蒼耳子6~9g,蒼朮9g,五加皮9g。

汗多可減麻黃,一般不減也可。腰痛明顯而以腰脊強痛為主者,可加補骨脂12g,制草烏3g,乾薑3~6g。

略見熱象(上火)者,改熟地為生地,加炒黃柏12g,秦艽12g。骨關節見損者,可加尋骨風15g,自然銅(先煎)9g。

(5)補腎清化治尪湯

骨碎補15~20g,川斷10~20g,懷牛膝9~12g,黃柏9~12g,蒼朮12g,地龍9g,秦艽12~18g,青蒿10~15g,豨薟草30g,絡石藤30g,青風藤15~25g,防己10g,威靈仙10~15g,銀柴胡10g,茯苓15~30g,羌獨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苡仁30g,忍冬藤30g,澤瀉10~15g。本方主治溼熱傷腎證。

加減法:四肢屈伸不利者,加桑枝30~40g,片薑黃10g,減銀柴胡、防己。

疼痛遊走不定者,加防風9g,荊芥10g,去地龍。

痛劇難忍者,可加鬧羊花0。3~0。6g。肌肉痛者,可加晚蠶沙9~15g。

本文內容選自《焦樹德醫學全書——方藥心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

16個驗方、秘方來襲,專門解決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問題

小 編 導 讀

肌肉、筋骨、關節等痠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這是中醫學中的痺證。如果中醫名稱大家不熟悉,我們來說說西醫的病名,痺證主要見於西醫學中的類風溼關節炎、骨關節炎等,這下大家知道是什麼病了吧。

痺證主要是因為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使得經絡痺阻,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出現相應症狀。中藥在祛除外邪方面的功力不可小覷,有哪些方子可以在治療痺證中大顯神威呢?16個驗方、秘方見下文。

方一

【組成】

連翹30g,金銀花30g,苦桔梗85g,薄荷85g,淡竹葉60g,生甘草70g,荊芥穗60g,淡豆豉85g,牛蒡子85g。

【製法】

上藥共為末。

【主治】

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

水煎,香氣出即服,勿過煮。每服18g,日3服夜1服,病重者每2小時1服。

方二

【組成】

黃芪260g,土炒白朮130g,薏苡仁130g,肉桂16g,羌活17g,甘草16g。

【主治】

鶴膝風,症見膝部腫痛難忍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連服數劑。

【注意】

服藥前,先用槐枝、桑枝、接骨木枝、花椒木枝、葡萄枝各等份,熬水燻洗患處,洗後用布包裹區域性。

方三

【組成】

白菜籽250g,核桃仁200g,黃連9g,連錢草9g。

【製法】

上藥共為細末。

【主治】

鶴膝風,症見膝部腫大、疼痛、屈伸艱難,2年以內者均效。

【用法】

以人乳或雞蛋清調為糊狀,攤在布上,貼患處,2小時後揭去,不可時間過長,否則起皰。

焦樹德治療痺症常用的5首秘方(送16個驗方、秘方)

方四

【組成】

豨薟草500g,天麻90g,制南星12g,清半夏12g,當歸12g,秦艽90g,川芎90g。

【製法】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

【主治】

膝腫不能行走者。

【用法】

每服1丸,白開水送下。

方五

【組成】

當歸10~20g,黃芪15~30g,白芍15g,制附子6g,制川烏、制草烏、菊花各10~15g,制乳香、制沒藥、炒蒼朮、威靈仙、刺五加、烏梢蛇各6g。

【主治】

補氣養血,祛溼通絡。用於氣血虛弱,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腫痛。

【加減】

風溼熱痺,加石膏(先煎)30~90g,知母12~15g;風溼寒痺,加桂枝10~20g,細辛6~9g;痰凝血瘀痺,加制南星60g,土鱉蟲12~15g;氣血虧虛,加人參10g,地黃30g;咽痛,加山豆根15g;痛在下肢,加牛膝、獨活各10g。

