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菜單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我一直很是調侃地稱呼劉邦為“老流氓”,與此同時,我的微信頭像也好多年都是陳道明老師飾演的劉邦了,是不是很矛盾?其實沒這麼複雜,因為歷史上的劉邦確實既有讓我討厭,也有讓我欽佩的地方。其實看待劉邦這個人物,要一分為二地去看,首先是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這足以讓他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但這也不能完全掩蓋其身上較為濃厚的流氓習氣;其次,劉邦是歷史上的最聲名遠揚的大流氓,很多流氓行為甚至讓他因禍得福,但這不能成為劉邦功成名就的邏輯理由。總之,劉邦耍流氓和當皇帝兩件事應該是兩件獨立的事情,沒有必然的關聯邏輯。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既給世人提供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也引發了人們不勝唏噓的歷史感慨。貴族出身、軍事天才的項羽最後竟然敗給了平民出身、流氓無賴的劉邦,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甚至難以接受。好奇害死貓,人們越是迷惑,越是好奇,就越容易對之產生濃厚的興趣。可是,很遺憾的是,很多人研究的結果居然是,劉邦之所以能贏項羽是因為劉邦夠不要臉。這讓我感覺有失偏頗、未及要點。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歷史的現象,去看歷史的本質。如果說劉邦善於耍流氓就能贏了項羽,奪得天下,我估計劉邦自己都不敢相信!而我們後人卻因此“總結”出劉邦的“流氓成功學”,豈不是貽笑大方?那麼,劉邦究竟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他成功的邏輯究竟在哪裡呢?他的過人之處在哪裡呢?

不甘平淡的堅持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民間傳說,劉邦他媽被龍盤了,所以生下了劉邦。這自然是一種加工宣傳。但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劉邦是過人之處的,否則這樣的“神話”和“傳說”,絕不會落到一個平庸之人身上的。

劉邦一生下來就遊手好閒,如果他出生在一個富貴之間,或許就是一個妥妥的紈絝子弟,吃飽喝足、調戲良家婦女,眼睛一睜一閉,這一輩子就這麼愉快地過去了。但是劉邦並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他的家境平凡,就是一個農家子弟。農家子弟還遊手好閒,這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的。首先,那個時候的農民如果不事生產,基本上連生存問題都很難解決的。落魄貴族韓信不事生產,還要靠漂母的一飯之恩才得以活下去呢!其次,在那個時代,人們對待“懶”的容忍幾乎是零,劉邦的遊手好閒讓劉老爹都對他深惡痛絕,幾乎已經放棄這個不成器的兒子了。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但是,劉邦活得很好,除了經常被劉老爹罵外,每天東蕩西晃,跟個巡視員一樣,好不自在。關鍵人家混吃混喝一點都不含糊。這就要點水平了。比如,劉邦喜歡喝酒,但身上又沒有錢。每一次到一個寡婦的酒寮裡去喝酒,都是賒賬。一開始,老闆娘也挺煩他的,只是有點怕事,所以強行容忍而已。但是沒過多久,老闆娘不光不煩他,還特別盼著他去喝霸王酒。為啥呢?因為這老闆娘是一個優秀的市場經理,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就發現,每次劉邦來喝酒的時候,她的生意比平時好得多,這多賺的錢比劉邦那點酒錢多得多。後來,時間一長,這個老闆娘對劉邦,不光把酒搭進去了,而且把人都搭進去了。

其實,很多人都覺得劉邦就是一個混吃等死的流氓,但其實流氓還真是有志向和原則的。只是他的生活條件,不允許他去盲目追求那些遙遠的夢想。一個人,在沒有能力去追逐詩和遠方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甘於眼前的苟且,堅守自己的底線,靜待時機。

