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菜單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漢高帝三年(前204年),漢王劉邦在和楚霸王項羽的交戰中收復了重鎮成皋(河南滎陽汜水鎮),並逼迫項羽訂盟,以鴻溝為界,以東屬楚,以西屬漢,之後項羽引兵東歸彭城。在中原局勢稍稍安定後,漢王便遷到成皋,住在河南宮成皋臺中,指揮對楚軍的最後圍。

當初,劉邦在和六國舊貴族—魏國王族後裔魏王豹的交戰中,擊敗並俘殺了魏王豹,還俘獲了魏王豹的諸多後宮姬妾,其中有薄姬、管姬、趙姬等美人。管姬、趙姬先得漢王寵幸,成為寵妾,而薄姬為人忠厚遲鈍,久久不得寵愛,只能在織室織布。薄姬、管姬、趙姬在魏王豹後宮時彼此相善,關係很好,曾經約定:“先貴無相忘”(先富貴的人不要忘記其他同伴),於是管姬和趙姬在受到漢王寵愛後,決心幫助薄姬。

高帝四年(前203年),漢王無事時在河南宮閒坐,召管姬、趙姬侍候。管姬和趙姬趁機當著漢王的面大聲談笑當初和薄姬的約定,嬉鬧不已。劉邦聽見寵妾們的談笑後果然出言詢問,於是管姬和趙姬向劉邦說起當年與薄姬約定的“富貴不相忘”諾言。劉邦聽完後心裡很是憐憫薄姬,當晚便將薄姬召來侍寢,準備幫助她了結心願。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在得遂心願、侍候漢王的時候,薄姬高興地對漢王說:“昨夜妾做夢,夢中見有蒼龍盤踞於胸口。”劉邦大氣地回答:“這是顯貴吉兆,讓我為你促成這好事吧!”之後,薄姬就有了身孕。

不過劉邦對這次寵幸薄姬之事並不是很在意,即使薄姬因此有孕、並於高帝五年(前202年)誕育了劉邦的第四子時,他也沒有過多的關注這一對母子,除了給第四子賜名為“劉恆”、並按照制度妥善安置薄姬母子外,劉邦對劉恆這個兒子再也沒有其他特別的關照,劉恆在幼年時,和父親劉邦都很少見面。

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漢王劉邦在垓下之戰中徹底擊敗項羽,迫使楚霸王江東自刎。在韓信、彭越、臧荼、吳芮等諸侯王的勸進下,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北)之陽舉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漢,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劉邦親征代地,平定了代相國陳豨的叛亂。當時代地無主,需要冊立諸侯王鎮守當地,於是高帝將時年八歲的劉恆立為代王,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即刻前赴代地就國。劉恆便在這一年告別母親薄姬,離開長安,以代王的身份前往晉陽,為大漢王朝鎮守代地。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崩於長安長樂宮,劉恆的二哥、皇太子劉盈繼位,即孝惠皇帝,朝中大權則被高帝的髮妻、皇太后呂雉操控於手中。呂太后為了報復當年高帝在位時,憑藉皇帝寵幸幾乎奪去劉盈儲君之位的高帝寵姬戚夫人、趙王劉如意母子,先將戚夫人殘酷迫害致死,又設計毒死了趙王劉如意。高帝庶長子齊王劉肥也幾乎被害,最後只得獻齊國城陽郡給異母妹妹魯元公主(呂太后的親女兒),並奉其為齊國太后,這才使得呂太后放過了他。但劉肥擔驚受怕之下,心神受損,於惠帝六年(前189年)早早去世。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惠帝七年(前188年),因為母親呂太后殘殺父親的寵妾戚夫人,又將自己的兄弟趙王劉如意毒死、齊王劉肥恐嚇早亡,二十四歲的孝惠皇帝心情鬱悶悲苦,屢屢借酒澆愁,漸生宿疾,最終因此抑鬱而終。呂太后立孝惠皇帝長子、年幼的劉恭為帝,即前少帝,朝政繼續把持在呂太后以及呂氏家族手中。

