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上庸地位如同雞肋是孟達得以長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菜單

上庸地位如同雞肋是孟達得以長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東漢時期,上庸隸屬於漢中郡,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當時漢中郡九縣的人丁統計總數一共為26萬。

上庸作為九分之一,往多了說,可能也就3萬人吧。即便說,孟達時期的上庸包含了鍚縣、房陵縣(房縣)和西城縣(安康),他的地盤相當於東漢時期的四個縣。但四個縣最多也就十萬人左右吧。並且這個資料,還是當年東漢人口巔峰時期的統計,三國時期因為戰亂原因,人口相比於東漢,削減了至少70%,當時的人口只會少,不會比東漢更多。所以很顯然,上庸甚至連十萬人丁都不一定有。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全據漢中。為了應付劉備可能對漢中發動的攻勢,曹操對漢中郡大致進行了兩項行政變動:將漢中郡的郡治所,由西城縣挪到了南鄭縣。曹操這麼部署,是因為漢中之前的治所西城離陽平關太遠,不便於前線指揮。搬到南鄭後,就沒這個問題了。將漢中一分為二,西面五個縣不變,仍為漢中郡,由夏侯淵負責防務。東部四縣由於離南鄭太遠,直接劃出,拆分為上庸、西城、房陵三郡,併入荊州,歸曹仁指揮。

上庸地位如同雞肋是孟達得以長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曹操

從曹操的部署可以看出,漢中的核心其實只有西部五縣,東部四縣只是添頭。曹操打下的地盤,他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但要讓他為了上庸跟劉備死磕,那也不至於。曹仁當時鎮守襄陽,負擔本身就很重,他不可能在上庸部署大量兵力。

曹操對上庸這個態度,那麼劉備呢?其實劉備也一樣。

曹操劃分完漢中不久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果然發動了針對漢中的戰爭。為期長達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拉開序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5月,經過兩年的大戰後,曹操被擠出漢中,撤到了長安。鎮守上庸的曹軍見曹操潰敗,也紛紛回縮,退至襄陽一線固守。劉備見此良機,便迅速派遣劉封和孟達分別從益州和荊州方向攻入上庸地區,當地的土著豪強見劉備軍兵強馬壯,遂順勢投降。

上庸地位如同雞肋是孟達得以長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孟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6月,上庸三郡納入劉備地盤。

不過由於劉備攻打漢中,自身的損失也非常嚴重,短時間內無力對上庸的土著豪強進行大換血,所以劉封、孟達攻佔上庸後,只是派兵佔領了離襄陽最近的房陵郡。而較遠的西城郡和上庸郡則交給了當地的豪強申儀和申耽管理。

這一部署,邏輯上沒毛病,畢竟劉備當時吞不下上庸三郡。集中有限力量於房陵,配合關羽拿下襄陽,這才是正道。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劉備設想得再好,也架不住東吳偷襲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0月,由於陸遜偷襲,劉備在荊州的三個郡淪陷,關羽也死了。劉備可謂是元氣大傷。而由於荊州徹底淪陷,劉封和孟達鎮守的房陵郡也就失去了戰略價值。

關於為什麼失去戰略價值,這裡解釋一下。

前面說了,漢中真正重要的地區是南鄭等西部五縣,上庸、西城、房陵三郡的地理戰略價值不大。劉備讓劉封、孟達進駐房陵,其本意不是為了守,而是為了攻。

上庸地位如同雞肋是孟達得以長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劉封

因為要想守住上庸,劉備就必須要控制漢中和南陽,如果漢中和南陽在敵人手中,上庸是守不住的。敵人一個東西對進,上庸就丟了。同樣道理,如果漢中、南陽兩地在蜀漢手中,那麼上庸就一定在蜀漢手中,因為上庸北面是秦嶺,有天然地理優勢。

也就是說,上庸就像一個管子,只要控制住兩邊的口子,上庸不是你的也是你的,相反口子被敵人控制,那麼上庸是你的也不是你的。劉備讓劉封、孟達駐紮在上庸,明顯是讓他們當作漢中和荊州的預備隊使用的。關鍵時刻,全力出擊,即便主動放棄上庸這塊地,也無所謂。

可是劉封、孟達關鍵時刻掉鏈子,沒有任何動作,居然蹲在房陵,既不做實際部署,也不做佯攻,完全沒屁用。這樣一來,劉備讓他們駐紮在房陵的意義就沒有了。

後來,魏軍鞏固襄陽防線,而劉封和孟達居然又翻臉了,導致孟達逃亡魏國,引魏兵攻打上庸。最後的結果就如前面所說的,當襄陽這個口子被魏軍控制,而荊州方向又不能支援,上庸根本守不住。

劉封丟了房陵後,敗逃回益州。駐守西城和上庸的申儀、申耽見這勢頭,想也沒想,順勢又投降了魏軍。劉備從拿下上庸到丟失上庸,一共才半年時間。

這整個過程,劉備未派一兵一卒增援,即表明荊州丟失後,上庸在劉備心中已經失去了必要性。而曹丕因為主攻方向一直都放在東吳,輕視蜀漢,他對攻漢中也沒興趣,這就是孟達能在上庸稱王稱霸七年之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