劉邦的無賴是有底線的。比如劉邦賭錢輸了,寧願把自己的牛偷來抵債,也不賴賬。因為他知道在他一事無成之前,他在他家的名聲是好不了的。但不管如何,他始終會是他爸的兒子,坑一下就坑一下吧。但是,他要是在外面的名聲徹底地臭了,那麼他就再也沒有機會爬起來了。顯然,劉邦其實是一個知道輕重,並能保持理智的人。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劉邦的無賴是有目標的。就拿他到呂雉家蹭飯吃這件事來說,劉邦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因為呂家是外來戶,剛來沛縣,人生地不熟,對自己的過去不是那麼知根知底,只要表現得好,可以爭取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呂家這種大戶人家,需要的是能和他們“平等”對話的人,所以他報賀禮錢猛報了一萬錢,才能爭取那個資格。第三,呂家這樣的大戶,他們有見識、有實力,只要人對眼,他們根本不在乎錢不錢的。結果,這些關鍵點,劉邦都把握住了,從而成就自己的人生轉折。劉邦的成功與呂家的支援是分不開的,只是歷史刻意隱藏了呂家的存在感而已。

劉邦的無賴是有技巧的。大家可以細心地發現,劉邦耍流氓歸耍流氓,但是他是每天沉溺在那種無所事事的低階樂趣之中嗎?他是結交一些一無是處的人嗎?要是劉邦這個大流氓真就是一個街頭小混混,是不可能結識到蕭何、曹參、樊噲等一大批有識、有才、有力之士的。劉邦是在耍流氓的時候,其實是講技巧的,根據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式。

劉邦出身平凡,但又不甘於平凡。這一點從他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時,發出“大丈夫當如是”的感慨就可以看得出。從他一有機會就努力“轉正”(利用關係、抓緊機會給自己弄個亭長身份)也可以看得出。劉邦其實是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限於自己的基礎,只能披著放浪的外衣苦心經營,靜候時機。這種人,很多時候讓人看不起的,活得很卑微。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其實往往是更可貴的。

舉重若輕的豁達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五十歲的劉邦押送戍卒去指定地點,卻耽誤了行程,為了逃避秦律的懲罰,乾脆把所有人都遣散了。從此,被迫走上了反秦之路。很多人說,這是劉邦仁義的表現,但這其實只是劉邦聰明的體現。因為當時秦朝已經大亂,他能否順利地把人送到,然後回到家裡繼續過安穩日子,這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其次,當時已經誤期了,繼續走,也會受到懲罰,甚至那些戍卒可能會擔心受到懲罰而奮起反抗,到時候劉邦就有性命之憂了。所以,劉邦還不如就地解散,做個順水人情,說不定還能籠絡幾個人的人心,結果果然有一些人無家可歸,因感念劉邦的恩德,願意追隨劉邦。

但是劉邦並沒有盲目地投入到反秦浪潮當中去,因為身在亂世,首先你得學會保護自己,然後才有機會打敗敵人(這一點劉邦運用得爐火純青)。沒有隊伍、沒有根據地,劉邦帶著這些人到芒碭山“落草為寇”。於是,歷史上最有趣的雙簧開始上演了,劉邦裝作一副很純潔的樣子,呂雉開始在外圍幫他進行包裝和宣傳。說劉邦躲在深山中,自己怎麼也找不到,後來抬頭看天,天空有彩色雲霧籠罩,劉邦居然就藏在彩色雲霧之中。反正就是各種“吹牛不犯法”,引得那些無知無識的老百姓頂禮膜拜,紛紛前去投靠。就這樣,隊伍逐漸壯大了(背後沒少受呂家的指導和資助)。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後來,沛縣縣令感覺秦朝頂不住了,也想混個革命功臣,於是準備也順應潮流反秦。結果被手下的蕭何和曹參(都念想著劉邦呢)帶到溝裡了,這兩人趁機忽悠他把劉邦放進城來。雖然這位縣令後來猛然醒悟,但為時已晚,被劉邦和城裡的“父老鄉親”裡應外合地奪了沛縣。劉邦坐上了起義領袖的位置。

劉邦的事業終於開始起步了,看起來好像劉邦就是吊兒郎當、稀裡糊塗就當上了老大哥。但是,大家仔細琢磨一下,其實劉邦是有精心計劃和組織安排的。怎麼拉攏人?怎麼宣傳擴大?怎麼站穩腳跟?都是能找出蛛絲馬跡的。更何況,官職、威望、能力都更有優勢的蕭何和曹參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把老大的位置讓給劉邦呢?也說明劉邦是提前計劃好的。

