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了在中國生存下來,曾經的佛教有多努力(1):隱忍翻譯佛經

菜單

為了在中國生存下來,曾經的佛教有多努力(1):隱忍翻譯佛經

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佛教雖然不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卻被公認為與儒、道一樣,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之一。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由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時期,佛教衝出印度,開始向西域發展,此後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經過兩千多年的繁榮昌盛後,在印度和中亞,佛教已經沒落,甚至難覓蹤跡。卻在中國以及中國文化輻射的東亞和東南亞得以保留,甚至發展旺盛。

為了在中國生存下來,曾經的佛教有多努力(1):隱忍翻譯佛經

中國,更是被稱為佛教的第二故鄉。

一個人,移民到異國他鄉,想要被本地人接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化思想自然更難。何況佛教進入中國後,面臨著與中國文化的諸多衝突和適應。

為了在中國能夠生存下來,佛教做出了很多努力,並最終促成了儒佛道三教和諧,達到“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有機結合。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沒有明確的說法。根據史料記載:“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

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 佛道流通之漸也。

也就是說,在漢武帝時期,西域各國已經有佛教信仰,並且會對佛像燒香禮拜。

一般認為,佛教真正進入中原地區,是在漢明帝時期。“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說法最有名,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

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

次日早朝,漢明帝將此夢說與眾臣,博士傅毅以佛對。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

為了在中國生存下來,曾經的佛教有多努力(1):隱忍翻譯佛經

蔡愔回來的時候,以白馬馱著經書抵達京師洛陽,所以就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隨同蔡愔一起來到洛陽的僧人摩騰、法蘭最後也都於此寺圓寂。他們所合譯的《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繼兩位僧人之後,陸陸續續有僧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在漢朝官方的支援下,大部分在京師洛陽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據《開元釋教錄》載,從桓帝到獻帝(公元189年至公元220年)的40年中,譯有經典187部379卷。這些經書,為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奠定了基礎。為之後的大規模發展,做好了理論建設的準備。

此時的佛教,剛剛進入中國。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並沒有大量的開展弘法工作。許多僧人埋首經卷,認真地做著翻譯工作。

因為有一些文化方面的衝突,是對立非常嚴重的。

為了在中國生存下來,曾經的佛教有多努力(1):隱忍翻譯佛經

比如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指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與佛教的剃度制度,有很大的矛盾。

東漢時,察舉制仍然是選拔官員的一項重要制度。孝悌力田,被公認為兩種德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能夠使社會秩序安定和諧;勤於耕作,家給人足,有助於國家富足。

佛教想要在中國得以推廣,這兩項問題,必須得以解決。否則民眾很難從思想上接受,統治者也不能容忍生產人口的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看到了佛教的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的相通之處。

《魏書。釋老志》中就說:“

又有五戒,去殺、盜、淫、妄言、 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

認為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仁義思想,是很相近的。

為了在中國生存下來,曾經的佛教有多努力(1):隱忍翻譯佛經

漢朝的權貴階層,篤信黃老之術。他們認為佛教與黃老神仙方術同類,所以王公貴族,多有信仰。如漢章帝時,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桓帝“宮中立黃老浮圖之祠”。

總的來說,此時的佛教只在達官貴人間流行,還沒有真正的普及到民間。

一個人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首先做好手頭的事情,認清身處的位置,適應周邊的環境。這些都是基礎。真正的發展,要靠自己的能力,也要等機會的到來。

思想文化的傳播發展也是如此。

經過一百多年艱苦的翻譯工作,佛教終於迎來了弘揚佛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