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王老吉賣“不痛風啤酒”,給我看笑了

菜單

王老吉賣“不痛風啤酒”,給我看笑了

要說飲料界的網紅,那真是地裡的韭菜,一茬不如一茬。

元氣森林折騰半天,也就是說了個0糖的謊,鬧了個日本品牌的笑話。

再看看前輩王老吉,最近已經殺進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一亮相就是一套組合拳:

“健康啤酒革命性產品”

“不誘發痛風、不長啤酒肚、不頭痛、不尿頻、美容養顏、營養豐富”

既有來自德國的高貴啤酒基因,又繼承了傳統涼茶的神藥氣質

,賣點多到一張海報差點擠不下。

不禁讓人想起趙麗蓉老師那段歷久彌新的表演:“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這酒怎麼樣?聽我給你吹。”

據相關報道,這酒去年推出至今,還處在鋪貨招商階段,雖在會展上華麗亮相,但目前還喝不到這杯“美容養顏營養豐富”的好酒。

與海報上的繁榮自信呈反比,廣大群眾還沒喝到酒,就開始為王老吉的凋零痛心疾首。

去年訊息剛傳出來時,網友就不太看好王老吉此舉。

好好做涼茶不行嗎?為什麼總熱衷於搞跨界?

跨的還是酒水界。

說白了,酒就是酒,不管海報上寫什麼,都很難撼動人們心中對“飲酒有害健康”的科學認知。

要命的是,王老吉之前的國民認知就是健康,矛盾天然存在。

網友之所以唱衰吉啤,是因為他們對老字號“王老吉”的情懷,就來自“怕上火喝王老吉”營造的健康氛圍。

在大家看來,

如今的王老吉,越來越不懂“王老吉”了。

但要是留意觀察一下王老吉這些年的風騷走位史,大概就會明白:

廣大群眾對“王老吉”品牌的認知,和王老吉公司對它的認知,早就開始分裂了。

01

跨界上癮的王老吉,

跨成了四不像

最顯眼的分野就是產品,你還記著王老吉是賣涼茶的,但人家其實什麼都想賣。

王老吉賣酒不是一時上頭,已經籌劃了好幾年。這次跟吉啤一起登場的還有一款白酒,比吉啤更早。

名字叫做“王老吉歲歲牛”,主要宣傳功效是喝了不難受,包裝圖看起來龍精虎猛,廣告語寫著:“怕上頭,喝歲歲牛。”

歲歲牛專案的總經理說:“王老吉200元的酒可能媲美市面上500元甚至更高檔次的酒。”

連產地都很有講究,生產地選在四川,落戶則在貴州,兩個白酒大省一網打盡。

再往前還有一款刺檸吉氣泡酒,掛在小資小酒的末班車上,跟林丹合作,號稱有消食利尿、防癌抗衰之效。

不過如今在某寶某東上都查無此酒,購買渠道成謎。

這幾年,涼茶市場不振,王老吉似乎把酒類當成了下一片藍海。

可它挑中的每一個品類,都矗立著幾座不好惹的大山。

白酒高階的有茅臺五糧液,年輕化的有老村長江小白;啤酒圈裡青島哈爾濱天天神仙打架,還沒算各個地方品牌。

站在巨人的陰影裡,拿什麼與他們競爭?無非是老字號多年積累下來的健康底色。

可是,

“健康涼茶”和“健康酒水”是有區別的。

前者之所以能成,是因為吃火鍋“上火”,而涼茶是來“敗火”的;