劉邦無所事事的樣子是給別人看的,好像對什麼事都無所謂,其實是劉邦舉重若輕的豁達。因為人生很多事情是急不來的,甚至欲速則不達,還不如輕鬆一點去謀劃、去實施,沒必要那麼凝重。

恰到好處的較真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很多人說劉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劉邦從來不跟自己較真。這個話沒有大毛病,但還是比較片面,劉邦不是不較真,而是他懂得什麼時候該和自己和解。

在劉邦打下沛縣之後,又趁熱打鐵打下了豐縣,並派當時他手下最能打的雍齒帶兵駐守。結果人家雍齒覺得劉邦這人不靠譜,要就業還是要找一家正規公司,轉個頭便投降魏國了。這傢伙,可把劉邦較真的一面逼出來了。先是自己帶兵去打雍齒,結果被打敗。牛脾氣上來了的劉邦又帶著殘部去投靠當時實力強勁的景駒,準備借兵回來再來打。結果走到了半路上,景駒就被項梁、項羽叔侄給滅了,沒有達成目的。但是劉邦在途中遇到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導師張良,可以說,沒有張良,劉邦註定成不了大器的。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在返回的過程中,劉邦又積聚了一些實力,然後又去打雍齒,結果又被打敗了。所以,劉邦又去借兵,這次找的是風頭正盛的項梁。項梁為了拉攏、團結所有抗秦力量,果斷地派了十名大將率數千兵馬幫劉邦報了仇、雪了恨。透過這件事,大家還覺得劉邦不較真嗎?

但是,劉邦較真,卻不走極端,不會鑽到牛角尖裡不出來,見風使舵是他的拿手好戲。比如歷史上劉邦因為自己沒文化,所以特別鄙視讀書人,這也算是階級鄙視鏈吧。他常常會戲弄讀書人,甚至還幹過往讀書人帽子裡撒尿這樣有辱斯文的事。但是,像歷史上有名的酈食其這樣打著“高陽酒徒”的名號的讀書人,劉邦既然痞氣十足地拒絕人家,也能誠懇地聽取他的意見,西進關中若沒有酈食其那張嘴,就憑劉邦那點軍事水平,還真進不去。

到了咸陽,劉邦又想抱著秦宮裡的美女和財寶,好好地放縱一下,結果樊噲和張良一勸,人家嘟嘟囔囔兩句也就完事了。鴻門宴前夕,劉邦都把大軍拉到前線了,準備跟項羽開幹了,結果張良一勸,他又老老實實去給項羽裝孫子了;被“發配”漢中,一路上無精打采的,後來被韓信刺激一下,馬上就滿血復活了。彭城之戰,才快活了幾天,就被項羽打成光桿司令了,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跑到韓信那裡,偷來兵權又跟項羽幹起來了。滎陽對峙時,被項羽壓著打,打不贏就認輸,緩過氣來又偷襲。鴻溝會盟後,項羽剛一開拔,他就追上去偷襲……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你說劉邦到底較真不較真?他不較真的只是那些蠅頭小利或者虛名浮利,所以,他給人一種很豁達,很灑脫的樣子,就像一個流氓一樣,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無所謂,你們看著辦就可以了。但是,對一些核心的利害關係,劉邦其實是十分較真的,對雍齒就是這樣的,因為他不能接受背叛,也要藉此來警告他人。對項羽更是較真,因為他知道自己和項羽,雖然惺惺相惜,但不能共存,註定是你死我活的結果,所以必須咬住不放。

所以,劉邦較真是較真到恰到好處的。該較真的地方絕不放過,不該較真的時候,打個哈哈就過去了。這才是劉邦活得通透的地方,沒有生命安全、政治地位,所謂的尊嚴、利益都是瞎扯,沒有底下那幫人為自己賣命,他得到再多也守不住,還不如“慷慨”地和大家分享。

