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菜單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新伊甸”的起源

近年來以科幻為題材的大作層出不窮,不論是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的《三體》,還是被譽為國產科幻電影里程碑的《流浪地球》,都是以“科幻”為題材,並且都將焦點匯聚到了“宇宙”這個詞上。如果說小說《三體》向我們展示了科幻宇宙的殘酷,電影《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殘酷之中的希望,那麼遊戲《EVE》則讓我們體驗了科幻宇宙的生活。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EVE》是一款由冰島CCP公司開發的太空沙盒或星際戰爭類的遊戲,但就我看來我更傾向於這是一款太空沙盒類遊戲。雖然在遊戲中戰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遊戲內容,但是當你深入體驗這個遊戲後,你會發現戰爭不過是表象的結果罷了。那麼既然是沙盒遊戲,其核心一定是高自由度的遊戲玩法,在《EVE》中高自由度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的。第一是龐大的遊戲世界,第二是複雜的遊戲機制,第三是以前兩條為基礎而產生的玩法。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科幻來自客觀,營造未來

首先是“龐大的遊戲世界”,《EVE》的世界是以太空科幻為題材而構架的,雖然是科幻,但是一些基本元素也是來源於現實世界的客觀存在。而對於“科幻”我們可以拆開來看,“科”指的是現實存在的科學技術,“幻”則指的是由已存在的科學技術延伸出的合理的想象。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在這種以合理的想象為指導下,CCP選擇了宇宙中的星系作為構建《EVE》世界的元素,在《EVE》的銀河系中是由7000多個不同的恆星系組成,這些星系都是可以被玩家探索的,只不過為了營造太空的神秘性,以及引起玩家的好奇心。CCP只在玩家可見的星圖上標註了5000多個星系,每一個星系都有4到8個行星。而剩餘的2000多個星系則被隱藏了起來,在地圖上沒有座標,在遊戲宇宙中也沒有固定的物理位置,相互之間也不存在相對位置,它們的存在構成了《EVE》世紀中十分神秘的“蟲洞空間”。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數千個獨立星系構建出了《EVE》龐大的宇宙,曾經有一名叫Katie Sae的玩家,每天花費1個半小時去探索《EVE》世界中的星系,她的夢想就是找到所有的星系,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一趟星際冒險就是十年。為什麼願意花費十年去做這樣一件事?又為什麼會花費十年的時間呢?這都與《EVE》獨特的魅力分不開,之所以Katie Sae會產生探索整個宇宙的想法,是因為資料片Dominion的釋出使得整個《EVE》世界煥然一新,星系中出現了絢麗的星雲,不同行星也有了獨特的細節,總而言之這個宇宙變得更加真實。宇宙深處究竟還會藏著怎樣的驚喜,這份好奇成為了Katie Sae開啟自己冒險之旅的動力。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但是在,《EVE》世界中僅僅有著好奇可是遠遠不夠的,這不僅是一款以高自由度著稱的沙盒遊戲,同時也是一款以玩法硬核勸退眾多玩家的星戰遊戲。僅玩家技能系統一項,就足以展現什麼叫做硬核,《EVE》中技能類別就有23個,技能種類442個,所需花費的技能點共計5億多點。而且這些技能都與你的遊戲體驗息息相關,比如想要學習開更好的更大的艦船,不僅需要造出來船,還要學習開船的技能。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所以對於Katie Sae這個探險家來說,探索整個宇宙也不是簡單的“跑圖”那麼簡單。已知星系十分簡單,只需要按照星圖竟可以找到。關鍵在於“蟲洞空間”,需要在遊戲中傳送探針來尋找它們與已知星系的聯絡點,其實在每個星系都會有那麼幾個聯絡點,只不過這些聯絡點是隨機生成,並且每24小時就會重新整理一次,同時玩家還不知道連線的是哪裡。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就是在這種複雜且麻煩的玩法中,Katie Sae花費了十年完成了她的夢想,當然在旅程的末尾她也得到了其所在組織的幫助。看到現在你會對《EVE》產生什麼印象,“龐大”、“複雜”、“繁瑣”等等。《EVE》用這種複雜的玩法龐大的內容使這片宇宙與現實極度相似,我們都知道在遊戲中無論多高的自由度,只要時間一長我們總會熟悉其中的一切,那個時候高自由度的感覺就開始衰退。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EVE》的複雜遊戲機制和龐大的世界,使得玩家有了更多的選擇,也使得整個世界有了更多的未知和可能。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名商人,亦可以選擇做一名殺人越貨的“海盜”,還可以成為一名勤勤懇懇的礦工。當然也不乏很多人選擇加入軍團,渴望有一天能夠做到軍團指揮的位置。我們提到的《EVE》的“龐大”和“複雜”使其如同現實世界一樣劃分了階層和群體,複雜的技能和漫長的時間使得每一個職業在遊戲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勞動時間決定勞動價值”《EVE》世界中的經濟系統簡直可以單獨拿出來寫上一篇論文,而這一切都給了玩家一種真實世界的感受。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美好與糟糕並存