孝惠皇帝駕崩後,呂太后加緊了清除劉氏皇族子弟的行動,高帝第五子趙共王劉恢、第六子趙幽王劉友、第八子燕靈王劉建先後被餓殺、被逼自盡、或病亡後幼子被殺以至絕後。到高後八年(前180年)的時候,高帝劉邦八個兒子中,只有第四子代王劉恆、第七子淮南王劉長在世。劉長是因為自幼母親受誣告自殺,被呂太后撫養長大,相當於太后養子,所以沒有遭受迫害。而劉恆則是母子從小受父親忽視、疏遠,所以得到了當時同樣被高帝輕視怠慢的皇后呂氏的同情,簿姬與呂皇后之間同病相憐、關係居然相當親近。

到了高帝駕崩、呂皇后升級為呂太后時,因為兒子的封國偏僻貧瘠,對呂氏沒有威脅,同時當年和太后還有一段同病相憐的友情,薄姬出乎意料地沒有遭遇其他高帝姬妾及皇子們所受到的迫害,還被呂太后特別關照,派人奉送至代地,到自己的親兒子劉恆那裡榮養,並上尊號為代國太后。對比起下場悲慘的戚夫人、劉如意來說,薄姬和劉恆的待遇豈止強過萬倍。

孝惠皇帝繼位後,呂太后將自己家族中的女子大多嫁給了劉氏皇族子弟:妹妹呂嬃的女兒嫁給了營陵侯劉澤(即日後的琅琊王),侄子呂產的女兒嫁給了趙王劉恢,呂祿的女兒嫁給了朱虛侯劉章,趙王劉友的王后也是呂氏女,後少帝劉弘的皇后是呂祿的女兒。在這期間,代王劉恆也冊立了元后,雖然沒有確實證據證明代王后是呂氏女,但可能性非常大。劉恆和王后感情很好,前後生了四個兒子。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惠帝三年(前192年),為了更好地掌控諸侯王們日常的動向,呂太后把自己宮中的親信宮女挑選了部分機靈聰慧、容貌出色的安排出宮,前往各諸侯王國,名義上是賜給諸侯王們作為後宮妾室,其實這些宮女們暗地裡也負有刺探諸侯王動靜、隨時向太后彙報的秘密任務。其中有一個宮女名叫竇漪房的,也在出宮名單中。

竇漪房是清河郡人,清河郡屬趙地,為了能夠趁這次出宮機會返回故鄉,竇漪房私下用厚禮賄賂調配受賜宮女名單的內官,請他把自己的名字安排到去趙國的名單裡。但事與願違,分配名單時,竇漪房偏偏沒有如願前往趙國,而是被安排去了代國!得知訊息後的竇漪房痛哭不已,覺得代國山高水遠,自己去了恐怕再也沒有能夠返回的機會。就這樣,內心萬般無奈的竇漪房只得跟隨朝廷的車隊,踏上了前往代國的路途。

竇漪房等人抵達代國後,按呂太后的詔令入代王宮,成為了代王的姬妾。因為竇漪房微小謹慎、溫和平實的性格,所以得到了代王的特別寵愛,竇漪房先後為代王生下兩子一女,在代王后宮中的位置僅次於代國太后和代王后。

竇漪房少年困苦、父母雙亡,幼年時的生活很是悲慘孤寂,所以她對如今的富貴生活十分滿足,對代國太后薄氏和代王后(大機率是呂太后的族女)也是恭敬謙卑、尊奉有加,沒有絲毫失禮的地方,更沒有其他非分之想。這樣的謙和態度讓代王宮中人等對她稱讚、敬佩有加。竇漪房在代國的生活舒心愜意極了,她覺得就這樣平淡安寧地在代國過完一生,就是最大的福氣。

