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菜單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著名作家賽爾斯曾說過“食之過飽,心靈無法容忍軀體;食不果腹,軀體同樣無法支撐心靈。”可見人們吃得過多或者太少對自己都是有害無益的,只有適當的食物可以使人們頭腦清醒,茶不思飯不想的前提是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

人們開心的時候往往會想著大吃一頓,因為只有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古時發生饑荒之際,人們幾乎吃不上飯。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令人不解的是,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捉魚吃?甚至有的百姓透過吃觀音土來充飢,哪怕是被脹氣脹死,也不捕捉魚蝦,這一現象令人難以理解。就古代的生活環境而言,就比現代好得多,古代的生活環境那可是山清水秀。

那時候的綠色食物才叫真正的綠色食物,蔬菜都不會打農藥,水的質量也遠遠好於如今的水的質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魚蝦都是在清澈見底的河中繁衍後代。可見在饑荒之時,百姓們不願意去捕魚,而是寧願啃樹皮,這件事情遠遠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第一,饑荒之際,深山的居民們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比如說,山裡的野生動物,野生果樹都可以作為村民的食物,即使糧食顆粒無收,但是野生食物卻生長得很好,足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第二,與城市相比,居住在山裡的人相對較少,野生食物完全可以支撐村民們度過饑荒。相反,另一群村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居住在平原,沒有豐富的野生食物,所以他們的食物都是來自田裡。這些村民還要承受地主和官府的欺壓,一年到頭難得吃上一頓飽飯。

在大豐收時期,村民們也很難攢糧食,更不用說是遇到饑荒後。不得已他們只能選擇樹皮、草根來充當食物,當草根和樹皮都被吃完的時候,他們就會吃觀音土。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第三,有官府救濟,“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鄭板橋的,指那年鬧饑荒,他為民請命,要求賑災,忤逆了上司,於是以生病為由請求歸鄉。鄭板橋就一心一意為百姓服務,希望百姓可以吃飽飯,他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鄭板橋在山東的濰縣做過知縣,他來到這裡後,開設粥場賑濟災民,廣施善心,拯救了很多沒飯吃的百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古時候只有大的州縣可以接收到官府的賑濟,很多災民們需要逃荒到大的城市去,才能夠生存下去。而濰縣的百姓們卻不需要背井離鄉。《農政全書》中也記載,“穆皇帝 清浄化民,寬仁馭下。二年之耕籍,三年之賑災,休有烈光”。可見百姓是依靠官府,而好的官府又是多麼重要。

第四,地理位置,魚米之鄉是中國南方的美譽,糧食豐富,不怕饑荒,但是怕瘟疫呀,誰敢冒著風險吃洪澇裡面的魚?而在北方呢,災情更加嚴重,再加上河流少,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南水北調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程。所以,北方一旦發生災情,大部分原因是發生了旱災,災民人數也難以用數量來計算。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即使在河水沒有乾涸的情況下,像捕捉魚蝦這種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大部分的災民們也都餓得沒有力氣了根本沒有力氣,更不用說去捉魚了。就算有些漁民擅長捕魚,那也很難讓每一個災民都吃飽。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第五,古時候人們思想封建,從不把魚蝦作為主食,也許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好的工具,捕魚也很浪費時間,而挖野菜卻很方便。

再說,要想做出美味的魚蝦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魚蝦自帶腥氣,而去除腥氣需要很多佐料,比如說油鹽等,這些佐料在古代是寥寥無幾。而煮野菜就方便多了,用開水燙一下就可以了。因此,百姓們更加願意吃野菜,一是節約油鹽,二是簡單方便。有記載,在古代人們沒有鹽吃,有時還要用雞蛋來換油鹽,可見油鹽對於人的重要性。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不下河抓魚吃,反而要去啃樹皮?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徵兆的,每個事故的發生都是有預示的,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福兮禍之所倚 禍兮福之所伏”如果每個單位加強對安全的重視,那麼就可以做到安全生產。可見饑荒也是一樣。在古時候饑荒發生過程中還發生過一些恐怖的事情,比如說吃人肉的事情。不過說實話,不是沒有辦法,也不會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

參考資料:《農政全書》、《板橋小傳》、《道德經》