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評電影#你好,李煥英# 你願犧牲自己換取母親的幸福嗎?

菜單

評電影#你好,李煥英# 你願犧牲自己換取母親的幸福嗎?

母愛的故事總會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因為它總是能同無私與偉大劃上等號,母親對子女的愛,永遠都是不計代價甚至是不計後果的,而在談到母親時我們總會想到:她們犧牲了自己來換取了我們的幸福,特別是從上個世紀所謂“包辦婚姻”走出來的母親們更是如此。

然而,在《你好,李煥英》中,最讓我感到震動的一點卻是:當女兒穿越到母親的年輕時代,發現想要改變母親命運、要讓母親倖福的前提,竟然是不讓自己出生時,她依然義無反顧地這麼去做了。於是便開始捫心自問:如果換了自己,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無論是在很多國內的影視作品當中,還是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凡是遇到父母感情不睦,或者身在父親家境普通且“沒有本事”的家庭時,總會聽到兒女這樣問母親:媽媽,如果當初你沒有和我爸結婚的話……而母親的回答也似乎總是那句話:“傻孩子,那豈不是沒有你了?” 這個話題到了這裡往往就終結了,沒有人會再繼續追問下去,彷彿孩子的出生讓母親承受的苦難有了某種事實上的合理性。

我不想說這其實一種根深蒂固的對女性的壓榨,但也說明:我們在一邊歌頌母愛偉大無私的同時,一邊又理所當然地認為母親的犧牲和奉獻是理所當然的。不得不說,這是作為子女的自私,也是生而為人的自私。而片中的女兒卻跨越了這份自私,當“回到過去”的她發現,改變母親命運的方式竟然是另一場婚姻時,依然毫不猶豫地去主動促成這個改變,這種對於母親的遭遇發自內心的同情與憐憫,或者用“心疼”來形容更為恰當,不得不說體現了賈玲作為一名女性的溫柔和憐憫。

所以,我覺得《你好,李煥英》中最為難得的地方,也是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單方面、毫無節制地去歌頌母愛的無私與偉大,而是轉而以子女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母愛對於我們的重要性,這種理解是把母親看做了一個獨立的人,而拋開了她作為“母親”這個身份的存在,這也給了“回到過去”一種合理性的解釋:原本是帶著要改變命運、還她幸福的願望,最後卻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理解母親。

看到這裡不得不問一下自己:在母親為你犧牲了那麼多之後,自己能為她犧牲多少呢?然而電影並沒有停在這裡,而是進一步透過逐漸走入母親的生活,才發覺她所理解的幸福和自己想象中的並不一樣,以自己的價值觀“強行”給母親安排的幸福,又真的是她想要的嗎?片中的女兒對母親的感情,正是經歷了從“同情”到“理解”這樣一個過程,而這恐怕是我們大多數身為子女的人做不到,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做的事情。

而從同情到理解的這一過程,賈玲巧妙地利用了穿越到過去,旁觀和參與母親生活的方式來實現,其實“回到過去”這個概念並不稀罕,但賈玲這次卻一反常規,完全放棄了科幻甚至是軟科幻的噱頭,這讓整部電影的風格更為統一。

當女兒帶著“月入八萬”的成功學,帶著拯救的思想闖入母親的生活時,她其實是完全不理解母親的。當年輕時的母親說:“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了”,女兒回了一句:“那是你沒攤上呢。”她之所以這麼回答,其實也是不理解母親,那個從小就經常讓母親攤上事的她,那個總是被說“你什麼時候才能給我長臉”的她,一直以為母親只是喜歡一個“成功”的自己。直到她回到過去才發現,其實母親一直都沒有把“贏”、“成功”和“有錢”看的那麼重要。

這一點從很多細節當中就能看得出來。比如那場被逼出來的排球比賽,女兒對母親說“你現在不去爭,一輩子都贏不了”,其實我當時以為賈玲打算告訴我們“愛拼才會贏”,為了自己的幸福一定要去爭個頭破血流,但最後她卻發現母親只是單純地喜歡排球,是有一種“輸了就當玩了”的心態,所以當輸了比賽後她非但沒有難過,而是滿足於第二名獲得的獎品。

另外,母親的這一特質從當時選擇和父親結婚,到後來“假冒通知書”被拆穿之後母親的反應中也都能看得出來。把現代成功學思想強行帶給母親,這也是女兒最初對母親的一大誤解,而理解了母親這一點後,女兒也已經不再執念於去改變母親的命運,所以當她第一次看到母親和父親同時出現時,臉上也終於釋放出滿足的笑容。

片中還有一個情節讓人感觸很深,那就是當女兒看到年輕時的母親完全不會補衣服時,突然想到了小時候她給自己做的那些針線活,就忍不住開始大哭,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非常觸動,當母親不在身邊時,或者母親已經離開時,通常就是這樣一件不經意的小事會讓我們情不自禁睹物思人,去想起母親所有的好。而片中的這一幕又是發生在理解了母親之後,再去回過頭重新思考母親對自己的愛,無疑更懂得了母親的付出和為自己所做出的改變,也更加深了對母親的愛與懷念。

為什麼我說賈玲的目光充滿了溫柔和憐憫呢?因為這不僅僅是體現在對母親,還有對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按理說去尋找母親“不幸”的根源,會慣性和不自覺地去批判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而賈玲無意去挑起兩性對立,她對於片中男性角色同樣抱有溫柔的目光,無論是那個讓母親忍受清貧的父親,還是那個被認為是改變命運關鍵的廠長之子“光林”,甚至是那個小混混冷特,以及那個年代其他所有的男性角色,賈玲都抱有一種理解和同情的目光。

當然,最終我們還是要獨自面對失去,很多誤解與遺憾已經無法挽回,但當女兒終於開始理解母親時,或許也能多少彌補一些內心的愧疚之情。賈玲用這部電影去告慰母親、傳遞母愛的同時,還告誡我們這些仍然幸運地擁有母親的人,除了孝順與回饋之外,更多地是要去理解母親,理解她的犧牲與付出,更要理解她在“母親”這個身份之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時應該具有怎樣的風貌,某種程度上她們是為我們而活,但不代表這一切就是天經地義的,在理所當然地接受母愛的同時,更要主動去成全母親去成為“她自己”。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生其實是一場漫長的告別,但我們卻永遠不知道它何時會戛然而止,作為一個喜劇演員的賈玲,在片中肆無忌憚地奔跑與哭泣,把心中那種悔恨莫及毫不掩飾地宣洩了出來,這對於銀幕前的每一個觀眾都是一次震耳欲聾的警醒:與其想要回到過去改變母親的命運,不如從今天起就改變自己對她的態度,改變自己和她相處的方式,否則那份遺憾是再大的成功都永遠無法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