大約在高後末年(約前181年左右),代王后患病去世,代國王后之位空缺。當時代國太后薄氏屬意性格平和、行事謹慎的竇漪房為新王后,並準備親自上書給呂太后請求冊立竇漪房為代王繼後(薄氏自認為和呂太后有交情、況且竇漪房之前又是呂太后的宮中親信,如果薄氏上書要求冊立竇漪房,呂太后一定應允)。但此事被小心謹慎的代王否決了,沒有同意立竇漪房為繼後,竇漪房自己也推辭不就(這裡推測,代王后很有可能就是呂太后的族女,如果她剛死代王就馬上立其他人為新後,那麼有可能會被呂太后及呂氏忌恨,從而遭到殘酷的打擊。代王劉恆的兄弟趙共王劉恢、趙幽王劉友,都是因為得罪了自己的呂氏王后,所以被逼自殺、或者被軟禁餓死。代王就是想到了這一點,才不願、或者不敢冊立新後)。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話到這裡再多說一句:竇漪房能夠在代國得到代王的寵愛,並過上舒心愜意的生活,真的要感謝當年那個收錢不辦事、把她從去趙國的名單中改到去代國的內官。假如竇漪房真的如願去了趙國,那麼她就會遭遇到前後三任趙王(趙隱王、趙幽王、趙共王)的悲慘命運,很大可能會因株連之罪而早早遭遇不測了。

從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被立為代王、至晉陽就國開始,至高後八年(前180年)為止,代王劉恆在代地駐守了十五年,平日裡行事微小謹慎、恭儉謙卑,以身作則,上對太后、百官,下對代地官吏百姓都是謙恭有禮,禮法安肅。代王為人也是溫和文雅、寬厚仁德,個人的品德口碑朝野稱讚、傳頌在外。相對其他驕奢、狠戾的諸侯王們,代王溫和仁厚的性格實在是太難得了。

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在長安病逝。雖然她生前做足了準備,將呂氏家族安插在各個重要位置,以侄子趙王呂祿擔任上將軍、呂王呂產擔任相國,控制長安南北兩軍以威懾諸臣,期待呂氏家族能夠長保富貴。但人算不如天算,呂太后剛剛去世,以周勃、陳平為首的開國功臣們聯合高帝長孫齊王劉襄、其弟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子弟,以呂氏將要篡位為由,發動“誅呂”,將呂氏一族全部誅殺,徹底推翻了呂氏對朝廷十多年的統治,恢復漢室正統。

誅殺諸呂之後,皇帝(後少帝劉弘)就不能繼續呆在皇位上了,雖然他也是孝惠帝的兒子,但更是呂太后的親孫子。如果不更立皇帝,那麼日後小皇帝長大,絕對會清算舊賬,打擊報發動“誅呂”的老臣和劉氏宗族子弟。於是,大臣們決定抹去小皇帝是孝惠帝兒子的這個事實,另選新君。

當時,有資格成為新皇帝的人選中,以齊王劉襄(高帝長孫)、代王劉恆(高帝第四子)、淮南王劉長(高帝第七子)三人最有優勢,大臣們迎立新帝,主要是從他們之中選擇。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但在商議迎立新帝的朝會中,老臣們首先對於奉齊王劉襄為新帝就全部表示反對:齊王的舅舅駟均是一個狠毒、嚴酷的人,一旦劉襄被迎立為新帝,豈不是又來了一個“呂氏外戚”?本來大家誅殺呂氏,就是對外戚專權忍無可忍,不得已先下手以免日後被害,如果立齊王的話,那才叫舊禍剛去,新禍又來!因此齊王萬萬不可立為新帝。

淮南王劉長,這個時候才十六歲,年少衝動、輕佻暴躁,不是為君的最佳人選。同時劉長生母因罪自殺,是被呂太后從小撫養長大,如同親子,孝惠帝在位及呂太后當權時,劉長就依仗著呂氏的勢力驕縱專橫、跋扈不法。如果立淮南王為新帝,將來他很有可能會掛念呂太后的養育之情而清算諸功臣,使得元老重臣們重蹈呂氏覆滅的舊轍。為了大家將來身家性命的安全,淮南王也被排除在新帝人選之外。

