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那些不上補習班、沒被“雞”過的娃,後來都怎麼樣了?

菜單

那些不上補習班、沒被“雞”過的娃,後來都怎麼樣了?

討論

之前,我們寫過一篇《那些小時候拼命上補習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對小時候經常上補習班孩子的命運,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

現在,我們在一起來看看,不上補習班、從小沒被“雞”過的娃,後來是什麼樣的。

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上補習班、還是不上補習班,不管是“雞”、還是“不雞”、“雞”到什麼程度,都未必具有普適性。

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每個家庭不同,孩子們所處的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也千差萬別,地域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幾個例子,未必能代表所有人。

相比起上次大範圍地討論“上補習班”,這次的“不上補習班”的孩子,範圍就小得多了。

不過,只要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就足矣。

“雞”、還是“不雞”?

丁真剛火的時候,有人就說:

一看就是一雙沒有經歷過補習班和奧數的眼睛

還配了戴眼鏡的表情。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有不少家長都被焦慮大潮裹挾,讓孩子們投入到了永無休止的補習當中,不補習的孩子,可能反而是少數了。

所以,丁真這樣清澈的眼神,確實在年輕人中很少見,現在的小學生裡可能都不多。

但是,永遠不要低估“雞媽”們的戰鬥力。

雞媽們對“11月最佳評論”的評論是:

一雙沒有經歷過補習班和奧數的眼睛,固然是美好的,但在今天,這樣的眼睛,能看到好未來嗎?

堅決地“雞”,和堅決地“不雞”,可能都是少數,多數家長,應該都在“雞”、還是“不雞”的兩頭搖擺不定。

之前讀到過一篇文章,作者說自己的一個親戚的孩子,在鋼琴透過10級後,就把家裡的鋼琴砸了。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雞娃”過程中,孩子們早就已經疲了、累了,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也沒有了興趣、目標,也沒有自己的樂趣。

可能直到有朝一日達成了家長們的目標,他們才會有一絲解脫的快感。

在有些家長“暴政”般的管教下,個別我們看到的成功者如郎朗,可能只是倖存者偏差罷了。

況且,不被“雞”的娃,就一定沒有好未來嗎?

不被“雞”的娃,以及他們的好未來

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本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副標題是:13個在家上學的真實故事。

文章簡要介紹了三個孩子,除了“在家上學”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充滿了熱情,並且都很優秀。

即使退學在家,他們也都堅持自學,不過,這時候,他們不用學得那麼枯燥,也沒有人制定那麼多的清規戒律,而是可以完全隨心所欲。

他們有的在未成年時就吸引了公司的注意,想和孩子籤合同;有的13歲就被邀請至中國教育創新年會演講(下圖),還有的很小就參與了央視節目的錄製。

談及為什麼退學,上面這個小姑娘的媽媽說,孩子剛上初一時,作業就開始寫到每晚12點了,有的孩子更晚。但第二天早上,還要早起,還有一天的課等著他們。

孩子每天早上都是急匆匆地出門,“吃得比貓都少”。

退學之後的第一個早上,孩子先去跑步、跳繩,回來再吃早飯,吃了足足一個麵包、兩根香腸,一個雞蛋,一把堅果,三塊蘋果,一杯熱牛奶。

完事了還像貓咪那樣滿足地舔舔嘴巴——看見她終於吃飽的樣子,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孩子的媽媽如是說。

現在的學生們,從中學開始,基本就沒有自己的什麼時間了,早上有早自習,晚上有晚自習,白天一天課,整日沉浸在無休止的學習、作業、刷題中。

用網上的話說,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牛多,這話來形容現在的孩子們,好像也沒跑偏。

我們前面舉過例子,美國曾以大學生、中學生為物件做過研究,僅僅是早上晚到校一小時,讓孩子們多睡一會,其他的什麼都不變,孩子們的成績就提高了。

而我們很多學校乾的事,是不斷壓榨學生的吃飯、上廁所、睡覺等等的時間,全部挪到學習上來。

我們在《學生的早、晚自習這麼不合理,為什麼不取消?因為誰都不敢》,以及其他很多文章裡,提到並批評過這樣的現象。

就像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所說,衡水中學的清規戒律,至少50%都可以取消。

孩子們每天那麼多要做的作業和題目,又有多少是必須的?有多少是在不停地重複,沒有什麼實際的效果?

波士頓學院的心理學教授Peter Gray認為:

主動學習本就是人的天性,前提是你對它感興趣。嬰兒看見父母走路,會自發嘗試,跌倒無數次他們也不會沮喪,而是越挫越勇直到真正習得。因為它充滿好奇,此時學習是天性,學會是目的,一切自然而然。直到這種天性被摧毀。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糾結為什麼他們不再主動學習了——因為主動學習最核心的動力:好奇心,娛樂性,社會性都被剝奪了。

我再修改、強調一下,我們一再強逼孩子去學習,然後糾結為什麼他們不主動學習,因為主動學習最核心的動力:好奇心、娛樂性、社會性都被剝奪了。

家長可以做出改變

當然不是鼓勵所有人都在家學習,或者退學,只是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家長們擔心的所謂“輸在起跑線”,後果好像也沒有那麼嚴重。

倒是我們因為擔心“輸在起跑線”,因而一再給孩子加碼,反倒可能出問題。

當前流行、大家也一直在接受的教育,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工業化社會,讓原來的農民,掌握一定知識,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產業工人。

如果是從農村、大山進入城市,教育可以幫助你進行所謂的“階層躍升”,這也是教育一直以來的使命,現在也仍然可以做到。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張桂梅,就一直在做這樣的事。

但是,想要更進一步,從中產再向上“階層躍升”,這就不是僅僅透過接受教育,就能完成得了的。

過去的幾十年,家長們習慣於路徑依賴,認為讀書能改變命運,但是過去的幾十年,可能是人類史上最波瀾壯闊的40年了。

前無古人,可能也後無來者,所以,家長們也不要對今天的孩子期望過高。他們已經很難、很累了。

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學校佈置那麼多作業,真不是100%都需要完成,作業永遠也做不完,題也永遠 刷不完,何必讓自己去追求100%的完成度?

之前有位初中生讀者評論,說自己每天晚上做作業到很晚,第二天早早上學,上課經常打哈欠,滿滿一天的課程下來,不管聽懂多少,老師又佈置了一大堆作業。

當天再做到很晚,如此惡性迴圈。

作為家長,能不能給孩子擋住一部分壓力,讓他們少做點作業,偶爾“摸魚”一下,也無傷大雅嘛。

事實上,也已經有人這麼做了。

延伸閱讀:

那些小時候拼命上補習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學生的早、晚自習這麼不合理,為什麼不取消?因為誰都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