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上難得的善良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卻保住了上千人性命

菜單

歷史上難得的善良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卻保住了上千人性命

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隨著古裝影視劇的熱播,我們能瞭解到古人的生活,當然,其中有真實的,也有作者杜撰的,以至於經常被大家發現一些“槽點”。

比如《三國演義》中,一士兵餓得發昏,下一秒就見到啃起了一根玉米;再比如在《關雲長》中,關羽請曹操吃家鄉菜,結果上桌的居然是胡蘿蔔;《大漢天子》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漢武帝喂大臣吃飯,結果食物竟然是泡麵。

除此之外,最誤導人的就是宣讀聖旨了,在眾人印象中,宣讀聖旨的大多是太監,他們扯著公鴨嗓,大聲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

然而在眾人心中,古代宣讀聖旨就應如此,這有什麼可吐槽的?首先,影視劇中的聖旨都是一個模樣,整體是金黃色,上面可能會有龍形圖案。

但真實的聖旨並非如此,它是“五顏六色”的,並且按照官員的等級不同,所使用的聖旨顏色也是不同的。通俗點來說,就是接旨的人官職越高,聖旨的顏色越豐富。

並且宣讀聖旨的人不是太監,他們的身份尊貴,有固定的部門及人員,大多被稱為“翰林”。

關於宣讀聖旨,曾有過一段勵志的故事,他是歷史上難得的善良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卻保住了上千人性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此事的主人公是五代時期的張居翰,出生於公元857年,是今河北清河縣人,關於他的原生家庭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他淨身到皇宮當太監來看,生活必定十分艱苦。

說起太監這個職位,很多人都會想到陰險奸詐這幾個詞,因為他們身體上缺少了一些部件,導致他們性格發生改變,很多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

但張居翰卻是太監中的一股清流,從根本上說他是一個十分善良,辦事勤懇的存在,以至於很快就獲得皇帝的賞識。

眾所周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隨著朱溫勢力的增加,梁國建立後。張居翰獲得了李克用的賞識,並且在張居翰的計謀下,很快打敗了朱溫的軍隊。

雖然張居翰是宦官,但有很多才華,在此期間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深受老百姓愛戴。隨著李克用的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勖繼位晉王,對張居翰依然寵信有加。

李存勖稱帝后,任命張居翰為樞密使,但張居翰清楚自己位置的來由,從不參與權力的爭奪,選擇明哲保身,讓自己度過了難關。

李存勖當了皇帝后,開始擴充地盤,對前蜀末代皇帝王衍下了手。然而王衍是個草包皇帝,直接出城宣佈投降,並過了一陣子軟禁的生活。

公元926年,李存勖找王衍進京,表示會給他分封土地,隨後便將王衍以及他的宗親等人送去了東邊。

原本李存勖並沒有對他們動殺心,奈何架不住枕邊人吹風,直接下詔“王衍一行,並宜殺戮。”並且讓宦官去執行。

要知道,當時皇帝下達的詔書,都是要經過張居翰檢視的,看到詔書中的內容,他於心不忍,這要是真的執行,最少上千人都要死亡。

最後,張居翰自作主張,冒死將“一行”改成了“一家”,這才解救了上千人的性命。

張居翰晚年時,產生了激流勇退的想法,畢竟亂世之中,生活在皇宮實在太危險,還是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比較愜意。

關於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新五代史》

(本文宣告:以上圖片均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