在排除了齊王、淮南王之後,新皇帝的人選就只剩下代王一人了。相對於齊王和淮南王來說,代王寬厚仁德、溫和謙遜、恭敬有禮,品行敦實,簡直是新君的上佳之選;同時,代王母家薄氏地位微寒,人丁稀少,處事也是小心謹慎,循規蹈矩,將來絕不會有呂氏專權之禍。對比之下,周勃、陳平等老臣們一致決定迎代王入長安,承繼皇位。

於是朝廷派出使者前往代地,拜見代王並說明迎代王赴長安即位的來意;代王在短暫地謹慎觀望、以待時局發展後,決定立即出發趕赴長安。至灞橋時,長安群臣以參見天子禮拜見代王,代王立即謙虛回禮,不以皇帝自居,老臣們因此欣慰不已,認為沒有選錯人。

入長安後,代王沒有立刻進皇宮,而是在代國官邸與諸臣以外藩對朝臣的賓客之禮見面,大臣們奉勸進奏章,並獻印璽,請代王繼位。代王三辭之後鄭重接過國璽,表示願意繼承高皇帝、孝惠皇帝所傳下來的皇位,隨即諸臣以朝見天子之禮參拜代王。從這一刻起,代王劉恆才真正地成為大漢新一代皇帝,即漢太宗孝文皇帝。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孝文皇帝半生微小謹慎,謙恭平和,與世無爭,遠遠地躲到邊遠封國內,才在殘酷而血腥的漢初權力之爭中得以保全,並最終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不過即使是孝文皇帝這樣謹慎溫和的皇帝,在權力、利益和親情相對立時,同樣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他的四個嫡子,都因為權力的鬥爭和利益的糾葛,在他剛剛成為皇帝之後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去世夭亡,成為了這場改朝換代“爭鬥”中的犧牲品。

前面說過,劉恆為代王時,曾經和代王后生育了四個兒子(史記記載是三個兒子),而代王后雖然沒有確切史學資料記錄是呂氏家族的女子,但可能性非常大。在“誅呂”行動之前,代王后就不幸(或者說很幸運)去世了,留下了四個兒子。但詭異的是:在孝文皇帝剛剛即位的時候,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他與原配代王后所生的四個皇子居然先後因病夭亡,孝文皇帝所有的嫡子就此全部離開了人世。

這一事件在整個兩漢時期都諱莫如深,沒有人敢於去探查背後的真實原因。直到曹魏代漢後,才有史學家得以考據探查其中的原委:孝文皇帝四個嫡子皆由原配王后所生,而代王后很大可能是呂氏之女(雖然史書中沒有確切記載),所以這四個皇子自然具有呂氏的血脈。老功臣們誅滅了呂氏全族,迎立代王繼位後,為了消除後患,就連孝惠皇帝的兒子們都被全部殺死,以防將來遺禍復發。所以,對於新皇帝這四個有呂氏血統的皇子,老臣們自然是絕不能放過,必須清除(否則將來孝文皇帝駕崩,這四個皇子中的一個繼承了皇位,那當年誅滅呂氏的功臣們(或者其後裔家族)豈不是馬上就會遭到復仇、同樣被誅滅全家)。所以,為了漢室江山的延續、社稷的穩定、劉氏皇室的統治權不動搖,孝文皇帝在兩難中只有和功臣們妥協,捨棄了四個兒子,以換取天下的安定和和皇位的穩固。皇權之下、無有親情的殘酷本質,在這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不過,功臣為了自保,要的只是免除禍患、清除有呂氏血統的皇子,對於那些和呂氏沒有關係的皇子,諸位大臣還是相當的尊敬和禮遇,他們都得到了應該享有的尊榮和地位。孝文皇帝的其他兒子,全都平安健康成長,安享一生榮華富貴。

