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好,李煥英》,服了

菜單

《你好,李煥英》,服了

一個字,牛!

這是我看完《你好,李煥英》後的第一反應。

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並沒有抱有任何驚豔的期望。

本身這個片子的故事就是基於小品改編的,我覺得並不會有多大的差別,看過一遍小品之後可能這個片子也就知道個大概了。

然而,看過電影之後才發現這個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

看完《你好,李煥英》電影,再和小品對比會發現其實它們是不一樣的。

小品十幾分鍾,它的包袱和笑料可以不連貫,可以是碎的拼湊起來。但是電影不行,它得連貫,得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戲劇和衝突推進故事的發展,角色塑造需要飽滿,臺詞也需要一定的功底。

總之,小品改成電影的難度是很大的。

而且,賈玲本身只是一個相聲和小品的從業者,並不是專業的導演。又是第一次導,又是跨界。到底行不行呢?

行。

而且非常行。

《你好,李煥英》豆瓣開分8。1,目前已經漲到8。3,非但沒有下跌反而上漲,真可以稱得上是奇蹟。

這種奇蹟的創造源於故事本身的優秀。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小品和電影都是賈玲根據自己母親的經歷改編的,以此來懷念自己的媽媽。

李煥英,就是賈玲媽媽的名字。

這個名字從2016年喜劇總動員舞臺上的小品被大眾所知道。

當時,看小品的時候真的是:

前面笑得有多開心,後面就哭得有多慘。

一個長得胖,也不優秀,穿著破洞牛仔褲的女孩,總是惹媽媽生氣。

吵鬧,埋怨就是母女倆的家常。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母親意外離世。女孩在恍惚間穿越回到了一個不屬於她的時代。

聽起來這樣的故事是不是挺老套的?

又是穿越,這次能玩出什麼新的花樣呢?

首先,年代感。

隨著賈曉玲從天上掉下來的時候,環境的色彩變得不一樣了,還有那個映入眼簾的化肥廠廠標,彷彿一下就把我們帶入了那個屬於父母的八十年代。

其次,故事架構。

電影沒有把小品中的包袱和笑料照搬過來,而是重新創作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其核心就是賈曉玲穿越後想辦法讓李煥英高興。

先是幫李煥英搶購電視,讓李煥英成為全廠第一個擁有電視機的人。然後又拉著李煥英參加廠子裡舉辦的排球賽,雖然拼盡全力只是拿到一個參與獎,但是李煥英卻非常高興了。

緊接著又張羅相親,賈曉玲想讓李煥英找一個好的歸宿,所以她就想盡辦法幫著廠子兒子沈光林追李煥英。

一個個的小故事,層出不窮的包袱和笑料。

這一幕幕呈現給觀眾,讓大家感覺這就是一部喜劇。

或許,有人會問:

搞笑的部分講完了,接下來就是煽情咯?

這其實是電影最高明的地方,也是超越小品的原因之一:

反轉

還記得小品的最後是賈玲聽到鐘聲,還沒來得及跟李煥英告別完,轉身就“消失”了。伴隨著李煥英結婚、生子,直到賈玲腦海中出現的一幕幕,剩下的只有眼淚和感動。

但是電影沒有延續這個套路,電影的最後沒有直接開始強行煽情,而是透過賈曉玲發現穿越過來的不止自己,忽然意識到自己一直想盡辦法讓李煥英高興,其實卻是李煥英一直配合自己。

穿越過來落地為什麼會砸到李煥英,這樣突然就明白了過來。

看到一邊跑一邊哭的賈曉玲,還有這串聯起來的伏筆,坐在熒幕前的觀眾既豁然開朗又產生強烈的共鳴,不禁潸然淚下。

場景轉變回到現實醫院中,發現這只是一場夢。

就像小品那樣,來不及和母親告別。

除了喜劇的外衣和悲劇的核心外,還有對現實的諷刺。

開場的升學宴會,聊年輕往事,攀比誰家孩子有出息,就連誰家第一個買電視機還不忘再拿出來吹噓一番。

這就是飯桌文化。

電影還對官僚作風和關係社會進行了諷刺。

排球比賽前廠長上臺發言,摸了半天口袋沒摸到發言稿,就說了一句話,還是有下屬帶頭領著場下的工人一起鼓掌叫好。

還有沈光林帶領大家排練的時候說:

“不要礙於他爸是廠長,想不練就不練,再說他也馬上不是廠長了,升官了。”

剛起身要走的工人立馬打臉,跟大家大聲嚷嚷:

“好好練!”

文藝匯演那個片段真的是全片最歡樂的部分了。

沈騰在臺上的假摔,明明臺下的人都想笑出聲了,卻礙於廠長在現場的原因,一直憋著不敢笑,甚至主持人想要去扶沈光林,還要給他加油打氣。

這一切都源於沈光林是廠長的兒子。

既好笑又諷刺。

不知道看過的朋友有沒有發現:

在穿越過去之後賈曉玲見到的李煥英總是那樣陽光燦爛沒有煩惱,而中年也就是現實中的李煥英卻總是不高興。

這也給賈曉玲造成了誤會,誤以為是自己的原因讓母親一直不高興,所以在穿越之後想盡辦法去讓李煥英高興。

甚至不惜要改變命運,想要讓李煥英嫁給沈光林。

因為賈曉玲覺得如果李煥英嫁給沈光林就不會生下她,也許新的孩子會讓李煥英更幸福更高興。

到頭來,賈曉玲才發現,自己健康快樂才是李煥英最高興的事。

原來,媽媽一直都很愛自己,那些所謂的“給媽長臉”的成績和成就一點都不重要。哪怕是什麼都不做,只要健康快樂,就是做母親最高興的事。

電影結束,當我們再去細細品味的時候會發現:

《你好,李煥英》不只是屬於賈玲一個人的作品,也不只是她一個人對母親的懷念。願我們每個人都珍惜和善待屬於自己的那個“李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