但即使這樣依舊還算不上真實,你何曾見過“和平”的真實世界,所以在《EVE》中也不僅僅有著和諧的美好,還有著戰爭的殘酷。CCP相信只有設定“永久損毀”這樣的懲罰機制,才能讓玩家更加珍惜自己的遊戲生涯。就像在現實中我們只有一次生命,《EVE》的世界玩家的艦船隻要損毀那麼就永久性的消失了,不存在復活一說,不過玩家還可以以克隆體的形式復活,畢竟這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世界。這樣的懲罰機制下,雖然會導致一部分玩家因為辛苦的艦船損毀而心灰意冷離開遊戲,但是也會使更多的玩家有了更強的代入感,也讓眾多玩家明白,唯有在遊戲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保證自己的遊戲人生不會戛然而止。而這也使得《EVE》在玩家的心中價值急劇增高,畢竟這可是辛辛苦苦積攢來的家當,付出的越多就會越會明白如何珍惜。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除了增強了玩家與遊戲的粘性,這樣殘酷的懲罰機制也使得《EVE》中的戰役格外受人矚目,堪稱可以載入遊戲史冊。例如在玩家之間對“49會戰”的流傳,那真的是一場曠世之戰,雙方共參戰玩家數超過5000人,更是在同一星系出現了3000人線上戰鬥的場面。戰鬥過程中游戲伺服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雙方參戰人員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頻繁的掉線和持續的卡頓,官方曾緊急呼叫了另一款遊戲的2組伺服器來維持49會戰的繼續,而這是以另一款遊戲近三分之一的玩家十個小時無法登陸游戲為代價。在最後統計戰損時,竟已經超過了百萬人民幣,而就像現實中的戰爭一般,這場大戰之後很多玩家選擇離開,因為他們的一切都被摧毀了。

EVE:進入未來的次元壁,主演一部自己的“星際迷航”

如果明天就是未來,那麼科幻在明天之後

《EVE》的世界就像是現實世界的鏡子,在這裡有政治有市場,還有軍事和外交,彷彿你在現實中可以看到的一切都能在這裡找到影子,《EVE》真正的做到了給玩家造出了一個未來的世界。科幻的出現就是人類慾望的產物,但同時又是歷史的預言,“爆發49會戰的國服在戰後出現了一家獨大的局面,沒有了大規模的戰爭損耗,經濟快速崩盤,玩家大量流失,再加上後期官方的運營不利最終國服關閉。這樣一款經典鉅作就這樣關服著實讓人惋惜,但對於老玩家來說看著它關服也好過於感受它的衰敗,不過近期這款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知名展館收錄的鉅作又將開啟國服公測。雖然這遊戲有著複製的操作,極高的上手難度,但是其龐大絢麗的星河宇宙還是十分值得玩家去體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