在四個嫡子夭亡後,孝文皇帝在世的兒子中,以寵姬竇漪房的長子劉啟年紀最長。文帝前元年(前179年)正月(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一歲之首,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三個月;另外孝文皇帝在位時兩次改元,但沒有建立年號,分別稱前、後某年),在太常(負責宗廟社稷禮儀的高官)“於諸皇子中擇元良,冊立為皇太子以定社稷”的奏請下,孝文皇帝將太常所上的奏疏發給群臣朝議,諸臣討論後回奏文帝:皇長子劉啟“淳厚仁德、恭敬有禮”,請立為皇太子,以固國家根本。於是孝文皇帝正式下詔,冊立皇長子劉啟為皇太子,頒詔天下,以穩定社稷。劉啟,就是日後的大漢王朝第六代皇帝——孝景皇帝。

在長子被冊立為皇太子後,孝文皇帝奉皇太后薄氏“諸侯皆同姓,皇太子已立,自以其母為皇后”的詔令,於文帝前元年(前179年)三月立皇太子生母竇漪房為皇后。就這樣,在逆天之運指引下,竇漪房從一個普通宮女成先為代王寵姬、然後是皇帝妾室,最後母以子貴,成為了皇宮中第二尊貴的女人——皇后(僅次於皇太后薄氏)。

除了早夭的四個兒子、以及被冊立為皇太子、日後又繼位為帝的實際上的長子劉啟之外,孝文皇帝還有三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劉武、劉參、劉揖;日後這三位皇子都被冊立為諸侯王,各自出鎮一方,成為漢室的屏藩。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這三位皇子。

梁孝王劉武:劉武是孝文皇帝次子(實際排行),和皇太子(孝景皇帝)劉啟同母,都是竇皇后所出。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劉武被冊立為代王,封國就是孝文皇帝未登基前的封國—代國的一部分。文帝前四年(前176年),因為代地貧瘠偏遠,在竇皇后的請求下,劉武改封為淮陽王。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最受孝文皇帝喜愛的幼子、劉武的四弟梁王劉揖墜馬傷重去世,因為沒有子嗣,所以淮陽王劉武改封梁王,接受了四弟的封國——梁國。之後劉武多次入朝參拜父親孝文皇帝以及祖母薄太后、母親竇皇后,得到賞賜鉅萬。劉武和同母兄皇太子劉啟的關係極好,兄弟倆感情融洽無比。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孝文皇帝駕崩,皇太子劉啟繼位,即孝景皇帝。梁王劉武因為是皇帝的親弟(同母),所以在當時的諸侯王中最為得寵,受到重用。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舉兵作亂,反叛漢室。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聯軍西進,準備攻打關中,但劉武的梁國處於吳楚聯軍西進的必經之路,於是吳楚聯軍首先攻擊梁國,克棘壁(今河南永城),殺死梁軍數萬。劉武退守梁都睢陽(今河南商丘)拼死抵抗吳楚聯軍。

吳楚軍隊被梁國軍隊阻擋,不能越過樑地向西進兵,就這樣在梁地和劉武的軍隊相持了三個多月。之後吳楚聯軍被太尉周亞夫率軍迂迴攻擊,大敗潰散,七國之亂因此被平定。戰後統計功勞,梁國軍隊的斬俘數目幾乎和朝廷軍隊一樣多,梁王劉武因此立下大功,被孝景皇帝厚加封賞,擴大封國,據有東方大片肥沃土地,封地北以泰山為界,西達高陽,擁有四十餘城,成為天下新一代強藩。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國之亂後被,梁王劉武奉詔入朝,接受朝廷獎賞。當時孝景皇帝還沒有冊立太子,在一次和劉武的宴飲中,孝景皇帝酒後戲言:“我千秋萬歲後,當傳位於梁王。”劉武當即謙虛推辭,不過但心中暗喜,竇太后得知訊息後也很高興。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景帝前七年(前150年)十一月,孝景皇帝廢黜了皇太子劉榮,於是竇太后就想讓劉武作皇位繼承人,並親自和孝景皇帝關說。大臣竇嬰、袁盎等堅決反對,勸阻孝景皇帝不可立梁王為皇儲,孝景皇帝心中也是後悔當年的酒後戲言,自然同意竇嬰、袁盎的奏疏。竇太后的意見被阻止後,雖然表面上不再提讓劉武為皇儲之事,但內心深恨竇嬰、袁盎,劉武也因此忌恨他們。

