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叫“狗剩”的居然都是貴族

菜單

古代叫“狗剩”的居然都是貴族

先秦時代人們的取名,其實與現代都不一樣。

具體來說,當時的人名不避賤稱,類似現代的小名,俗名。

而取字上才專以美名,嘉名,類似現代的大名。

在上古時期,人們往往再嬰兒出生時,就根據其出生的境況和樣貌給取名。

所謂“子生三月則父名之”(《禮儀》),這時取名用詞較為俚俗,樸實,直到春秋時期依然如此。

例如;周始祖后稷是棄兒,於是名棄。

晉文侯出生時,其父晉穆侯伐條戎戰敗。於是取名為仇,以示不忘恥辱。

三年後,晉穆侯率軍打敗了北戎,其次子也剛好出生,於是去名成師,以紀念勝利。

晉成公出生時,其母夢見有神靈再嬰兒屁股上留了黑印,於是得名黑臀。

還有像晉頃公棄疾,莒著丘公去疾等,顯然寄託了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意味。

正是因為根據出生的情況取名,即使遇上糟糕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身體有著奇形怪狀的特徵也不避諱。

前面所說晉文侯取名為仇,以及晉成公取名黑臀都是例證,除此之外還有;

鄭武姜生莊公時難產,所以取名為寤生 ;

晉文公出生時,耳朵很大,看起來很像多長了一雙耳朵,於是得名重耳;

孔子的額頭隆起如山丘,所以的名丘。

再往前推,周懿王出生時可能也是難產,或者碰上眉頭,於是得名囏(即艱字)。

另外楚王堵敖也名艱,原因也類似。

至於王子弱,陳衰公弱,齊高弱,國景子弱,晏 桓子弱,王子惡,衛襄公惡,魯文公子惡,衛文公毀等,可能和今天農村一樣,故意去賤名來避開疾病災禍。

甚至也一樣用狗字,如鄭堵狗,衛史文子狗等。

《左傳。恆公六年》講當時取名的規則,“不以隱疾,不以畜牲,其實是理想主張而非歷史實情。

從前面的例子看,以狗為名,以隱疾為名大有人在。

因此,當時既有美名,嘉名,也不避醜,惡名,和後世大異其趣。

也正說明當時的名字類似今天的小名,俗名。

因為出生時取小名,俗名,所以再成年時就要行冠禮取字,也就是大名。

因此,寄託著美好,比較莊重典雅,正如取字時所說:“愛字孔嘉,曰伯某甫”。

從此,一個人有了尊嚴和體面,正式進入到貴族的圈子,並肩負起職責來。

不過有意思的是,無論名再惡,也不能更改,於是就在取名字時特意糾正過來。

比如很多名黑的都要字皙。鄭公孫黑,字子皙;孔子兩個高足,曾點和狄黑均字皙,這就是所謂“名字相對”。

然而也有不改的,鑄子鼎雲;“鑄子叔黑”。

正因為名與字有一俗一雅之別,所以稱呼就分外重要。

在當時,尊對卑要稱名以賤之,卑對尊要稱字以敬之;

對平級同樣稱字表示客氣,而在上級和平級面前,要自稱名以謙之。

所謂“父前子名,君前臣名”,所以當時上朝的場景,很可能會是;

“臣二拐啟奏”,“臣墩子以為”,“臣狗蛋不然”。

另外兒子對父親固然要用尊稱,但是,在君主面前,就要直呼父親的名。

這也說明君權高於父權,“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左傳成公十六年》記晉楚鄢陵之戰;‘欒書將載晉候,’針曰;‘書退!’“國有大任,焉得專之?”

欒針是欒書之子,但在國君面前,照樣斥責並稱呼老子的名。

這種俗名雅自的風氣,一直延續到秦漢。

如秦馮去疾,漢霍去病,儘管做到丞相,大將軍,但是仍然保持其俗名不該。

又如漢高祖劉邦名季,顯然是以排行取名。

正是如此,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於一些歷史人物才特意稱字,以表示敬意。

如屈原(名平),項羽(名籍)等。

直到漢宣帝嫌自己的名病已不好聽,改名為詢(《漢書》里美化是方便百姓避諱,其實是為了避他的詢字,漢代該詢子為孫卿子)。

從此上行下效,名才漸漸趨向,美名,嘉名,所以就另有小字,小名,俗名乃至後世的諢名來代替原先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