【用法】

將制川烏、制草烏、制附子先煎1~2小時,然後再煎其他藥。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六

【組成】

茯苓30g,威靈仙18g,薏苡仁30g,雞血藤6g,黃芪50g,何首烏30g,魚腥草50g,懷牛膝5g,杜仲20g,炮穿山甲15g,制川烏6g,制草烏6g。

【主治】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主治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

水煎服。川、草烏先煎3小時後去渣入藥。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

方七

【組成】

石膏30g,知母20g,炒蒼朮20g,威靈仙15g,黃柏15g,老鸛草5g,防己10g,防風10g,荊芥末50g,秦艽20g,生地黃15g,赤芍15g,地龍15g。

【主治】

清熱祛溼,利關節,祛風活絡。主治熱痺(下肢骨關節疼)。

【加減】

脾胃偏痛,加炒山藥、炒白朮、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飯後服用。

方八

【組成】

生麻黃6g,防風15g,當歸80g,制川烏5g,制草烏5g,白芥子10g,地龍15g,威靈仙15g,羌活1g,獨活10g,細辛5g,制附子2g,乾薑5g,生地黃30g,杜仲15g,桑寄生15g。

【主治】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主治關節炎屬寒痺者。

【加減】

根據患者體質不同加減之。痛甚者,加穿山甲、全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飯後服用。

方九

【組成】

生川烏15g,生草烏15g,懷牛膝15g,甘草15g,白酒500g,白糖120g。

【製法】

將上藥浸在白酒內,泡7天后去淨藥渣。

【主治】

膝肘踝腕等大關節熱痛,多為對稱遊走性、活動受限者。

【用法】

每日3~4次,每次服10g。

焦樹德治療痺症常用的5首秘方(送16個驗方、秘方)

方十

【組成】

防己13g,絡石藤13g,炙麻黃7g,制附子7g,制南星7g,炙乳香7g,炙沒藥7g,白芥子7g。

【主治】

關節炎痛。症見從四肢小關節開始,逐漸蔓延到其他大關節,有的固定性痛,有的遊走性痛,多為對稱性,久則關節變形,區域性肌肉萎縮。

【加減】

關節紅腫者,去附子,加白芍16g,忍冬藤19g,海桐皮19g;腰膝痠軟者,加牛膝10g,秦艽10g,杜仲炭10g;自汗者,去麻黃,加白朮10g,桑寄生1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一

【組成】

麻黃12g,川牛膝12g,木瓜12g,甘草12g,黃酒250g,鮮姜12g。

【主治】

關節痛,行動困難者。

【用法】

水、酒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注意】

服後蓋好關節取汗。

方十二

【組成】

桂枝9g,白芍9g,麻黃9g,知母9g,防風9g,川烏9g,松節9g,桑寄生9g,乳香9g,沒藥9g,川牛膝9g,土鱉蟲6g,甘草6g,生薑3片,大棗2枚。

【主治】

四肢關節疼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三

【組成】

生黃芪30g,金銀花30g,石斛30g,川牛膝15g,遠志6g。

【主治】

膝關節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四(痛風關節疼痛方)

【組成】

金錢草60g,土茯苓30g,威靈仙30g,秦艽12g,關黃柏10g,炒蒼朮15g,牛膝12g,絡石藤15g,海風藤15g,伸筋草15g,連錢草15g,獨活10g,急性子10g,炙甘草6g,生大黃(後下)10g。

【主治】

清熱化溼,通絡止痛。主治急、慢性痛風所致的關節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五

【組成】

鮮連錢草葉。

【主治】

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

搗如泥狀,塗患處,每日1~2小時。

方十六

【組成】

當歸、川芎、麻黃、懷牛膝、陳皮、木瓜各10g。

【主治】

風溼痛。

【用法】

上藥為1劑量,把藥用紗布包好放在雞肚內,然後用線縫好雞肚,清水煮,不放鹽。熟後連湯一起喝。一次吃不完可吃2~3頓。隔日再服,共3服。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千年藥都安國民間驗方秘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玉欣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