景帝前八年(前149年)四月,孝景皇帝冊立第九子、膠東王劉徹為新皇太子,此事袁盎出力甚多。劉武得知後更加怨恨,就和門客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劃,暗中派人刺殺了袁盎以及其他十多位建議立膠東王的大臣,作為報復。孝景皇帝追究此事,得知是劉武所為,於是非常生氣,下詔逮捕梁王門客羊勝、公孫詭,並準備對劉武加罪。在梁相軒丘豹、梁國內史韓安國的進諫下,劉武才命令羊勝、公孫詭自殺,把他們的屍體交給朝廷。

此事之後,孝景皇帝逐漸怨恨弟弟,不想原諒他。劉武這才覺得害怕,透過同母姐姐長公主劉嫖向母親竇太后認罪,請求皇帝兄長寬恕,孝景皇帝看在母親和姐姐的面子上,勉強原諒了劉武,但自此漸漸和劉武關係疏遠冷淡,不再像以前一樣親密無間、同乘車輦了。

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冬,梁王劉武再一次入長安參拜皇帝,並像以前一樣給孝景皇帝上奏,請求留在長安暫時居住(以便和母親、姐姐、兄長等親人多團聚一下),但孝景皇帝冷漠地拒絕了弟弟的請求,讓他在規定的朝拜時間到了後就返回梁國去。劉武因此心情十分惶恐,以為兄長會再加罪於自己,於是回封國後一直鬱鬱寡歡、心神恍惚。

為了消除憂愁,劉武到梁地北邊的良山去散心,當地人獻了一頭背上長著腳的牛給劉武,劉武見到這頭“異牛”後心裡特別厭惡,心情焦躁不安,由此發病。當年六月,劉武得了急症(或許是精神疾病),只捱了六天就去世了。他死後,孝景皇帝賜諡號為“孝”,稱“梁孝王”,葬於芒碭山下(今河南永城芒碭山保安山南峰)。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劉武去世後,孝景皇帝將龐大的梁國一分為五,分別冊立劉武諸子為王,以此消除梁國對漢室朝廷的威脅,其中劉武長子劉買承襲了梁王王爵(劉武次子劉明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為濟東王;四子劉定為山陽王;五子劉不識為濟陰王)。此後劉買的後裔一直承襲著梁王爵位。

元始三年(3年),劉武七世孫、第八代梁王(指劉武一系)劉立犯罪被廢、自殺;掌握朝廷實權的大司馬王莽在兩年後立劉武八世孫劉音為梁王,承梁孝王嗣。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篡漢,劉音被降為梁公,次年,劉音再降為平民。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在天下大亂中,篡位的王莽兵敗身死,第八代梁王劉立之子劉永趁機到洛陽拜見自立為帝的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封劉永為梁王,以睢陽(河南商丘)舊地為梁國。劉永藉機起兵,招納山東各割據勢力,盤踞於梁地。

建武元年(25年)十一月,得到更始政權覆滅於赤眉軍、更始帝被殺的訊息後,劉永在睢陽自稱天子,國號漢;當時光武皇帝劉秀已經在河北稱帝,國號也是漢,為了加以區別,劉永所建立的政權在後世被稱為“梁漢”。