後者卻不然,喝酒的核心焦慮不是上頭,是喝酒本身,再怎麼打著大健康的旗,王老吉酒還是酒。

不光是酒,王老吉還做過很多讓人迷惑的產品。

自與加多寶決裂之後,王老吉跨界的腳步從未停止,卻沒見過幾個出圈的。

做過吃的,有雪糕、月餅、果脯、龜苓膏,帶藥效的

保濟丸、潤喉糖、枇杷糖

做喝的,有酸梅湯、核桃露、藕汁、清菲飲、清味樂,後兩個具體是什麼飲料我也沒看明白。

甚至連當年的競爭對手可樂界,也出現過王老吉的身影——

王老吉可樂,“WangLao Cola”。

打著打著,你就變成了你的對手,連瓶身英文下的那條線都有著眼熟的弧度。

還搞過一陣子日化,出了王老吉牙膏,規劃牙刷牙線,著眼整個口腔護理業。

東一槍西一槍,掛上王老吉的黃金招牌跨就完事兒,彷彿從不用考慮品牌形象適不適合、市場有沒有空間。

王老吉隸屬於廣藥旗下白雲山集團的大健康版塊,靠著這一個品牌,大健康一度成為白雲山利潤最高的業務版塊。

但在2020年財報裡,大健康營收同比下跌達到25%。

“王老吉”無疑是塊好牌子,但它並不萬能。

當一個垂直的國民品牌,試圖在吃喝、日化、醫藥的所有領域開疆闢土,最淒涼也最常見的處境,就是全面開花、無一結果。

作為普通消費者,很難想通它為什麼拿著“涼茶界第一”的王炸四個二,卻執迷於拆掉炸彈出單張。

眼睜睜看著它從

“做涼茶很行”變成“幹啥啥不行”

,王老吉的跨界,著實跨了個寂寞。

02

複製廣告語,

卻複製不了涼茶奇蹟

第二個分歧在於定位。大家對“王老吉”的要求這麼多年來只有一個“怕上火”,但王老吉公司總有很多奇思妙想。

回顧王老吉公司這些年來的迷惑操作,不難發現,

它雖然拿到了“王老吉”的商標,卻一直沒搞懂王老吉當年為什麼火。

那句“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了這個品牌認知度的基石,也成了後來再難超越的魔咒。