大智若愚的清醒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劉邦是平民出身,身上有很重的流氓習氣,這些其實都是他的致命弱點,因為限制了他的見識和覺悟了。我為什麼說如果沒有張良,劉邦永遠成不了大器,原因就在這裡。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有多高,他才有可能走多遠。

剛剛出沛縣出來的劉邦只是一個生活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聰明人,但談不上有什麼大的格局,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榮華富貴。所以,大家不要說劉邦仁慈、項羽殘暴,一個必勝、一個必敗這樣的話,政治中,沒有多少人是仁慈的。劉邦在西進關中的時候,和韓王、張良合作第一次打攻城戰,打下潁川城,他老人家憤怒於別人的頑強抵抗,進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劉邦仁慈嗎?

劉邦真正開始從自己的小民意識裡清醒過來,我想應該是在咸陽的時候。按照他的覺悟,就是人生當及時行樂,所以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後,劉邦是急匆匆地往人家的後宮裡跑,結果被樊噲和張良制止了。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一個人開始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並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和態度去實現慾望,這個人才真正地開始成熟了。所以,劉邦才會和關中子民約法三章,才會去鴻門宴裝孫子,才會憋著一肚子委屈進漢中,才會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才會一邊“大膽”用韓信,一邊三番五次陰韓信……

也就是在咸陽那個時候,劉邦才真正有爭霸天下的意識。並且迅速地調整了自己自我行為,並展現出劉邦身上最難能可貴的特質——聽得進話,想得清事。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挺難的,因為大多數人骨子裡都是固執的,特別是劉邦這樣一個五十多歲的糟老頭子,正常情況下早就定性了。

但是劉邦是真適合搞政治,太清醒了,太有自知之明瞭。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幹的,哪些是自己必須要幹。其餘不清楚的事情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並且同意之後,立馬就辦。如聯合彭越打游擊騷擾項羽,如策反英布,如採用陳平之計滎陽脫險……很多次,劉邦只要稍微猶豫不決,或者固執己見,他就會面對截然不同的結局,所幸,劉邦都踩到點子了。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劉邦給人感覺他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流氓,但是人家對重點工作一直抓得緊、跟得嚴,他幾次奪韓信的兵權,韓信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包括立國後,清理異姓王,打造自己理想的政治王國,劉邦的思路都十分清晰。

對於和項羽戰場對決這樣的事情,劉邦是被打得真沒信心了。從來沒有在正面戰場上贏過項羽。但是,他敢放手、願出價,只要誰能幫我弄死項羽,條件你們儘管提(心裡其實也恨得牙癢癢)。這就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所應該具備的對自我的清醒認識。

所以,我們看很多影視劇裡,常常把劉邦演成一個死不要臉,然後稀裡糊塗被命運之神推著向皇位靠攏的角色。這實在是有點膚淺了。劉邦是典型的那種表面上嬉皮笑臉,內心裡清醒、精明得很的人。

一點感慨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其實,我一直喜歡調侃劉邦,因為這個人確實有點老不正經,調侃他不過分,也很有趣。但是,其實我一直也很敬佩劉邦。作為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而且年近50才開始創業,最後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王朝,劉邦確實可親可敬。

劉邦的成功引起了很多歷史愛好者的關注和研究,但是劉邦的成功之路其實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可遇不可求。所以我時常勸誡朋友們,思考借鑑劉邦的成功之道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試圖在生活中仿效複製劉邦是且不可行的。我常說,成功都是偶然的,失敗才必然的,我們不要把偶然當必然,比如,學劉邦當流氓就能成功?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 背後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學

點選載入圖片

也有很多人把劉邦的智慧與現在廣為流傳的“厚黑學”聯絡到一起,並對號入座。這樣就真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劉邦遠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的,也有很多因素是我們無法匹配的。比如呂雉、張良、蕭何、韓信等幫手,比如項羽這樣一直逼著自己進步的對手,比如好多次大難不死的運氣……

我們讀史,絕對不是為了獲取一種淺薄的刺激感,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自嗨。我們要追求一種醍醐灌頂的收穫感和原來如此的覺悟感。這也是我堅持深度地去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理解的目的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