此後劉永和光武皇帝激烈交戰,以爭奪天下。經過兩年的鏖戰,建武三年(27年)四月,漢大將軍吳漢率軍圍攻睢陽時,釜底抽薪將城外的麥子全部收割,睢陽城因此斷糧,劉永無法堅持,被迫向酇縣(河南永城酇城鎮)方向突圍。漢軍窮追不捨,奪取了劉永的輜重糧草,梁漢將領慶吾見大勢已去,於是在半路擊殺劉永,向漢軍投降。梁漢將領蘇茂、周建則奉劉永之劉紆為梁王,逃奔至垂惠(安徽蒙城),繼續對抗光武皇帝。建武四年(28年)秋,漢軍攻克垂惠,劉紆逃奔閩越境內,梁漢滅亡。梁孝王劉武的最後直系血脈,從此消失於中原。

代孝王劉參:劉參是孝文皇帝第三子(實際排行),其生母地位低微,連名字都沒留下來,劉參因此遠不能和兄弟劉啟、劉武、劉揖等相比,較少得到孝文皇帝的寵愛。不過由於他的母親不是呂氏女,所以劉參沒有被元老功臣們猜忌,在父親登基後,平安健康地成長,從這一點來看,劉參相比詭異夭亡的其他四個兄弟,命運還是要好很多。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劉參和二哥劉武一起封王,被冊立為太原王(也有資料記載劉參是推後一年封王)。孝文皇帝將自己繼位前的封國—代國一分為二,分別封給劉武、劉參;其中劉武都晉陽,為代王;劉參都茲氏,為太原王。但劉參的太原王沒當多久,文帝前四年(前176年),劉參的二哥代王劉武在其生母竇太后的請求下,以“代地貧瘠偏遠、地方苦寒”為由,說動孝文皇帝把寶貝兒子劉武改封到南方的淮陽。

劉武改封后,孝文皇帝乾脆讓劉參移駐晉陽,將代國和太原國合二為一,原代國土地都歸劉參所有,劉參因此被改封代王(這就看出親疏了,劉武是皇后親兒子,所以改封到南方富庶之地,劉參一個庶子,沒有背景,就只能在代地繼續硬撐。不過孝文皇帝將自己的舊封國全部留給劉參,雖然和東方、南方的大國不能比,不過意義很是重大,也算是補償劉參這個庶子了)。

代王劉參生母身份低微、不受孝文皇帝寵愛,自己又是庶子身份,在宮中的影響力和背景勢力微乎其微,所以他一生都沒有受到孝文皇帝的重視,不得寵愛。而代地位於偏僻孤寒的北方、實力弱小、沒有更大的能力為漢室屏藩北方,在整個漢代諸侯封國中,代國從來都是最默默無聞的國家,沒有任何值得敘述的突出事蹟。

不過這樣也好,安安靜靜、低調平和地生活,也許就是劉參最好的人生歷程了(多說一句,孝文皇帝就是從代王的位置上,入長安繼位為帝的。假使沒有後來的那些事情,那麼他必將和兒子劉參的命運一樣,默默無聞地在代地做一輩子代王,與世無爭、平平安安。從這一點來說,劉參才是那個最像孝文皇帝的兒子。)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在當了兩年太原王、十五年代王后,劉參於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在晉陽去世,孝文皇帝給這個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自己命運的兒子賜諡號“孝”,稱“代孝王”(和二哥劉武將來的諡號一樣),並讓劉參的兒子、自己的孫子劉登繼承代王王爵,延續著始於自己的代王王號。

元鼎三年(前114年),由於漢室開始擴充邊塞、出征漠北,代國之地是漢軍出塞的必經之路,不宜再封王,於是孝武皇帝劉徹以常山為界,將代孝王的孫子、自己的堂侄、第三代代王劉義改封為清河王,遷到中原富庶之地安置,劉參的後裔終於得以告別苦寒貧瘠的代地,安身於繁華豐沃的中原。