經營者自己可能也知道這一點,於是小腦瓜一轉,開始改寫。

近有“怕上頭喝歲歲牛”,遠有在微商界風靡一時、後來被疑傳銷的“怕油膩喝吉悠”。

不管什麼產品,一套上這個句式,就能看出跟王老吉的親緣關係。

儘管它一開始並不屬於現在的王老吉

——“怕上火,喝王老吉”,是當初的鴻道集團、即後來的加多寶給王老吉涼茶想的創意。

這可能就是王老吉公司總也搞不出第二個洗腦廣告的原因。

老廣州人大概還對多年以前的王老吉涼茶有點印象,綠盒子,很苦,沒什麼人喝。

大家更願意去路邊店裡買涼茶,清熱解毒的、祛溼的、安神的,什麼症狀喝什麼茶,堪稱廣東人的一項神秘儀式。

那時候的王老吉,只是廣藥集團手裡一個老商標,打不過街邊店,也走不出廣東省。

直到鴻道集團入場。

王老吉的傳人有兩支,分別在香港和廣東,留在廣東的王老吉經過公私合營等歷史變化,最終由廣藥集團所有。

鴻道集團一開始在香港拿到了王家後人的商標授權,但還想北上進軍,於是跟廣藥談了合作。

香港的王老吉涼茶鋪。

這次合作徹底改寫了廣東涼茶的命運。鴻道透過大紅的包裝、甜蜜的口感、洗腦的廣告語,把這一南方特產普及到了全國各地。

一時間,涼茶成了最熱門的飲料品類,

銷售額從2億飆升到過百億,風頭蓋過可樂。

但廣藥與鴻道的合作在2012年終止,雙方分手得並不體面。

最終廣藥拿回了商標,怕上火的廣告語也歸他們,鴻道集團的涼茶則改名換姓成了加多寶。

部分

對王

吉涼茶有點情懷的人,

該懷念的不是現在的王老吉,而是加多寶。

王老吉打官司很厲害,但輿論場對加多寶的遭遇更為同情。

如今回頭看,鴻道集團對

王老吉的定位很清晰:一種健康飲料。

比可樂汽水健康些,比街頭涼茶方便點。

它針對的只有一個“上火”,這種能囊括很多小毛病的現象,沒有加上各種排毒安神的複雜功能,簡單、準確。

“一款傳統的健康飲料”,在消費者心中,這才是“王老吉”所代表的意義。

然而玩概念包裝這件事,真的靠天賦,容易畫皮難畫骨。

回到廣藥手裡之後,明明還用著同樣的廣告格式,

王老吉的定位卻越來越不像飲料,像藥。

就連賣酒,都恨不得把美容排毒抗衰防癌全部宣傳一遍,文案彷彿是找老大夫寫的。

而廣藥集團對王老吉商標的使用也飽受詬病,不僅主動跨界,還授權給許多其他行業的公司掛名,對資質的審查也並不嚴密。

如前文提到的疑似傳銷的吉悠,有媒體調查,吉悠背後與廣藥合作的公司吉智,身負50多條風險資訊。

這種授權模式,有點像南極人、恆源祥等老字號的貼牌宇宙,

掙的是一份商標錢,毀的是整個品牌的名聲。

南極人等這麼做,可以理解為傳統制造業晚景淒涼,而王老吉在回到廣藥手裡時,明明正是山河大好之時。

03

“看,這是朕親手為咱毀掉的江山”

或許並不是王老吉不懂“王老吉”的意義,而是沒必要搞懂“王老吉”的意義。

授權給加多寶像是是一場美麗的意外,一不小心掙了大錢,還學會了怎麼自己賣,商標一拿回來,再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那些綠豆爽、乳酸菌什麼的,萬一哪個命中市場,沒準還能成下一個加多寶。

在行業向上的那幾年,

守著“王老吉”商標,就是守著一座金山。

現在再看看王老吉折騰啤酒、白酒的樣子,看看網友對這件事出奇一致的反應,我想起一首粵語老歌:

“今天只剩殘留的軀殼。”

一次次模糊的授權、慌亂的跨界、糾纏的官司,人們對王老吉的認知與好感,都在不斷被稀釋。

一些原本支援廣藥拿回商標的人,都被搞得一頭霧水,轉而同情起輸了官司的加多寶。

但加多寶也差不多消失了,

整個涼茶市場都在萎縮。

2012年以前,“王老吉”還在加多寶手裡,涼茶行業年增長保持在16%-18%的高位。

(資料來源:中投產業研究中心)

2012年,加多寶輸了官司,廣藥贏回了“王老吉”,

市場的高速增長卻漸漸停了下來。

此後八九年間,王老吉一直在跟加多寶打官司,曾經一口氣要求賠付二十多個億。

輿論場上硝煙陣陣,飯館餐廳裡搶佔地盤,電視節目裡冠名一個比一個豪氣,整個市場一片狼藉。

錢和精力都花在打架上了,誰還有空管產品啊。

到2018年時,涼茶行業市場規模只剩下470億,同比下降18%。

(資料來源:中投產業研究中心)

老吉忙著跟加多寶打

商標戰、廣

告戰

、價格戰、渠道戰的時候,

“健

飲料”已經更迭幾代,有了新的領軍

者。

剛翻車的元氣森林就是其中一個。

健康風潮不停變化,涼茶那甜膩的口味,很難再跟健康扯上關係,

錯過了轉型、重塑的最佳時機。

即使後來王老吉終於出了一款無糖涼茶,也沒有配套的宣傳手段,寫不出下一句“怕長胖,喝王老吉”。

對於“上火”的各種科學解釋和治療守法,也在潛移默化中蠶食著涼茶僅剩的空間。

就算現在王老吉放棄賣酒,回頭專注降火事業,也很難再改變這一切。

在公眾眼裡從“金山”變成“累贅”,王老吉沒花太多時間。

時至今日,“王老吉是價值1080億的品牌”,還頻繁出現在宣傳報道中、高管採訪中。

現在是2021年,我剛查了一下,那已經是2010年的資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