地節四年 (前66年),代孝王玄孫、第三代清河王劉年因為犯罪被廢除王爵,遷到房陵安置,只給予一百戶封邑,三年後,清河國也被除封,劉參的後裔因此失國。雖然在元始二年(2年)的時候,代孝王的五世孫劉如意被掌握朝廷實權的王莽以“推廣宗子”的名義冊立為廣宗王,但這只不過是王莽在篡漢前耍的“符命、讖緯”把戲而已,劉如意被立為廣宗王,不過是王莽矇蔽天下、增加自身權威的手段。始建國元年(9年),在王莽篡奪漢室社稷後,失去了利用價值的劉如意也被廢黜廣宗王爵位,貶為平民。劉參的後代從此再也沒有恢復祖先的地位,融入了普通百姓中。

梁孝王劉揖:劉揖是孝文皇帝最小的兒子(實際排行),雖然和三哥劉參一樣,劉揖的生母也是代王后宮中不知名的宮女,地位低下,但劉揖生性聰慧、自幼喜愛讀書,文學素養很高,因此很得孝文皇帝的喜愛,受寵的程度還要超過二哥劉武,更不要說三哥劉參(和大哥劉啟就不要比了)。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孝文皇帝剛剛繼位,隻立了長子劉啟為皇太子,次子劉武、三子劉參都還沒有封王,但他就迫不及待地將最喜愛的第四子劉揖冊立為王。孝文皇帝立劉揖為梁王,以被誅殺的呂氏梁王呂產的封地作為劉揖的封國,重建了梁國,都睢陽。劉揖因此成為第一個受封諸侯王的孝文皇帝皇子。

劉揖封王后便赴睢陽就國,孝文皇帝准許他五年一次入朝參拜,同時賜予他很多珍貴典籍,讓他帶到梁國研讀。劉揖對這些書籍愛不釋手,時常誦讀,尤其對《詩經》、《尚書》等更是喜愛。為了幫助愛子更好地學習經典書籍,孝文皇帝在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將著名的大文學家、博士賈誼調任為梁王太傅,專門負責指導、培養劉揖成長。在賈誼的教誨下,劉揖的文學、政治素質大大提高,和賈太傅平日對談文學、時政等事頗有見地,孝文皇帝得知後,對於劉揖的成長欣慰不已。

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劉揖按照五年一朝的制度,在太傅賈誼的陪伴下人長安參拜孝文皇帝,在孝文皇帝的面展示了自己不俗的文學才華,使得作為父親的孝文皇帝既自豪且開心。但樂極生悲,梁王在參拜皇帝完畢、前往上林苑打獵休憩途中,卻不慎墜馬受傷,醫治無效,因傷重而去世。孝文皇帝和賈誼得知噩耗後都悲痛萬分,哀傷痛惜了很久,賈誼甚至因為沒有看顧好學生,從此自責哀傷,於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在憂鬱中去世。

王膏腴之封國, 會漢家之隆盛—孝文皇帝兒子們的故事

點選載入圖片

劉揖在梁王位十年,他墜馬去世後,孝文皇帝賜其諡號“懷”,稱“梁懷王”。由於劉揖沒有兒子繼承王位,於是孝文皇帝將次子劉武由淮陽王改封為梁王,轉封到富庶膏腴之地—梁國。

以上,就是孝文皇帝繼位後,他除了皇太子劉啟之外,其他七個兒子的人生歷程和最終的結局。其中有莫名夭亡、連名字也沒能留下的四個嫡子;有半生風光無限、最後卻因為猜忌而鬱悶去世的梁王劉武;有默默無聞、平靜隨和,代替父親成為代王,命運也大致相同的代王劉參;有年少聰慧、喜好讀書,卻意外墜馬去世的梁王劉揖。這些皇子們的命運或悲傷、或遺憾、或安寧,但最終還是殊途同歸,匯入了永不停歇的歷史長河之中,後人在研讀他們的人生時,也許有唏噓,也許有欣慰,也許還會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